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莲飘香】净土法门要义(下)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净旻法师(普陀山)
到了清代的时候,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也就是印光大师的前一位祖师,彻悟大师。他为净土法门总结了十六个字的口诀,很简单:“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生信愿,持佛名号。”这是我们净土法门的一大纲宗。什么是“真为生死”?我们无论是修显、修密,都为了了生脱死。我们现在是流浪生死,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信心难起今已起,都具足了。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所以我们要真正生起一种真切的了生死的心,决不追求人天福报。我学佛,我念佛,我种福田,都不求人天福报,也不求声闻、缘觉,“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常将生死挂心头。要抱着什么样的心呢?要像我们做晚课的时候,普贤菩萨《警众偈》里面讲的,“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天又已经过去了,我的生命又减少了一天,“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就像一条水中的鱼儿,你赖以生存的水又减少了,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所以“大众当勤精进”,应当勤奋地修精进波罗蜜。我们六波罗蜜当中有“精进波罗蜜”。什么叫“精”,精而不杂,要专修;什么叫“进”,进而不退,要努力。所以“精而不杂,进而不退”,就叫精进心。最后,“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我们要念世相无常,刹那生灭,只有念无常的人,才会了生死,不要放逸自流。
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说“七十小弟弟,八十不稀奇”,这是对的,众生有福报。但假设我们能活八十岁,那么人到四十,就是黄土埋腰了,生命过半,来日无多。小时候懵懵懂懂不懂佛法,到老了之后生活质量下降、身体质量大打折扣,六七十岁以后是百病丛生。别以为我们才四十,我们自以为还有一半的光阴,但是四十岁后的光阴,它的质量,已经不如四十岁以前那么高了。以前是生龙活虎不生病的,熬个夜,走个路,挑个担,做个事,头脑清楚,记忆力强,精力充沛,信心十足。到了四十岁以后,都不如已前,从此面向的是一条坎坷之道。所以“真为生死”就要发这样的心。发起什么心呢?发起菩提心。
菩提心是一切佛法教理行果、八宗显密的根本,也是区别我们修小乘还是修大乘的根本。小乘,有解脱心,没有菩提心。只有大乘佛法,才具足菩提心。菩提心包含了解脱心,包含了慈悲心,它是最圆满的。菩提心,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说来简单,无非四个字: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就是我们今天授皈依时四弘誓愿当中的“众生无边誓愿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两句话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菩提心。所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这是根本,实际上讲是一个通途行门,决不是净宗特有的,无论是修天台、修禅、修密,能不为生死吗?能不发菩提心吗?所以上师为我们开示,要我们“真为生死发菩提心”,禅师为我们开示,也要“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法师给我们开示,也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这个是通途基础,不是属于净宗特有的。后两句:“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八个字,则是我们净土宗特有的。
净土宗的大口诀,是上述四句话、十六个字。小口诀只有三个字:信、愿、行。怎么信呢?深信,深切地信、深刻地信、深入地信。
第二,愿,要切愿,切切实实地愿。切实之愿,真切之愿,不是虚假之愿。
第三,行,怎么行?力行。努力地去实行,尽力去实行,全力地去实行,努力、尽力、全力。我们说“全力以赴”,这就叫力行。具足了深信、切愿、力行,大事已办,决定往生,也就决定解脱,也就决定成佛。
