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学者谈佛】般若融贯天台佛学之旨要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胡春业(山东)
   天台学说教义绝高及其教观圆修之妙(显法华之十如,行止观之妙行)。古今共仰,天台以法华为宗骨(如鸟身),开显诸法的般若中道实相义,以摩诃般若波罗蜜与大智度为观法于指南,悟“本迹”二门之法而观照内外,因以实相三千三谛之理为观本,体用一如于心色二法修正中,故般若照明,了然朗达,法性如如。天台禅观法。又依般若空慧妙慧之资生方能一念观其实相即空即假即中。天台佛学的理论基石及缘起说的根本要义是立足于整个般若之上的。它将菩萨的悲智精神而发展般若正显为三谛三观三千之纯圆独妙,是般若思想菩萨精神之本迹互用互显之如来大乘正法。天台佛学的宗髓是般若。 

一、 天台佛学的思想基础是般若中观

   天台宗教义绝高,天台学说及其教观圆修之妙,古今共仰,它是唯一的创自中土的宗派,对中国佛教诸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先驱奠基作用。北齐慧文禅师开龙树之道,从《大智度论》之“三智皆从一心中得”和《中论》之“因缘所生法”中顿悟一心三观的妙理,立“一心三观”之旨,创大成中道实相禅。可见其佛学思想基础是般若系的中观思想。  《般若经》与《法华经》皆是佛法之本门与迹门。 《般若经》扫迷妄,《法华经》示究竟;般若通法华,法华源般若;般若体空遍真,法华启正觉。

   门人慧思将《大品般若经》为基础的一心三观之观法与《法华经》为基础的法华三昧相结合,即将“般若”的遮诠妙智空观与《法华经》开权显实的诸法实相结合起来,立“定慧双开”的圆顿之旨。天台宗法,教判五时,八教之分“藏”、“通”、“别”、“圆”融合大小,在五时判教之末后一时,法华与涅槃并举,盖法华“开权显实”“迹”“本”二门,双辉互映,使“行”与“理”,同归一辙。三德秘藏(法身、解脱、般若)乃天台所皈依。 慧思用《法华经》十如是之一的本末究竟解释“为生与佛一如如,本末究竟无差别”的意义,是天台宗所依用的。慧思在《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指出:明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的三智,是以禅波罗蜜为根本的。禅波罗蜜的表现虽是千差万别,但其根本是一,即于一念一心中俱足一切。《般若经》云:“权智易知,实智不易明了”。天台宗依《妙法莲华经》,唯以根本摄受。般若空有相融,而权实不二故。因实智难言,唯一心观定,三谛圆融,方能观诸法实相,故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般若经》有二权一实之义,如“体空智、及但中智、并真空妙有智”,融贯般若之妙义。天台宗依《法华经》前后二十八品列为“迹门三分”与“本门三分”。本迹二门虽似乎有异,但实究其理,则不思议一也:中道第一义观之不思议境,即实相般若为二门神髓。本迹二门,乃权实之理。台宗施设观心,先开方便之次第三观,再会归直达实相之一观(不次第观),从观心上了义,则实智宛然,“观迹门所说之事便达于本门之理”。

   智顗在继承前人的思想上又对《法华经》深参证悟,提出“性具实相”论,与“一念三千”说,标志着天台佛学的形成与完善。天台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将菩萨的悲智精神而发展般若正显为三谛纯圆独妙,一念三千极说。是谓般若思想菩萨精神之本迹互用互显之如来大乘正法。但如何才能得此般若悲愿功德正法呢?

   《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如来灭后,云何能得此《法华经》。佛告普贤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与如来灭后,当得是《法华经》:“一者诸佛护念,二者植种德本,三者如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这是天台宗大乘主旨,“迹”“本”二门之满分般若波罗蜜多,圆满戒定慧三学,菩提心大悲愿之具足般若,及“多迹”是用,“一本”是体,于“一体”门中,何妨“多迹”现相。法华四法和盘托出,广大菩提心之般若悲愿功德法门。其融戒定慧三学于一体,大悲、大智、大定从观照上于实相上证得般若。法华两重三分(本门三分,迹门三分),按本迹两重义理,而释教观并弘。般若观照之功,属台家解行之核心功夫,般若既是天台宗之脉络又是宗髓,依般若开会法融通于一心而为三观。天台宗之所依之主要经论,《大品般若经》,即其中之一。

   天台所依定之三法:教法――文字般若,行法――观照与方便般若,证法――实相般若。台家依《般若经》尽虚融,天台教观与止观之示教利喜,垂迹显本而入大乘理体,本迹无殊,可堪称如来之大法之喻也,及法华全实无权,如实显本,故谓是以“实相三千三谛之理为观本”,体用一如也。是时菩萨具四悉檀(世界、人、对治、第一义谛为四悉檀)之因缘,融内外事理之通化,六度万行具足,此是台家教观二门,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辅行相承。

