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论坛】儒家与佛教的融和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焕禅法师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的六世纪,是产生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世界性宗教。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自两汉之际经西域传入中国内地后,就与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主流的儒家发生关系。二教在相互排斥、交融中不断发展,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儒家是指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 (公元前551年),卒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是鲁国人。他博学多才,曾为鲁相,后列游诸国,讲学授徒,有“弟子三千”之美谈。后又删诗书、定礼乐、述周易、作春秋,集儒学之大成。儒学属于礼乐系统,具备仁义、重礼、尚德、中和、入世之五大精神,它与长期以来、被封建王权统治的中国家族社会的需要相符合。因此,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创立的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和基础。
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乔达摩,是古印度释迦族人,成道后被称为释迦牟尼。据中国学者考查,他生于公元前565年(即周灵王七年),示灭于公元前485年(即周敬王三十四年),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人,生于王家。因感悟人生短暂、生命无常,故剃除须发、出家修道,后夜睹明星而证悟宇宙人生之真谛,成为一位真正大彻大悟之觉者、智者。他成道后,五时说法、广济群生,足迹踏遍恒河两岸,四生六道皆得蒙熏。
二位东方文化圣哲,孔子创建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制度的人伦主义,而释迦牟尼创建了影响全人类的世界性宗教。前者以入世成圣为济世目标,而后者以解脱成佛、自利利他为人生最高的理想追求。他们出生年代大约相同,虽未接触,但有所闻。列子云:“孔子言:‘丘闻西方有圣人,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其实,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各种自然条件、社会现象、政治、经济等综合作用的历史产物。儒家和佛教,作为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各具特色的文明古国孕育的文化结晶,他们既有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点。所以,佛教传入中国后,便与儒家学说发生冲突、碰撞,同时也相互交流、融和。下面从孝道观、道德观、因果观三个方面来谈谈对儒、佛二家相融互补的认识。
一、 孝 道 观
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其中以儒家“忠君孝亲”的伦理纲常为立国之本。《论语》 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儒之《孝经》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又说:“夫孝,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它把孝顺父母,养亲事亲,为伦理道德行为的根本轨范。儒家还主张“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所谓“求忠臣,必于孝悌门者”。他们认为,一 个人若能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就能忠于职,忠于民,忠于国。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行孝,而希望他能对人尽忠,岂不成了缘木求鱼!所以儒家对孝非常重视,孝成为中土伦常观念的重心。
从表面上看,佛教徒割爱辞亲,剃除须发,出家修行仍大不孝之行为。实际上,佛教的伦理道德,也是以孝为宗,以孝为戒。佛在《戒经》中说:“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也。”本师释迦昔日为报父母恩德,亲为父净饭王抬棺,亲赴忉利天宫为母说法三个月等,被世人尊为行孝之典范。关于孝道,佛经记载甚多。如《佛般泥洹经》中阐述不孝二亲是八恶之一。在《长阿含经》中佛向诸比丘讲七不退法,第五为“念护心意,孝敬为首,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乃至流传甚广的《地藏经》、《父母恩重经》、《盂兰盆经》等,都是阐扬佛教孝道的警世经典。唐初的李师正居士著《内德论》说:“佛之为教也,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治,劝家以和。”还有晚唐的怀海禅师、宋朝的契嵩大师等都把忠孝作为佛门的重要内容之一,认为百善孝为先,孝是百行之端,诸善之首,万民行为之准则。契嵩的《孝论》说:“夫孝也者,大戒之所先也。”又说:“夫五戒有孝之蕴”,说明佛之大戒以孝为先,戒中有孝。还说:“律制佛子,必减其衣盂之资,以养父母。”“今夫天下欲福不若笃孝,笃孝不若修戒。”进一步说明行孝是聚集福德的渠道,也是佛弟子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