当然,往生净土不等于当下成佛,但是可以讲成佛有期了。我们现在众生“具足佛性,皆当成佛”,这只是一种“理即佛”,天台宗讲“六即佛”当中的理即佛。就是说理论上承认你是佛,但是你只是理论上的佛,现实当中你有三十二相吗?你有八十种好吗?你能放光动地吗?什么都不行。理论上讲你会成佛,但哪一天成佛,不要说你不知道,圣贤也不知道。到了什么时候你能知晓你能够成佛了、佛能够给你授记、告诉你何时成佛了呢?等你到极乐世界,就有了成佛的时间表。你圆证三不退了,佛就给你换算,你再过多少时间,你会成佛,成佛之后你叫什么名号,你的国土叫什么国土,都可以告诉你。现在茫然无期,只能说理论上终有一天会成佛,哪一天成佛谁都不知道。所以我们求生极乐,极乐净土是通向成佛之道当中的一所大学——极乐大学,校长是阿弥陀佛,教导主任观世音菩萨,训导主任大势至菩萨,由他们三位来带领我们成就佛道,我们绝对放心,我们也绝对有把握,所以这个门径非常地伟大。
十六字口诀当中说:“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以深刻的信,和深切的愿,来持佛名号。前面是“信”和“愿”两大要素,下面的这句话——“持佛名号”,实际上就是“行”。怎么行呢?持佛名号。四种念佛当中,我们历代祖师最提倡的,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怎么修?修法有两种:散心念佛和定心念佛。定心念佛的极至可分为理一心不乱和事一心不乱,这个我们暂时不讲,因为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我们平时绝大多数众生都是靠散心念佛,散心念佛也决定能够了生死。而有些人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说要么我就一心不乱念佛,散心念佛还不如不念。那么你就永远不能了生死。我们从散心念佛入定心念佛,这是个常规次第。所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教我们,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就是定心念佛。要把我们的身,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把它都收摄起来,不要让它六根散乱,六识分别,心猿意马,这不好。当然这是很难的了,但是,最高目标、方向要定出来——“都摄六根”。其次“净念相继”,说简单一点,就是执持名号,念念不乱,念念清净,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
念佛的最佳方式是“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自己念自己听,不要念给阿弥陀佛听。我们现在人念佛,马路上不念,房间里不念,广场里不念,“我要到大殿里去念佛”,“我要到佛堂里去念佛”,“我要烧了香在西方三圣面前念佛”。他认为,佛在大殿,佛在佛堂,念佛念给佛听。佛啊,我是乖宝宝,我来念佛了。不要这样。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一尊洁净的阿弥陀佛的法身像,“阿弥陀佛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没有一处地方没有佛,心中有佛,佛即应心。因此,我们固然不排除在大殿念佛,更不反对在佛堂念佛,在阿弥陀佛像前念佛也许更能虔诚、更能深入、更能净心,相信有这样的功能。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可能把十二小时放在大殿里,我们也不大可能把八小时放在佛堂里,你没这样的条件。那就怎么样?行住坐卧、语默动静、时时处处你都要念佛,不要有分别。这儿不念,到那儿念,不要。念念有佛,持佛名号。如果环境许可,就定心念佛。像我刚才说的——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或者盘腿、结定印,闭着眼睛,这很好。平时生活中、工作中,只要不是需要太用心的,比如看电视、看书,都可以念。如果是边看书边念佛,那就两败俱伤,佛也念不好,书也看不进;动脑筋做工作的时候,你不能念佛,一心不可二用。而散步、骑自行车,或者平时做简单劳动:洗个衣服、拖个地板,都可以念佛。念佛以金刚念最好,既不大声念,也不默念——默念容易昏沉,大声念容易疲惫,也容易影响别人。什么是金刚念?嘴巴在动,自己听得清清楚楚,别人不知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既不伤神,也不伤气,更不影响他人,这就是金刚念,绵绵不断。
