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6-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风华绝代的旷世奇才。仁宗嘉佑二年(1057)进士。历官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殿中丞等。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杭州通判。后知密州、徐州。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苏东坡家世奉佛,父亲苏洵与母亲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宝”。其母在妊娠期曾梦僧来到家里,后来就生了苏轼。东坡在七、八岁时,常梦自己是僧人。受家庭影响,东坡自小就接触了佛教。《书白乐天集后二首》也说他“少年知读佛书,习禅定。”
苏东坡一生与禅师交游颇广,不少禅师与他保持着颇为密切的关系。苏杭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他在苏杭的时间前后有七八年之久;苏杭不但风光旖旎,经济发达,而且高人云集,禅师辈出,苏东坡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曾说:“默念吴越多名僧,与予善者常十九”(《东坡志林》卷二)。苏东坡在苏杭结识的禅师,有清顺、守诠、仲殊、道臻、可久、垂云、思聪、惠思、怀琏、善本、道荣等。
清顺,字颐然,是当时杭州的有名诗僧。苏东坡之结识清顺实由缘分使然。熙宁五年(1072年),苏东坡在仁和县汤村镇开运河,有一天即兴游览西湖,“于僧舍壁间见小诗(即清顺《题西湖僧舍壁》),问谁所作?或告以钱塘僧清顺,即日求得之,一见甚喜,而顺之名出矣”(《宋诗纪事》卷九一)。当时清顺所题诗为以下四句:
竹暗不通日,泉声落如雨。
春风自有期,桃李乱深坞。
之后二人交游唱酬,互相往来。苏东坡曾写过两首诗赠给清顺:
草没问堤雨暗村,寺藏修竹不知门。
拾薪煮药怜僧病,扫地焚香净客魂。
农事未休侵小雪,佛灯初上报黄昏。
年来渐识幽居味,思与高人对榻论。
长嫌钟鼓聒湖山,此境萧条却自然。
乞食绕村真为饱,无言对客本非禅。
披榛觅路冲泥入,洗足关门听雨眠。
遥想后身穷贾岛,夜寒应耸作诗肩。
(《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
守诠(一作惠诠)也是吴地名僧,《冷斋夜话》说他“佯狂垢污”,但“诗句清婉”。有一次外出游玩山水,他诗兴大发,就在一座山寺的墙壁上挥毫写下了一首禅诗:
落日寒蝉鸣,独归林下寺。
柴扉夜未掩,片月随行履。
唯闻犬吠声,又入青梦去。
(《题梵天寺》)。
苏东坡上山见此诗,细细把玩,觉得颇有意蕴,一时技庠难耐,遂和诗一首于后:
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
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屦。
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
(《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见《苏轼诗集》卷八)。
仲殊,俗姓张,名挥,字师利,本为文士,后中举为进士。其妻投毒欲加害于他,遂弃家为僧,住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因喜食蜜,人称“蜜殊”。苏东坡说他“能文,善诗及歌词,皆操笔立成,不点窜一字”,又喜他“胸中无一毫发事。故与之游”(《东坡志林》卷二)。
有一年刘泾(字巨济)赴任时路过钱塘,苏东坡留他在中和堂饮酒,仲殊也荣属其列;苏东坡见屏风上有幅《西湖图》,遂索纸笔作《减字木兰花》:
凭谁妙笔,横扫素缣三百尺,
天下应无,此是钱塘湖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