几年前,一位法师对我说,佛陀的言教是无尽的宝藏,你若深入其中,受益非言语能述!对此我曾不以为然:文学的殿堂多么的高雅,已经能够让我心灵飞翔;佛教的经典那样枯燥,甚至我觉得以法师博学却如此迷信佛学是多么不可思议。然而,随着自己逐渐以佛教文化的方式接触佛法,以至有一天我豁然觉得,我是如此真实、如此幸运地受用了佛法时,乃至对佛陀圆满无碍的智慧顶礼膜拜都无以表述我内心认知后的喜乐。当年大思想家奥马尔看到《古兰经》时惊喜地说:“把世上的图书馆都烧掉吧!因为它们的思想精华都浓缩在这一本书里了。”我也曾惊讶,暗暗嗤笑过他的轻狂,但现在我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好处了。我也想对世人说:快来学习佛陀的言教吧!世间的其他一切书皆是戏论,唯有佛陀的教法能够使我们得到终究的解脱。
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不一样,人生的际遇也不一样。面对纷乱的人生,你也许会问,人生真的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吗?为什么他拥有了幸福无忧的人生,而我的生命备尝心酸剥离?从表象上看,人人相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是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为何我们会生于此?我们对待生命应抱持怎样的态度?我看了很多宗教书籍,觉得唯有佛教的教义最能让我信服。佛教认为,我们的生命是相续的,一切众生本无生死,只是不同维次空间的转换。我们活在因果之中,人人在因果面前平等无别,自造还自受,因果观能够诠释人世间所有的问题。人人应该畏惧因果报应,因果真实不虚的存在会让人追求高尚,以清白的人格做人。在人生社会中,人类自身生存都应有内心的道德法则,生活中必须有敬畏,才会有所为有所不为,才会珍惜人类共同的家园。我们生于此娑婆世界,应该用佛陀的教法匡正我们的言行。面对目前社会道德人格的普遍下降,不能怨天尤人,更不能把责任推向社会或者别人,而是应该从自身做起,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提升我们的道德境界,完善我们的人格修养,才有可能创造和谐、融洽和安宁的理想社会。
生活中有了信仰,生命就有了支点。佛教信仰者因果的观念深入肺腑,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就是一个追求高尚的人,就是一个如法如律的社会好公民。佛陀住世时对诸弟子说:“汝等比丘,每于晨朝,当自摩头。”此是说,做人应当时常反省自己,切记出家本分,防止退堕放逸。为了使信众更好地反省自己,佛教提倡佛弟子,一日当三摩其头,并默诵偈曰:“守口摄意身无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守口即没有四恶: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摄意即没有贪、嗔、痴三毒;身无犯即不杀、不盗、不淫。不但不能作恶业,连想都不能想。不要令一切众生生烦恼,大家在一起要和睦相处;如对方有烦恼或生起烦恼,亦要向其解释,助其化解。不修无益的苦行,不做无用的功夫,不务虚名,崇尚实修。一个人若能如此行事,从自身做起,生活能不安宁吗,生命能不充实吗?
最近看了一则短文《心》,说人必须把自己的心分成三份:一份是良心,一份是虚心,一份是爱心。人有了良心,就有了准绳,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世界上就会少很多的丑恶,多很多的美好;人有了虚心,就有了容器肚量,知道三人行必有吾师,明白世界很小很小,心的海洋很大很大,装得下很多很多的东西;人有了爱心,就有了光亮,就有了温暖,就有了希望,即使在黑暗中行走也不觉得可怕,在逆境中跋涉也不会感到孤单。我是极为赞成此说法的,人的心真的分成了三份——良心、虚心和爱心,那么生活中黑心、痛心、恶心、寒心、悸心、伤心不就少了很多吗?
社会需要秩序和规则,这种秩序、规则的遵守,不仅是靠法治的手段就能够保障的,我想民族是需要精神的依止的,需要心灵的皈依的。有了信仰的支撑,才能建筑美好的家园,享受美好的人生。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丢掉失却了什么?我们需要追寻什么?这应该是一种心灵的叩问。还是深入经藏,看看佛陀是怎样谆谆教化生活在无明中的众生吧!佛所说的一切真实不虚,如果人人都能畏惧因果、去恶从善,“小之可以成为自修之正人君子,大之自觉觉他,化社会为良善,化世界为太平,转五浊而为七宝”。(太虚大师语)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震慑力量,有助于建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家庭,有助于养成遵纪守法、淳朴诚信的社会风气,实现个人道德、精神境界的升华和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一个真正学佛的人,自然知道怎样地做人。阿弥陀佛!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