当你白天念佛,晚上梦中也会念佛的时候,首先要恭喜你,有希望了。凡是梦中都会念佛的人,临命终时一般都比较有把握,也就比较容易往生。所以我们追求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让自己在睡梦中也会念佛。比如睡梦中欢喜的时候,会念“阿弥陀佛”,恐怖的时候会喊“阿弥陀佛”,你如果梦中有这样的经历,觉得自己经常会在梦中念佛,你的第一步已经成功了,已经完全入门了。
完成第一步,你要再往前走一步,就是尽量把阿弥陀佛的圣号,先当作你的口头禅,见了同修“阿弥陀佛”,跟人家再见“阿弥陀佛”,想说谢谢,“阿弥陀佛”;乃至吓了一跳,也“阿弥陀佛”。把这个“阿弥陀佛”,贯穿在喜怒哀乐、吃饭睡觉、待人接物中。当然我们很多居士在社会上,如果佛不离口可能会遭来一些误解、歧视甚至讽刺。我们要有这种心理准备,人家把我们当怪人——这个人开口闭口阿弥陀佛。当然有些场合我们也要注意,不要让他们造这种口业,不要让众生造轻慢我们的意业。所以在许多社会场合,我们就只能用金刚念。但是在其他你觉得合适的环境中,在寺院、在共修、在跟同修接触,你就大胆地把阿弥陀佛念出来,养成了一个习惯了之后,习惯成自然,白天会念佛、梦中会念佛,这样将来百年之后,哪怕你临终有障碍,哪怕你临终有病苦,“阿弥陀佛”你会牢牢抓住,那么你这一生的修行就有了交待了,阿弥陀佛在临命终时手执金台,来迎接你,一刹那间生净土。
为什么我们念回向文的时候要说:“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念佛的功德怎么能庄严佛净土呢?因为极乐国土叫“莲池海会”,极乐净土除了七宝楼阁、黄金铺地、七重行树之外,还有很多很多的莲花池,叫“七宝莲池”。七宝莲池的池中有四种花——“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微妙”是什么?是指莲花的形态漂亮,“香”是指它香味浓郁,“洁”是清清净净。我们看上海的白玉兰花,微妙吧?很微妙,花朵又 袅雦趉藥膓胣鶈黦蒚룤ꪕ铧뮭럥㤲 5 ArticleID
ChannelID
ClassID
Title ÿ TitleIntact ÿ Subheading
ÿ Author ÿ CopyFrom ÿ Inputer LinkUrl ÿ Editor Keyword ÿ Hits
CommentCount
UpdateTime
] CreateTime
] OnTop Elite Status
Content 翿 IncludePic
DefaultPicUrl
ÿ UploadFiles 翿 InfoPoint
PaginationType
Deleted SkinID
TemplateID
Stars
TitleFontColor TitleFontType
MaxCharPerPage
ShowCommentLink Receive ReceiveUser 翿 Received 翿 AutoReceiveTime
ReceiveType
Intro 翿 PresentExp
5 Copymoney IsPayed Beneficiary È PayDate ] 白又大让人喜爱;香吧?香!一个庭院里种了一棵白玉兰,香啊。但是洁吗?不洁。打开花瓣都是小虫,细得像半颗芝麻,一朵花里五六十个小虫在花蕊爬,你如果吸一口气,当场就能吸进去一、二十个。所以这种花微妙、香,但不洁。而有些花很微妙,但不香;有些花很整洁,但不微妙。总之要具足“微妙、香、洁”,这是花中绝品、世上珍物。而极乐世界的莲华就具足了“微妙香洁”。这些莲花是哪来的呢?有的说这是观世音菩萨种的吧,阿弥陀佛种的吧——不是,是十方众生忆佛念佛产生的功德花。
我们在娑婆世界念阿弥陀佛圣号,最初一念,极乐世界七宝池就抽出一枝小嫩芽,念、念、念、念,仿佛就在给它施肥,仿佛就给它晒太阳,仿佛就给它洒水,你所念出来的这朵莲花茁壮成长。最后你越念越大,越念越香,越念越光明,而且莲台标名——这是净旻法师的莲花,这是某某居士的莲花。如果你不念了,如果你退堕了,这个花朵就慢慢缩小,光明就暗淡。如果你执持名号、一向专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做到这些的话,你的莲花是微妙香洁、光明万丈,临终之时,阿弥陀佛就托着你的这朵宝莲,你念出来的莲花,来娑婆世界接引你,接引你往生。你的四大不调的躯壳,永远地留在了人间,衰朽了、火化了、烟消云散了;而你的神识,就进入了这朵莲花,被阿弥陀佛托在掌中,到了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我们就进入极乐大学。在极乐大学里面,天天闻法修行,“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还至本国,饭食、经行”,你去供养、参学、修行,那么,你就慢慢地初地菩萨、二地菩萨、三地菩萨……这样修上去,直至等觉菩萨、妙觉菩萨;到了妙觉菩萨,就是佛果了。这就是我们净土法门的一条修证之路。
这个净土法门,好到什么程度呢?当然我们修每个法门,都有佛的赞美,都有祖师在赞叹——“这个法门好!”。《阿弥陀经》里所讲的净土法门,佛是怎么说的呢?
