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缘说法】秋 月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达诚法师(广东)
庵在山脚下,庵下不远有一个工厂。厂里的工人常常三五成群来庵里溜一圈。偶尔,神情落寞的打工妹或打工仔在这儿坐许久,然后很痴迷地拜菩萨,定莲师太就留他或她吃饭或喝杯茶,还叮嘱几句。
一个中秋节晚上,庵里来了一对男女,女的还抱着一个孩子。男人长得有点单薄,清清爽爽;女人年龄比男人轻的多。男人说,我们住在庵下的厂里,家境贫寒,目前没有条件养这女娃,请师太留下她吧!我们五年后就接她回去读书。再说,佛教……师太打断他的话,庵里条件也不好。我知道,我知道,男人说,我们每个月会送200元来,作为孩子的抚养费。女的走到大殿里,流着泪拜完佛,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这个小女孩就成为庵里的一员。
庵里的香火一般,工人们拜佛的不多;周围乡村的经济状况差,倒是时常拿些面和水果来。师太就经常买些奶粉和熬些面糊喂孩子。那对男女也讲信用,半年来看孩子一次,并把钱带来。
三年后,来看孩子的就女的一个人了。临走前,女人说了很多千恩万谢、对不起师太的话,并说也许孩子与佛有缘。如果真的与佛有缘,就听任师太处理吧。定莲师太说,别讲得那么伤心,父母如果有办法,谁忍心把孩子送给他人抚养;再说,人也不会一直这样苦下去的,你们就放心吧。女人红着眼圈,拼命亲孩子,孩子大哭。
那以后,男人和女人杳无音讯,再没来看过孩子,也没有送钱或捎钱来庵。
五年过去了,还是没有来抱孩子回去。师太曾经到工厂去找,人家都摇头,没听说过这事,也没见过这两个人。
师太回到庵,想起孩子是五年前中秋节的晚上送来。既然她的父母寻找不到,就索性叫她秋月吧。
庵里除秋月外,还收养了十几个孤儿,有的还是残障。孩子大些,懂事的,就学习背诵简单的经咒。再大些,师太就给他们剃头。剃头后,换上一身出家衣服。有些从城里来的香客拜佛后,往往还会供养小师父们一个红包。待香客离开,师太收起来统一支配。秋月没有剃头。
秋月从小就乖巧,出奇得懂事。师太劈柴,她赶紧搬运;师太带人下田收稻,她烧水做饭;师太刚坐下,她就拿扇子扇风。她很早就背会了《心经》、《大悲咒》等,还喂行动不便的孩子。庵里,多了很多的生机和温情,也多了些许的希望。
师太一直没有给秋月剃头。待她大些了,还送到山外读书。秋月从开始上学就出类拔萃,成绩好,组织能力强,一直是学校的班干部。后来毫无悬念地以高分考取了南方的一所大学。
定莲师太渐渐老了,她也盼望着寒暑假了。有一天,她在山门口跌了一跤,就再没起来。圆寂前,她对床前的弟子说,我的往生,不要给秋月讲,别影响她。她和你们不一样,她有更大的世界。
秋月放假回来,从早到晚拜观音菩萨,直到累倒在地,失声痛哭。
山门口的两棵榕树,有很大的树冠,树荫下是沙弥尼们下殿后玩耍的地方。榕树的根延伸的很长,仿佛浓缩了庵的历史,给每个香客诉说着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