儒佛二家都讲孝道,它们主要在于世间孝与出世间孝、小孝与大孝之区别。世间的孝道是现世孝,如同儒家所认为的甘旨供养,使父母现世安乐,衣食无缺,进而光宗耀祖。传统思想的儒家非常重视家族制度,认为继承家嗣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因此常常指责佛教割爱辞亲的出家修道,有乖“无后为大”之义。其实,儒家之孝是狭窄的小孝,是只对今生父母行孝的世间孝道。而佛教出世间的孝道才是真正的大孝。因为佛教之孝道不但要求孝顺现世父母,接引父母学佛,令其截断无明烦恼的业流,出离六道轮回之苦,证悟涅槃究竟之乐;而且还要救度过去世的累劫父母,同沾法益,同登莲邦。
再说,佛教的辞亲出家是以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广度一切众生为目的,此仍舍小我而成就大我之大孝、真孝!犹如法琳在《破邪论》中说:“夫出家者,内辞亲割爱,外舍世荣,志求无上菩提,愿出生死苦海,所以弃朝宗之服,披福田之衣,行道以报世恩,立德以资三有,此其大意也。”故说“出家非将相之所能为也”。后汉儒士牟融也作《牟子理惑论》来阐述此义,说明儒、佛二家的孝道是互不违背的。
牟子答沙门剃头废伦违孝之问,云:“ 昔齐人乘船渡江,其父堕水,其子攘臂摔头颠倒,使水从口出,而父命得苏。夫摔头颠倒,不孝莫大,然以全父之身。若拱手修孝子之常,父命绝于水矣。孔子曰:‘可与适道,未可与权。所谓时宜施者也’。且孝经曰:先王有至德要道,而泰伯祝发文身,自从吴越之俗,违于身体发肤之义;然孔子称之其可谓至德矣!仲尼不以其祝发毁之也。由是而观,苟有大德,不拘于小。沙门捐其财,弃妻子,不听音,不视色,可谓让之至也。何违圣语不合孝乎!”
牟子答出家绝嗣不孝无后之问,云:“许由栖巢木,夷齐饿首阳,孔圣称其贤曰:求仁得仁者也。不闻讥其无后无货也。沙门修道德,以易游世之乐;反淑贤,以背妻子之欢;是不为奇,孰与为奇!是不为异,孰与为异哉!”
又如东晋儒士孙兴公作《喻道论》,来说明佛教僧侣出家修行是更高的孝行。说:“孝之为贵,贵能立身行道,永光厥亲。若匍匐怀袖,日御三牺,而不能令万物尊已,举世我赖,以之养亲,其荣近矣!昔佛为太子,弃国学道……游步三界之表,恣化无穷之境,大范群邪,迁之正路……天清地润,品物咸享。蠢蠕之生,浸毓灵悟,枯槁之类,化瘁为荣。还照本国,广敷法音,父王感悟,亦升道场。以此荣亲,何孝如之。”
这些说明了孝行不在表面的养亲事亲,而是度亲离苦。古代有一幅对联,上联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所以说佛教僧侣辞亲出家,传教修道,会给父母带来极大的尊严和荣耀,是无上的孝行。东晋慧远大师也撰写《沙门不敬王者论》来说明孝有大小之别,忠亦有大小之分。他说大孝不在于事亲,大忠不在于跪拜君王。出家为僧,成就德行,其业绩可以遍及六亲,以至于天下,这才是真正的忠孝。中国的儒士和佛子,不但融和了儒佛二家的孝道观,而且扩大了传统儒家孝道的内涵,也把儒家的宗法伦理扩大为社会伦理,成为弘道济世,普度众生的社会公德。
二、道 德 观
大乘佛教之所以最后在中国扎根,成为佛教北传的重要基地,原因之一就是佛教的道德观与儒家的道德观之间有许多相似乃至相同之处,成为连接两种不同文化的枢纽。儒家伦理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仁民爱人,“仁”即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从语原学来说,仁是二人的组合,所以“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仁道也就是儒家用来维护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因此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并且要以己推人,将心比心,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信念,从而扩大了爱心。后来张载等儒士进一步提出天下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都是我的同伴,这与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相似。因为佛教伦理道德的宗旨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强调慈悲喜舍、自利利他之善行。《缁门崇行录》说:“仁义礼智,人之四端也,而仁为首;慈悲喜舍,佛之四心也,而慈为先。”在《佛说阎罗王天使者经》中佛陀曾告诫诸比丘:“人生在世间时不孝父母,不敬沙门道人,不行仁义无可用心,不学戒不畏后世者,其人身死,魂神当堕地狱。”说明佛教对世间的仁义非常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