东方诸佛、南方诸佛、西方诸佛、北方诸佛,上方诸佛、下方诸佛,六方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里面就有一个背景知识:《佛说阿弥陀经》这个经题,是鸠摩罗什法师自己取的,原题被他改掉了。《阿弥陀经》的本名,就是释迦如来取的经名,叫做《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玄奘法师把它翻译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含意是差不多的,因为同一句外语,两个人翻译就会成为两种风格,三个人翻译会成为三种风格,不同的译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翻译得不一样,但总之八九不离十。
但这一经题,为什么到了鸠摩罗什法师的时候,就翻译成《佛说阿弥陀经》了呢?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简洁明了。因为鸠摩罗什法师他比较了解中国国情:“秦人好简”——中国人喜欢简洁明了,不喜欢啰里啰嗦。外国人的名字很长,地名很长,中国人很讨厌,每每看外国的书,看外国的电影,最辛苦的是记不住人名,记不住地名。中国人多好,阿狗、阿猫、小王、老张,三个字都用两个字来简称。所以鸠摩罗什法师,深契中国人的根性,他就给你来个简洁明了:此土释迦牟尼佛述说彼土阿弥陀佛的经典,叫《佛说阿弥陀经》,清清楚楚。
第二个理由,既然说念佛的功德那么大,何尝不可以在题目当中就多一句“阿弥陀佛”,让你在诵经的时候多念一句,从而增进功德呢?所以罗什法师就善巧易名,叫《佛说阿弥陀经》,让你开篇第一句就阿弥陀佛,播种善根,何乐而不为。这是祖师的苦心。
但是他在经文内部,就没有改,仍保留着原名。至于说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为什么要“出广长舌相”?中国人要求“笑不露齿”,一个人说起话来,笑起来,牙齿露得太多,已经是非常缺少涵养了,如果把舌头伸出来,那叫“吊死鬼”。“你这个人话那么多”,骂女人“长舌妇”。但是在印度则可谓“十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习”,风俗完全与我们不一样。古代印度人相信,人一辈子不撒谎,舌头可以舔到鼻尖;三辈子不撒谎,舌头伸出来,能够把自己的眉心舔到。这是印度人的一种观点。那么佛在印度说法,要迎合印度众生,他就做了一个大神通、大示现——“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请问这样的人会撒谎吗?这样的人会讲虚言吗?不会!所以《金刚经》里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我们坚信这一点。
当年本师释迦牟尼佛讲这部《阿弥陀经》,自称“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法门虽然这么方便、这么好,太难信了,所以“是为甚难”,讲得很不易、很辛苦。六方诸佛为了帮助释迦牟尼佛来让大家接受这个法门,就“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说最真诚最真实的话:“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意思转换过来就是大家都要坚信这部《佛说阿弥陀经》,不要怀疑它,不要轻慢它。
好,我相信我们学佛的人,既然知道释迦牟尼佛这么力弘《阿弥陀经》,六方诸佛又这样推重、称许这部经,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闻到了这样的妙法,遇到这样的法门,不去充分地信仰它、不去充分地运用它。所以我希望你们一定要抽出时间,去礼拜阿弥陀佛,去称念阿弥陀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这是师父悟道老和尚一辈子所推崇的法门。所以师父往生的时候,我以舟山市佛教协会的名义,为他撰了一幅对联,挂在灵堂里面。上联是:“八旬应化,总在惜福持戒”。师父毕生勤俭惜福,什么东西都不舍得扔掉,走在路上一张字纸都要捡起来装在袋里去烧掉。师父毕生持戒精严,看到师父就从来没有想到他是凡夫,他真的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人。下联是:“一生教人,无非吃素念佛”。师父最强调吃素念佛。师父为什么要教人念佛?就因为他是净土法门的忠实信奉者,忠实实践者,更是一个忠实传播者。他无论见了谁,“阿弥陀佛”,就是这句话。所以我们作为他的弟子,怎么去缅怀师父,怎么去报师父的恩?没有别的——吃素念佛!你说天天跑到师父塔前去瞌头,孝不孝?很孝。每天买着西瓜水果、点着高香去供师父,孝不孝?孝。但不是最孝,这是世间的小孝。我们最孝的就是自己要念佛,劝人要念佛,大家同念佛。所以说,“愿将东土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这是师父到人间来的最大愿望。我们相信师父来生乘愿再来,还是教人吃素念佛,他不会变这个题目。
