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寺历代高僧辈出,有众多在中国佛教界产生过影响的祖师。当今又出了一位高僧——桂仑禅师。上世纪40年代初,桂仑禅师自四川来到宁波,近60年中,他修行在七塔寺,证果在七塔寺,度生在七塔寺,人称“七塔寺活罗汉”。
一
桂仑禅师,俗姓杨,四川德阳县人。1907年出生,3岁随父迁居成都,9岁丧父。家境贫寒,从未进过学堂。6岁时左脚生疮,无钱医治,致使病情不断恶化。15岁时不得不将左小腿锯掉,成了残疾人;后装上木腿,经过锻炼,可以行走。17岁在重庆二郎庙出家,常随双白师父四方化缘,人称“木腿和尚”。20岁时在四川什邡县罗汉寺受具足戒。他精进学佛,严持戒律,完成寺务之后就参禅打坐,自19岁开始修炼“不倒单”,常坐不卧,苦修头陀行。
33岁2月间,桂仑禅师连续3个晚上做梦,梦中有人叫他去朝山。他问:“去朝哪位菩萨开的山?”答:“普贤菩萨开的山。”他又问:“哪位是普贤菩萨?”答:“那边穿灰布衣的是普贤菩萨。”他去拜见普贤菩萨,菩萨问他:“你来做啥?”他说:“我来问法。”菩萨说:“你去普陀山问法。”接连3夜,他都做了同样的梦,于是他下决心去朝普陀山,求问佛法。
从四川去普陀山,先要在重庆坐轮船顺长江而下到上海。在船上,有位法师在翻看经书,见了桂仑,便问他看不看?于是,他随手拿起一本经书翻阅,却把书拿倒了。那位法师便问他:“你不识字?”桂仑老老实实地回答说:“我没上过学,不识字。”那位法师就鼓励他说,当年唐朝的六祖慧能大师也是一字不识的,在集市卖柴时,见人家念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心有感悟,于是安置好母亲后,即赴湖北黄梅东禅寺跟五祖学佛,最终得五祖衣钵,创宗立说,大兴禅宗,致使大德辈出,中国的佛法从此兴旺起来。桂仑就问:“慧能大师听的是什么经呢?”回答是《金刚经》。桂仑听了,似有所悟,一路不断诵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2句经文。
几天后,桂仑转船到了普陀山。他在岛上参拜了一个又一个寺院,每天祈求观音菩萨加持,让他找到能闻法的地方。一天,他走到码头,见人家赶舟去洛迦山,就跟着上了船,想去那儿问法。洛迦山是一座小岛,从普陀山乘渡船约半小时可抵达。岛上有一山洞,人称水晶宫,洞内有一池水,传说通东海龙宫,此地常有圣迹显现。桂仑人生地不熟,他只会四川方言,也听不懂当地人的话,自然不知此处的诸多传说。他来到水晶宫,往池中看去,忽然看见水中端坐着一尊全身金色的千手观世音菩萨庄严像,心里顿时生起欢喜心,他想:“这尊金色的菩萨塑得真好,形态殊胜,从未在别处见过,但不知是用金塑的还是用铜塑的,且让我用手试一试。”可是,当他的手一沾到水,水中的菩萨就消失了;缩回手再看,菩萨又在水中;他又试着用手去摸,水中的菩萨又消失了。如此连续3次。他心中惊异,忽有所悟,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深观自在观自在,了无自在无自在。”当他念到“在”时,又领悟到:“噢,在心里头,心在菩萨在。”
离开普陀山后,桂仑禅师来到宁波,前往七塔寺挂单。七塔寺是宁波城里有名的大寺院,很多朝普陀山的僧人路经宁波时,都在此驻足停留。进入寺院后,桂仑先到各个佛殿参拜,当他踏进圆通宝殿,抬头一看,不觉惊呆了!只见眼前佛台上高高端坐着的这一尊金碧辉煌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圣像,与普陀洛迦山水晶宫池水中显现出来的观世音菩萨一模一样!他当即双手合十,虔诚跪拜下去,这一刻他领悟到,原来自己的因缘是在七塔寺啊!遂讨单常住下来,没有再返回四川。佛教讲缘份,桂仑禅师与观音菩萨的这一段因缘,使他后半生长留在七塔寺,前后近60年时间,直至1999年夏季圆寂于此。