   天台宗一方面将龙树疏释的《般若经》的“三论”作为立宗的重要根据,另一方面又把《法华经》择为立宗的宗经,把《涅槃经》判为与法华同等程度的经典,他们将两者加以圆融而演出别具天台特色的佛学思想,使“一切皆空”的印度大乘佛教的空宗,在中土发展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中国有宗”。罗什的高足竺道生孤发先鸣,上接般若,下开涅槃,把般若的真空与涅槃学的妙有调和的契合无间,而得出:“佛性即我即心”和“一切众生,皆当作佛”的结论。这样作为创立于陈隋的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将“般若”和“涅槃”无碍圆融在一起。

   天台佛学博大精深,玄通微妙,囊括万有,包举馀宗在佛法中直入圆教一乘,实具无上甚深的境域。天台悟“本迹”二法而观照内外,即从心色二法中了然朗达般若。荆溪大师的《始终心要》,寥寥二百馀言,实能概括全部的台教,且可处处见着般若的深深境界。为众示开、示、悟、入之真知真见,使学人身心脱落,法乐常盈。素为本宗学者所推崇。

   《始终心要》云:“……于是大觉滋尊喟然叹曰: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证得,莫之能返也。由是立乎三观,破乎三惑,证乎三智,成乎三德。空观者,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中观者,破无名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然兹三惑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别也,非异时也,天然之理,具诸法故……”

   从《始终心要》研究可知:三观由般若而起,三惑由般若而破,三智由般若而分,三德由般若而显。“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正是般若的甚深境界:在真如平等的实相解脱的一真法界中,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般若一切境界,当下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菩萨与佛度化众生是“无思普应”,如太阳普照一切。

   大乘的涅槃境中般若、法身、解脱三德具足。一念观其实相,即空即假即中,而契合于般若无生圆明之不思议境。般若者,菩萨既断所知障而入佛地,觉心微妙,无境不照;解脱者,菩萨既脱变易生死而入佛地,真体超绝,无果不尽;法身者,菩萨既为一切功德依而入佛地,自性清静,无漏不除。涅槃就是无为般若,法身依般若为因,解脱既是般若之用。

   般若通因及果,而摄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实相般若为体,生而无生,是性德,是如来利人之实智也;方便般若为用,是无生而生,是修德,如来利人之权智也,依性起修,性修不二,寂照一如。

   荆溪大师说:“本宗以《法华》为宗骨,以《智论》为指南,以《大经》为扶疏,以《大品》为观法”。《法华》七卷二十八品,都是开显着法的实相义,即般若的中道实相义。《大乘玄论》中有云:“一乘之中,般若最胜,故法华经名般若波罗蜜”。《大品》与《智论》正是般若部的经与论。

二、天台家法之旨要均立足于般若而开显

   一念三千,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构成了天台佛学理论的特色。“性具实相”说,是智顗最袅雦趉藥膓胣鶈黦蒚룤ꪕ铧뮭럥㤲5ArticleID  ChannelID  ClassID Title ÿTitleIntact ÿSubheading ÿAuthor ÿCopyFrom ÿInputer LinkUrl ÿEditor Keyword ÿHits CommentCount  UpdateTime ]CreateTime ]OnTopEliteStatus Content￿￿翿IncludePic  DefaultPicUrl ÿUploadFiles ￿￿翿InfoPoint  PaginationType Deleted后成熟的思想,是天台宗佛学理论的基石,也是天台佛学的缘起说,共同构成天台家法之旨要。他们的根本要义是立足于整个般若之上的。

   性具实相说认为:法界本然,无须依持,心物无前无后,不纵不横,即“一念三千”;在观法上,作为能观,假、空、中三谛虽三而一,虽一而三,即“三谛圆融”。一心三观,既是超越于将空、假、中作分别观之次第,而以此三观同时发于一心,直接照见圆融三谛之理体,而同时共得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于一心。智顗称之为不可思议境,中道第一义观。此亦即是般若之实相也。胜义离言的中道实相乃般若不可思议境。不思议一心三观就是关于圆融三谛之般若实相的直接顿悟。一心三观便即是圆妙观心,是本性主体以其本具的般若实相之慧,也即一切种智,观照其一念心所起之三千世界的即空、即假、即中。这一观悟的圆成,便是一切诸法之究竟实相在本性主体自身的终极还原,返还直入实相般若。体认一切法无自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体认诸法无我、无所、寂静、远离。无生,灭,染,净。空,无相,无愿。实相之三谛圆融的本真状态便即以其本身所是的样示充分凸现于本心之虚静的大明空觉。故智顗云:“以心观心,由能观心,有所观境,以观契境故,从心得解脱故。”心是能观,亦是所观,境缘心起,契境由心,观既契境,便是解脱。