所以,我作为师父的弟子,我不管怎么样,一辈子坚持师父的思想,我要走这条道路,要劝大家持戒惜福,劝大家修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的渊源、净土法门的纲领、净土法门的重要性和净土法门的修行方法,这点时间所讲的只是一个粗略的大概。你们今天特意来,很有加持,没有一个人来打扰我们,很安静,而且也录了音,我感到很高兴。虽然面对的只有你们两个人,但我感觉像面对着两百个人、两千个人。
最后讲一件往事:我刚到普陀还没有出家的时候,住在普陀山文物馆,它的隔壁有一座常乐庵,里面住着五、六个老师太。因为她们年纪大了,文化也不高,所以虽然修行一辈子、出家一辈子,其实佛法知识还是有欠缺的。我当时才二十二、三岁。我是二十三岁的农历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师父带着净友师兄,从新昌大佛寺专程到普陀山为我剃度的。在这之前,我在普陀山文物馆筹备一个佛教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正式开放。所以图书馆内从香港、台湾带过来的十几箱书,就几乎是我一个人看,在这两三年中,我得天独厚地就看着这十几箱书。那时候记性好、年纪轻,经常跑去常乐庵。因为那里都是老师太,我有一种回外婆家的感觉,她们也都对我很爱护,叫我“小杨”——我在家姓杨。她们请我吃饭、给我吃水果,我就老爱跑到常乐庵去。去干嘛?不是去说闲话,也不是为了讨水果吃,而是给这些老师太讲佛法。后来不知怎么传到我师父耳中了,有一次师父跟我说:“听说你经常到常乐庵去给师太们讲法?”我吓了一跳,心想师父今天肯定要批评我了。为什么?我才二十出头,又是一个在家小伙子,凭什么给人家老师太讲法,应该出家人给在家人讲法才对,怎么现在颠倒了,肯定有人告状给师父听,师父要批评我了。但我不能在师父面前打妄语骗师父,所以我说:“是,我有去讲。”没想到师父说:“你一定要多去讲啊,不要因为只有几个人听,你就不屑一顾了。除了有看得见的众生在听,还有很多看不见的众生也在听。”这句话,已经快二十年了,但是我一直记在心里,这是师父对我的教诲。他认为佛法对这个世界来讲,实在是太重要了。所以说,“有佛住世人天喜,无僧说法鬼神愁。”
我们净庆师兄、海涛法师,在全世界、全中国不辞辛劳,有机会就讲法, 袅雦趉藥膓胣鶈黦蒚룤ꪕ铧뮭럥㤲 5 ArticleID
ChannelID
ClassID
Title ÿ TitleIntact ÿ Subheading
ÿ Author 有僧说法,人天欢喜,一定是。但是说法很难,“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便同魔说。”一不小心就会误导众生。所以我们一定要求佛加持,千万要愿我们正知正见。《开经偈》上讲:“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个“义”一定是如来真实义,千万不要挂着如来的名号,说的是自己的私心私义,那就错了。所以讲法既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也是一件责任非常重大的事情。
师父的开示,我一直铭记在怀,所以我出家就是抱着要做讲经法师这么一个宏愿,从来没有想过出家可以做当家、做方丈,出家可以接受别人的顶礼、供养,人家都称我作“师父”,穿着红袈裟,很漂亮。不是这种心。就是要做讲经法师,来弘扬佛法。
我这一辈子最幸福的事,就是遇到师父这样一个正知正见的大善知识。师父一生“教宗天台,行归净土”,我的一生就走师父的路。我相信,将来也能学到师父的一点点。师父今天获得的成就,是我最羡慕的,能烧出两百多颗舍利子。但愿我将来也能烧出个二十颗舍利子,这样真的能算是师父的弟子了。
阿弥陀佛,我们今天就讲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