桂仑禅师常住七塔寺期间,先后在云水堂、天王殿、圆通宝殿、藏经楼当过香灯,负责殿堂内焚香、燃灯等工作;又在五观堂当过饭头,掌理大众粥斋事务。虽然左腿残疾,他总是努力圆满地做好分派给他的寺务,同时不忘参禅打坐,持戒精进,继续修炼“不倒单”,常坐不卧,过午不食,坐参观音圆通法门。即使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宁波市佛教协会于七塔寺内创办的四明纸盒厂做工,也不废修行,常于夜间坐禅不息。
在藏经楼当香灯时,桂仑终日面对卷帙浩繁的大藏经书,无从措手;他时常整理、翻动佛经,可一个字也不认识。他深知佛经是佛说的道理,看经就等于听佛说法,不识字就看不了经。他为自己没机会进学堂,没有“喝过墨水”而深感苦恼。他常常跪在佛菩萨面前求“墨水”,有一次甚至还磨了墨汁喝下,祈求佛力加持,让自己能够认字看经,明晓佛理。面对着一本本经书,他在禅修中用心去参,逐渐悟出文昌造字、圣人著书,都是从心地里流露出来的;人的佛性本来具足,佛性是包涵一切的。他不断诵经拜佛,深入禅定,感应道交。有一日坐禅时,眼前忽然显现出斗大的字,令他吃惊得不敢走动,生怕把字踏掉。他捧起一本《金刚经》来看,缓缓读出了“如是我闻”4个字,懂得这是写经人听佛讲经的开头语。从此,他坚持看经,慢慢地就能识得经文里的字了,反复阅看《金刚经》,竟能倒背如流。此外,他又阅读了《楞严经》、《阿弥陀经》、《地藏经》、《法华经》等大乘经典,获得了不少悟解、知识,对修行有了很大的帮助。奇怪的是,虽然能看经典,但他终身未能握笔写字,就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也不会看佛经以外的其它书刊。
自有所体悟后,桂仑禅师的修行日臻佳境。由于腿脚残疾不方便,不能外出云游参访,相应增加了在寺内坐禅内参的机会。同时,利用在云水堂作香灯师的机会,广泛接待、认识各地云游挂单僧人,向有道者虚心求教问法,得到了许多帮助,见地日趋深入。1952年的一天,禅门尊宿来果老和尚的侍者行脚途经宁波,在七塔寺挂单,桂仑禅师遂将自己参禅的体悟心得,拜托其向来果老和尚呈上,请予以印证。来果老和尚是当时与虚云老和尚齐名的禅门大德,为扬州高旻寺主僧,当时暂住上海佛教崇德会弘法。听过侍者陈述后,来老非常欣喜,当即打发侍者返回七塔寺,将他对桂仑禅师所作的“深入堂奥” 4字评语带回,对其禅悟境界给予印可。原来禅宗修行分三步功夫,第一步为入门,是破初关,破本参,明白本性;第二步为升堂,破重关;第三步为入室,破牢关。修禅要有很高的悟性,能够入门已是十分稀有,而来果老和尚的印证,说明桂仑禅师此时已经悟入到第三重境界,深得禅宗奥意,这在当时的禅门中极为罕见。当时,桂仑禅师曾自撰一偈,阐述自己的悟境:“两眼觉照胸前月,打破念头井底天;檐前莲花观自在,七宝塔中见如来。”
悟道以后的桂仑禅师并不为外界所知。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他一直保持着静默无言、独自静修的状态,作着长期静修保任的功夫,时间长达20余年。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逐渐进入悟后度生阶段,才开始为人所知晓。
二
桂仑禅师自童真出家,始终严持僧戒,长年坐禅,夜不倒单,生活方面一直保持着过午不食、粗衣淡饭的习惯。在禅坐时,他始终手抚醒板,借以警策自己精进行道,不要昏沉懈怠。多年禅修用功,使他手中的这块毛竹醒板的色泽变为深红色,宝光柔和内蕴,手感圆润温和,世间稀有。对此,他曾自撰偈语,阐述手抚醒板打坐参禅的体悟境界:“生来坐不卧,死去睡不坐;提起东方念,放下西方卧。两手握醒板,坐起水牯牛;人从灵桥走,桥流水不流。”
