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七塔禅韵】自在圆融谱生命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刘淑珍(浙江)

若走进桂仑禅师的世界,你不会不惊叹于他那睿智博通、圆融无碍的高尚修行,不会不感动于他那勤苦坚韧、高洁圣行的人格魅力,不会不震慑于佛法世界的博厚悠远、静水流深。作为《无言潮音》的读者,我非常真切地感受到桂仑禅师开启的佛禅世界,对我的灵魂的冲击、洗涤、丰富与净化。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索:快乐的人生应该是怎样的?怎样才能让生命活力充盈,走向阔大?怎样的人生才是富有价值和意义的人生?如何才能活出生命的美感,赢得智慧的圆融?

清晨的窗外,苍翠映入眼帘,鸟鸣清脆入耳。合上书页,闭目凝神,几个硕大而闪亮的字眼在心头愈发明晰:信仰、破执、欢欣、慈悲。我想,这是桂仑大师冥冥之中在启发和开示我,我不禁要写下心中所感所思。

信仰

桂仑大师拖着残躯从四川辗转而至浙江宁波寻求灵魂的栖息之所,数十年如一日简衣淡食坐于檐下精诚修行,从斗大的字不识而至熟读经书深入堂奥,从潜养静修、默默无闻到自度度他、享誉中外,信仰的力量在其身上展露无遗。因为对佛法的无上信仰,他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坚忍和正定,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成就了高超的智慧和德行。

反观凡尘俗世的芸芸众生,有多少人在灯红酒绿、觥筹交错中迷失了生命的方向,有多少人在欲海沉浮中找不到心灵的皈依。物质世界的繁华并不能掩盖精神世界的空虚,富足的生活并不能增添人生的幸福感。空虚、无聊、寂寞、迷惘、沉沦、堕落,如毒蛇幽灵般噬咬着人的心灵,境遇大小之变化均让我们心潮难平、怨天尤人,精神因无所寄托而时常作出自伤伤人的举动。这均源于我们内心中缺乏真正的信仰。

信仰作为灵魂的皈依之所,是心灵的家园。它能让我们忙碌浮躁的心灵觅得宁静,能让我们在孤独无依时获得动力。“心里头不清净,坐也坐不好,念也念不好;出家不晓得,不出家也不晓得,不晓得世间是过路凉亭、必走之路,不能在路上跑来跑去,总在世间上跑,只晓得世间上的事。要入如来的眷属。出家是从父母身边出来,你还要‘入家’,要晓得‘出’、‘入’的道理。如来的家务是‘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桂仑禅师短短数语,为我们指引了心灵之归向。

如能信守佛道,精进修行,善护心念,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便能赢得心灵的喜乐安详,获得源源不竭的生命动力,收获丰盈充实的快乐人生,成就高尚美好的智慧和德行!

破执

佛法认为:世事本无常。世界运转不息,从新生到衰微,如水中的泡沫,晶莹、残破而后消失。释尊亦说:“生命是无常的,但死亡却是必然”。

无常的生命赋予我们变动不息的生活。嬉笑怒骂、悲欢离合、旦夕祸福、酸甜苦辣……这些均源于世事之无常。如果我们执迷于一地一时的福祸得失,拘囿于一己之顺逆苦乐,便永难收获圆满智慧,抵达通脱禅明之境。

“得优游处且优游,云自高飞水自流。哪怕恶风翻大浪,未闻沉却般若舟。”在常人眼里,桂仑禅师其生命也多舛,生活亦艰苦,但因其彻底了悟之智慧和慈悲之爱,而收获了充满禅悦和幸福的生命体验,吟出了堪比文坛高人的生命绝唱。

“应无所住,住无所住。无所住心,云何降伏?应无所住,生心无住。无住生心,行深(心生)般若。”桂仑大师开示我们说。我们若能破除对俗世间五欲的分别与执著之心,真正看破其虚幻本质,放下痴狂妄求之心,便能过优游自在的生活,成就般若智慧的人生。

此种般若生活,完全在于心地的把握与思想境界的超越,不因外部世界的残缺而动转,不因人生旅途的坎坷而止步,不因境遇因缘的拂逆而消沉,时刻保持着明快向上之心态,满怀慈悲欢喜,随缘利乐自他,我们便能走出一孔之见的小境地,而会走向更加开阔的境界。

天地有情常若春日,山林无心自是清流。但愿大家都能不论是成功或者失败,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做到不太介意,一切由他去吧!这样才能“高蹈轻扬,波澜不惊”;这样才能真正做一个智者,真正能品味一点人生的滋味吧!

