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清莲飘香】净土法门要义(上)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净旻法师(普陀山)
  中国佛教的第一个宗派是天台宗,在隋朝建立。天台宗之后,出现了第二个宗派,就是三论宗。剩下的几个宗派几乎都是在唐代建立的,有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密宗、禅宗和净土宗。以上号称中国汉地的八大宗派。八大宗的建立,抱着一种什么原则呢?就是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病,佛说八万四千种法。一切宗派,一切行门,上契诸佛之理,下合众生之机。所以说“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则妙。”生什么样的病,服什么样的药。药没有贵贱,只有对症不对症;法没有高下,能够契合众生根机,皆是妙法。所以我们要强调的是:门户之见不可有,宗派情怀不可无!无论我们学什么宗、修什么法,我认定我们的法最为殊胜,最为圆满。但这个“最为殊胜”,是因为合我的机,所以最为殊胜;为什么说它“最为圆满”呢?因为它不离佛陀无上妙智与出世本怀。从这个意义上讲,显密平等,八宗平等。

  
在我们汉地,唐宋之际,以禅门最盛。一般的出家人,包括很多的士大夫学佛,都是学临济禅、学曹洞禅,所以禅门兴盛。影响所及,天下寺院,大都称为“禅寺”、“禅院”、“禅林”。宋代以后,净土法门逐渐在民间流行。当然这得力于我们的永明延寿大师、四明法智大师、慈云遵式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等一大批大善知识的不懈弘扬,更因净土法门本身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那么,净土法门的依据在哪里呢?古称“三经一论”,这是净宗的理论依据。“三经”,就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和《佛说阿弥陀经》,“一论”是天亲菩萨造的《往生论》。“天亲菩萨”也就是无著菩萨的弟弟世亲菩萨。到了清末的时候,魏源居士,他加了一本经,就是《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普贤愿海,“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他认为《普贤行愿品》应该称为净土第四经,这就变成了净宗“四经一论”。南京金陵刻经处的杨仁山居士给他作了一个木刻本,就叫《净土四经》。

  
到了我们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他非常推崇《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部《念佛圆通章》只有两三百字,简明扼要,但把净宗的原理、纲要,讲得清清楚楚,所以他在《文钞》当中说:《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可谓净宗最妙开示。因此合称为净土“五经一论”。从此形成定式,我想没有人再加第六本经了。

  
净土思想传到中国,第一个弘扬的,是东晋庐山东林寺的慧远大师,他弘扬的念佛,是实相念佛。我们净土法门有四种念佛:最高境界实相念佛,其次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和持名念佛。在远公大师之后,又出了两位大德,都在中国北方山西一带,就是道绰大师和昙鸾大师。特别昙鸾大师,他造了一本《往生论》的注,道绰大师作了一本《安乐集》,在中国的北方弘扬净土法门。但是这两位祖师,却没有被排入到净宗十三祖的序列当中,被人们忽略掉了,而在日本却非常受尊崇。汉地所传诵的,是初祖庐山远公大师、二祖长安光明导公大师,即光明寺的善导大师。善导大师的名著叫作《观无量寿经四帖疏》,一共四卷,故称“四帖”。我们中国很多学净土的人,忘了道绰大师和昙鸾大师,其实这两位非常重要。

  
当然净土法门开宗立派最重要的是二祖善导大师,他在中国第一个被称为是弥陀化身。第二个被称为弥陀化身的,是唐代天台山的丰干禅师,他有两个著名的弟子:寒山和拾得。第三个被称为弥陀化身的,是唐末五代时候住在杭州,即现在的净慈寺,当时叫慧日永明院,就是永明延寿大师。甚至他的生日农历十一月十七,被人们称为“弥陀诞”。阿弥陀佛圣诞日从何而来,净土五经一论没有记载,整部《大藏经》里,佛没有说过。我们现在使用的十一月十七这个日子,是沿用了永明延寿大师的生日。就像我们说的弥勒菩萨的生日是正月初一,依据在哪里?佛在《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里都没有讲过,这个依据是根据奉化岳林寺布袋和尚(契此和尚)的生日在正月初一,所以中国的佛教界就把它定为弥勒圣诞日。