50多年苦修头陀行的结果,使桂仑禅师从内到外充满慈悲和智慧,使人一见即生恭敬心。他面容慈祥端庄,浑身散发着道气,头顶微显肉髻瑞相,皮肤如婴儿般嫩洁光滑,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指齐长,异于常人。一年四季,无论严寒酷暑,他始终科头赤足,手持醒板,安坐于室外屋檐下,接待前来参访的信众弟子。冬天,即使气温降至零度以下,旁人身着厚棉衣仍寒溧不能禁,而他却浑身热气腾腾,背上淌汗,常用一根长竹片插在后背,以防汗湿衣服。炎炎夏日里,周围花坛草木丛生,蚊虫苍蝇孳生,不断向人发起进攻;特别是天黑以后,一般人往往被咬得站立不住,更不用说坐禅。而桂仑禅师则岿然不动地坐在蒲团、禅椅上,蚊虫不咬他,苍蝇不叮他,弟子们觉得不可思议。桂仑禅师解释说:“此即忍辱波罗密。《金刚经》曰:‘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你若不起心动念,不起嗔恨心,蚊虫就吸不到血,它吃到的是气和水,它觉得苦,就不来叮咬你了。你若起心动念要打它,要它性命,要它节节支解,岂非歌利王伤身害命?”这是何等的忍辱功夫,何等的定力啊!他曾撰作一偈对蚊虫们“说法”曰:“蚊虫招扇打,只因嘴伤人。吃了人家血,就要你的命。早晚吃露水,能保你生命。你不来咬我,我也不打你。”很有寓意,耐人寻味。
七塔寺的老方丈月西大和尚、老当家成峰老法师、监院可祥法师等,均对桂仑禅师非常敬重,护持有加,努力为桂老营造比较好的生活与修行条件。文革后不久,七塔寺佛殿逐步修复,月西大和尚主寺,不再为桂仑禅师安排寺务,为其弘法度众提供方便条件,同时在生活方面给予照顾。初住后院的桂老被安排搬到圆通宝殿东首侧殿,数年后又搬到西方三圣殿西首侧殿,室内安上电扇和空调等设施,以改善桂老的生活条件。为便于接待信众,桂仑禅师的殿门始终敞开着,信众们随时可以拜见他,很容易亲近他,请他指导修行。他与普通大众广结善缘,接引的信众不计其数。桂仑禅师没有任何私秘,也不蓄私财,弟子们供养他的海青、衣物、食品等,他转手就送给了别人;给他的供养金,他都让放进身旁的功德箱内,由成峰老法师等定期开启,悉数用于修复佛殿、修塑佛像、刊印佛经、救灾捐款等方面,而从不用在自己身上。如上世纪80年代,七塔寺各主要殿堂的第一次修缮,桂仑禅师率弟子们出资不少。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佛门四众弟子前来七塔寺,参拜桂仑禅师。有的来问法求开示,有的来求他加持,有的来求他治病,有的只是听说了他的名声,前来瞻视他的慈容。其中有初发心学佛的普通老百姓,也有学佛多年的老居士;有不识字的乡间老妇人,也有高层次的知识界人士。桂仑禅师对来访者一视同仁,向大家反复开示最多的是“老实念佛了生死,认真忏悔无始以来贪嗔痴”,他要大家坚持诵念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要大家“身、口、意都要在佛前忏悔”,称真诚发露忏悔并能做到不再重犯,就像照片底版曝光,什么都不留下了,所以有过错不能遮遮掩掩,一定要忏悔,要“曝光”。他常教导弟子们“多行布施,培养福德,念佛打坐开智慧”。他教人最容易、最直接的念佛法门:“自己念自己听,口念耳听,耳根圆通,入三摩地,是心地法门。”他常说:“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活着见弥陀。弥陀本自性,念佛了生死;念佛念明心,参禅参精进;干稀本是米,佛法原是心。”“念佛坐禅,一念就起杂念,一坐就生妄想,这些都是过去世的业障。杂念妄想一起就打断,再起来、再打断。”“坐一寸香就有一寸香的功夫。”“三门(身、口、意)常清净,寺中观自在。三门不清净,何处有自在?”“财色不忘莫闻道,淫欲不断休参禅。祖师西来一字无,全靠心地用功夫。”“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根本不玷污,坦白极乐人。”“劳动身无病,用功菩提心。身心常清净,世界永和平。”“心是无线电,眼睛是照相机,耳朵收音机,水力发动机,这些都是身体里的境界。要做到眼不见、心不烦,耳不听、心不乱。你睁开眼睛看了,心就跑到外面去了;耳朵听了外面的音声,心就散乱了。杂念妄想、烦恼无明都是从外面跑进来的。”“口念心行,念佛念心;念得净心,自性归真。”“眼观鼻,鼻观心;观心无心,无心无境,寂灭道场。”“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气不生,是真寂灭。”“身修佛道,修养灵明;修到成佛,报答四恩”等等。这些言简意赅的开示法语,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充满了深邃的哲理。来参拜的信众觉得桂老讲的话似乎很平常,若要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但只要照着做了,就会有收获,就能得到大利益。