   智顗的“性具实相”说亦是以般若为其心髓要义。其一,他主张“无起”,无所依持,认为宇宙万物森然本具,一切圆满。其二,他主张心法不二,无前无后,不纵不横,不生不灭,圆融无碍。其三,他主张境、观、修都不分次第(分次第只是方便权说);性具实相即是一念三千的实相。“一念无名法性心”,是言心具有无明与法性两个面相,这两个面相都源自同一个心体。在与诸法的关系方面,智者说法是心具诸法,妄心固然具足诸法,净心亦具足诸法。智者较着重前者,才有所谓一念三千的说法。

   一念三千:一念心与三千种境界同起同寂,起是作用,寂是不作用。实相般若是体是性德,生而无生。方便般若是用,是修德,无生而生。般若,方便不二,亦即是心、法不二。依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寂照一如也。在作用中,心与诸法同时生起,在不作用中,心与诸法同时寂灭。所以智者称为“不可思议境”。证悟此般若境界的实践修证,则是一心三观的观法:这包括一心为被观与一心来所观两种法。前一种是就空假中三面来观取一念妄心,后一种则以净心为能观,观照对象的空假中三方面的面相。智者所提倡的观法,是圆顿教的观法,一心同时观取空假中三相,即空即假即中。大般若经照明品第四十:摩诃止观离般若没有禅,可知天台禅观实缘实境,旨于般若禅观法。《大智度论释经》云:“非禅不智,非智不禅”。天台禅观法,以般若空慧:妙慧;一念三千之独特观法,显有念与无念,云觉性在“观成妄灭”之“即”法中,当体教下,当体自在;法性如如,是般若照明,“无所有法”之为那净故。

   《摩诃止观》卷五上论述十乘观法之第三“善巧安心”时,智顗云:“起是法性起,灭是法性灭。体其实不起灭,妄谓起灭,只指妄想悉是法性。以法性悉法性,以法性念法性。常是法性,无不法性时。”

   由此观知,般若空,甚深缘起,是空而不空之真空,不空而空之妙有。为离两边,不住中之中道义。唯此智能之眼能彻知诸法总相及别相,通达空有不二之理。般若体性空,般若妙智用,以般若性空之“实相”而起妙用之“实相智”,般若智用,是除三障而空五蕴,故《心经》云:“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故能照彻诸法空相。因此天台佛学中如果失去这双般若慧眼的观照,天台学人将无法有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而入诸法实相,行证般若之空不空。只有依着智能般若,通过圆顿止观实修得法,才能成就法身,解脱、涅槃之德。

三、山家山外何须诤

   宋代,天台宗分裂为山家山外两派。以知礼为首的山家派在缘起论上主张“性具三千”,指责山外派“缘理断九”。在观心论上,山家派主张观“妄心”,反对山外派只观“真心”。诤论虽烈,却始终没有分出高下,千百年来还是一件悬案。若是用般若判他们,既然都依着三谛圆融的妙理和一念三千的观法,又三谛三千又实都悉处于般若之故,何诤之有?山家偏重空观,自然处处见着平等,真妄之间也就不起差别;山外偏重假观,自然处处见着差别,色心之间也就不能平等。这是山家山外的病根分歧所在。不知,空观即般若空的一面,假观即般若的不空的一面。般若有空不空两面,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谓为空不空。诸法的空相是般若的智体。空的背面所显现的一切真空不空的净妙智德——“般若”,才是三谛圆融与一念三千所要证取的终极目的。山家山外虽口里说着三谛圆融,而实际上各偏执一边,才因此起诤。若将般若仔细体认明了,从真修实证中见着三谛三千的根本,于一心中得,而立足在整个中道般若义上,就不会有起诤的事发生。

四、乘般若舟航入天台缘起

   天台佛学的宗髓,般若尽摄。天台判教,五时敷演,般若为四时,是权尽显实之终极时,四时教故云“般若之夕”。佛法以般若为重,因般若能生诸佛故。故依般若之开会法,融通于一心而为观,智者大师独具慧眼,则以实相三千三谛之理为观体,演化有教有观,显法华之十如,行止观之妙行。法无量心亦无量。一切法一性故,般若波罗蜜多一性;一切法究竟故,般若波罗蜜多究竟;此惟佛与佛乃能究尽。一念观其实相,即空即假即中,相应般若空故,而后能无碍,而后能相入,而后能圆融,而后能便满,而后能缘起,而后能修证。法界缘起相摄相入义,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义。由般若明一念三千之中道实相,三千诸法皆不可得有,亦不可得空,为“毕竟空”。故若识般若,则于缘起万象能直下承担,放下知见,直入清静天台缘起,并能成诸妙用而开度生方便。天台以法华为宗骨,(如鸟身)摩诃般若波罗蜜与大智度为观法于指南,更需助开大愿大悲之悲情菩提心。然后佛法始得利乐人群于开、示、悟、入(法华于方便品)的大道前程,般若舟航,彼岸在望。无边大乘法,微妙圆顿教,舍般若空慧妙慧之资生,将无从施为。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