欢欣

读着桂仑禅师弟子们的回忆文章,于字里行间捕捉着大师的音容笑貌,倍感亲切,甚至像顽童般纯真可爱。

他会顽皮地一再追着弟子问:“你看到我脸上的红光没有?”他会热情地邀请参拜弟子跟他一起吃面条;他在人前大小便丝毫不避讳现场男女;他会友好地将自己结缘而得的礼物随意地送人;看到历经辗转远道而来拜见的弟子他会热泪盈眶;他观机逗教,随缘说法,诙谐幽默……

是啊,真正的大师是朴素的,他没有高山仰止般的严肃和玄奥,却一如窗外阳光般温暖亲近,一如清溪般清澈无邪。长年的静修并没有让他与世隔离,而是与这充满苦难悲喜的人间越近。也许佛法的真义里,本就有着对万物人心赤诚的贴近和纯粹的包容。

久坐自有禅,静极光通达。我们能想象得出,在那数十年如一日的静坐禅思中,桂仑大师并不枯寂,其心中不断涌现着万物清朗自在的神韵,飘逸着“海水清凉,清水清香”的自然馨香,闪现着豁然体悟的畅快,充盈着自在安详的欢欣。在这里,时间是静止的,但又是无限的;世相是空的,却也是满的。一如禅师之心,空了又满,来了又去,坦坦荡荡,无所挂碍,悠游自在!

静以神藏。身处闹市的现代人,理应给心灵留有更多宁静的空间,尽量减少废话和无谓的应酬,每天留点时间给自己读书、思考和自省。当内心真正充实,当心灵充满爱和慈悲,幸福和欢欣就会不经意地造访。诚如小王子所言:“幸福就在你身边,在一滴水与一缕阳光中。”寂寞和温柔本非你所有,你只有一颗纯真的心。

慈悲

世间伟人有个共通点,他们皆能运用智慧、悲悯、精力和知识为人类创造利益和福祉。他们了解,若别人不能沾其雨露,他们也无法达到快乐的极致。唯有知道如何奉献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桂仑大师便是以慈悲为快乐,以付出为快乐之人。

“蚊虫招扇打,只因嘴伤人。吃了人家血,就要你的命。早晚吃露水,能保你性命。你不来咬我,我也不打你。”一首简单诙谐的劝蚊诗,将桂仑大师的慈悲之心展露无遗。

对蚊子如此,对宇宙众生更是满怀悲悯,他时时刻刻挂念着这充满缺憾的人世间的苦难众生。哪怕是病重期间,亦坚持对来访者慈颜爱语、深入浅出地讲解佛法旨要,以言简意赅、朴实易懂的开示,教导大家如何转识成智,做明白事,成自在人;更身体力行地捐献善款,解救当世苦难。悠远高妙、精微深奥的佛禅境界并没有让桂仑禅师远离我们,而是让他与这个世界、与这苦难困扰的众生愈发亲近,因为他心中有大爱,有基于宇宙体认的对于生命的由衷悲悯。

在《佛的静思》这本书中,受人尊崇的法依拉那博士曾写道:“有了充分的禅定或修身养性,随之而来的慈悲心将成为我们行为的助力。也就是说,善意在心中扩展时,必须付诸实行。”这无疑是对桂仑大师用欢喜心来付出的良好注解。

意念外显于言语,言语将之付诸于行为,行为会成为习惯,习惯内化为性格的一部分。诚如释尊在2500多年前所言:“我们是自身想法的体现,一切行为来自自身的意念,这些意念造就今日所处的世界。”

此生以来,每见危机频现,困苦不绝,环境日恶,自私自利之心日涨,而济世利人之心日衰。以至于行善之事几乎罕见,而稍有利人行为,心中常期待数倍回报。众人皆如此,世道岂有不陷于危机之理!

世之危机多乃人心之危机。救人心,危机自然得免,否则一切功夫都是舍本逐末。桂仑大师彻悟此理,指出“世界不和,人心不平。当平心地,世界就和。”由于我们的认识多被各种力量操控,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大环境,从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活,使自己能够面对难题。如此方能明白自己在这个社会的位置,而与自然律法及其他人类和平相处。世界混乱不堪是人类所造成,但人类可以发挥悲悯心,付出建设性的行为,来改善环境的品质。这样做不仅使自己的心灵得以成长,也有利于增进人类的福祉。

爱如泥土滋长万物。留心自身的意念及其形成背景,让我们的意念源自于爱,因关心万物、众生而存在。

内心有爱时,四周将环绕着光明。

内心有爱时,每句话都带着欢乐。

内心有爱时,时光将轻缓、甜蜜地流逝。

在此,要深深感谢可祥大师为本书所作的序,循其亲切诚实的语言,一位慈悲高尚、精进通脱、大德智慧的大师形象如立眼前。整书的编排策划也颇是用心,循章节而行,读者对桂仑这样一位高僧大德有了更加亲切、具体而深刻的感知。

作为一位佛法修持尚浅的俗人,可能所体悟的与桂仑禅师所抵达的圆融智慧之境相去甚远,但这并不妨碍其人其思其行之热力和光亮的穿透度。诚如可祥大师其序题言,桂仑大师以其有限之生命,亮起了一盏无限明灯,这盏明灯不仅温暖着黑暗中探寻的远远近近之人群,更为众人寻求新生命新希望启示了新的方向!

愿借桂仑禅师言简意赅、朴实易懂的开示和悠然自在、祥和圆融的美感铺就的大道,引领我们走向无忧无惧无邪、自在圆融智慧的生命之境!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