桂仑禅师常常告诫弟子们,学佛应明理,不能信邪门外道,不要追求神通。因为邪门外道一开始会给人一点好处,后来就不行了,会引人误入歧途。桂仑禅师不赞成讲神通,认为炫耀神通是犯戒的,因为外道鬼神也能有神通。学佛要按照佛教教理修行,佛法讲明心见性,修行到一定境界就会有神通,如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漏尽通,称为“六通”;与外道神通的区别就在于断除烦恼的“漏尽通”,因此有“五通鬼神,六通罗汉”的说法。佛教圣贤有神通但绝不妄用,即使显现,也是为了弘法的需要;若一味炫耀神通,借以抬高自己,就是邪道作为。因此,桂仑禅师很少在弟子和信众面前显神通,即使偶然显现,也是由于弘法的需要;或者有时是在事后回忆起来,大家才会意识到桂老有神通与加持力。如70年代末,桂仑禅师在七塔寺内的四明纸盒厂工作。有一天,他一边糊纸盒一边对工友说:“有人要送《法华经》来给我了。”大家都不相信他,因为当时宗教政策还未落实,印经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可第二天果然有人送经书来。原来是上海的
桂仑禅师曾应信众请求,讲解过《金刚经》、《地藏经》、《阿弥陀经》、《楞严经》等佛经,能结合自己多年苦修心得进行现身说法,并根据各人不同的根基,因机施教,针对信徒不同的心病和身病,有的放矢地进行开示,指导学佛修行之法。闻法后的信众常会赞叹:“老和尚讲的正是我的病根子啊!”如上海的谛松居士,非常善良热心,深信佛法,至诚待人,常在上海几个寺院帮忙,终日忙忙碌碌。桂仑禅师多次给她写信,苦口婆心地指导她:“你现在很忙,都是烦恼拂心,无明拂意,心意不开,你所求的都是人间福报。自性弥陀,自性是佛,不要向外去求。你口念弥陀,耳根圆通,自己念自己听,就是观音。念而无念,念是佛念,无念是无世界上的念头。念头一起就打断。世界上的念头总在世界上跑,念来念去都在世界上跑。你要了生死,就把念头一起打断……”“你要三门关好,眼闻释迦佛,耳见观世音,门口弥勒佛,三门三世佛。三门常清净,寺中观自在;三门不清净,何处有自在?”“自性三门,眼门听参,耳门圆通,门口出入。自在是在你心里头,心在菩萨在,心不在菩萨就不在了。”经过桂仑禅师的教导,谛松居士现在不再盲目外出奔波,安心在家念佛用功静修,学佛境界更上了一个层次。又如某地居士林的一位负责人来七塔寺拜见桂仑禅师,桂老一见到他,辟口就说:“不要自己人搞自己人。不能自以为对、搞斗争。佛法讲‘六和’,要团结才能把教务工作做好。”一番话,说得他心服口服。原来此人虽热心教务,但与周围人搞不好关系。桂仑禅师常会这样,不可思议地说出一些针对性很强的开示,使人信服。
桂仑禅师常说:“学佛不是学语言文字。现在很多人讲一套,做一套。不要吃别人的剩饭冷饭,要吃新鲜饭。”意即学佛不要只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而是要通过自己的修道实践,获得真实的体悟;要心口如一,言行一致,老老实实依法修行;修行重在自己心中确有所得,不能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桂仑禅师虽然没有文化,但他的开示法语向来不落文字言诠,皆从自己心底流出,称性而谈,简单明了,绝不含糊其词,具有非常直接的教化指导作用,很受求法弟子及信众的欢迎与赞叹。
(未完待续)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