  
到了二祖导公大师的时候,他就在这四种念佛当中,特别提倡持名念佛。因为《观无量寿经》提倡的是观想念佛——十六观。所以《观无量寿经》,又称《十六观经》。但善导大师讲:末法众生,“境细心粗”,境非常地微细,心非常地粗躁,“境细心粗,观想难成”。修观想法门,修十六观非常难。认为末法时代,还是倡导持名念佛。而持名念佛在净土三经中,洽洽是《阿弥陀经》所极力提倡的,经云“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希望大家能够持名念佛。我们现在用的《佛说阿弥陀经》,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而玄奘法师翻译的另外一个版本,叫《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里玄奘法师翻译为“一向专念”。我们看到“一心不乱”四个字,感到很有压力。末法众生,身心散乱,妄念不断,要想一心不乱,太难!我们不妨看一下玄奘法师的译本,他把它译为“一向专念”,所以很多地方我们就可以对照实施。

  
净土法门在唐朝的时候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共鸣,到了现在可以讲大江南北在汉传佛教地区,是第一宗。禅宗已经没落了,衰退了,甚至已经变成了口头禅、文字禅,只是一些知识分子还非常地向往禅学、向往禅的境界。但是一般的信众,包括大量的出家人,还是以念佛了生死,叫“念弥陀慈父,生极乐家乡”,念佛为因,成佛为果,宣扬这种思想。所以现在虽然匾额上还写着“某某禅寺”,但是里面课诵修行,都是念阿弥陀佛,回向都是“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或者“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这都是用的净宗的法门。

  
我的师父悟公上人,和我本人,都是忠实的净土宗信徒,专修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在佛门当中,自古都称之为“方便法门”。但是这句话不确切。严格地说,净土法门用四个字形容:难信易行。从“易行”的角度来讲,它是方便法门,它只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就可以了,不需要你精研佛法,不需要你具备禅定功夫,不需要你年轻,也不需要修很多加行,它都没有这些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个“易行道”,是个方便法门;但是千万不要忘记,在方便的前面,它有两个字:“难信”法门。所以佛自己在说《阿弥陀经》的时候,就讲我今天“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我们诵《阿弥陀经》的时候,都知道有这句话。这是佛自己总结的。佛给大家讲的这部经,比起《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来,《阿弥陀经》并不长,几千字而已。但是,佛却把它称之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还说“是为甚难”,这句“是为甚难”是什么意思?——就是我讲得很辛苦,弘扬《阿弥陀经》很艰难。为什么?因为很难使大家生起决定信——天底下真有这么回事吗?真有极乐世界吗?这么高妙的境界难道念念佛号就能往生了吗?我们业障如此深重也能往生吗?——有无量的疑惑去针对这部经。

  
所以说净土法门难信易行。如果你能生起深信之心,万修万人去!这是佛为末法众生所开许的一条径中之径,一种异方便,所以非常适合不同根性,尤其是业障比较重、慧力比较浅的众生。

  
在《无量寿经》中,法藏比丘发了四十八愿,最终成就菩提,就是阿弥陀佛。法藏比丘通过因地修行,在果上成佛的时候,也便成就了彼岸世界——极乐净土。那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最根本的愿,应该说是第十八愿、十九愿和二十愿。这三条愿都是讲念佛摄受众生的,其中第十八愿尤为重要,也被称为是四十八愿中的根本愿,叫做“十念往生愿”。他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因此我们净土法门之所以被称为方便法门,就是佛说的退一万步讲,哪怕你一生不学佛、一生不念佛,但临终有大福报、大因缘,听闻了极乐境界、净土法门,能够念念向往,乃至临终只念了十句“阿弥陀佛”名号,也蒙慈悲接引,能够让你下下品往生。

  
但是这个时候,我们除了生起一种对净土法门的向往、赞叹之情,和对佛慈悲的一种感谢之外,千万不能生起侥幸心理。什么叫侥幸心理?——哦,这么简单?那我现在何必这么吃苦,念佛何必这么精进,何必一天到晚拿着念珠这样拼命念佛,我现在该干什么干什么,只需临命终时录音机一开,或者叫几个念佛的人来帮我念,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十遍,一分钟都不要,我就轻松往生,何必现在千修百炼吃那么多苦、修那么多佛!

  
不是这样的。古人说:“死如黄牛活剥皮”,这个时候四大分离,心生颠倒、意起贪恋,身心世界顿时一片迷茫、慌乱、痛苦,甚至无明业境的大发泄、大示现。千百年来没有几个人平时不学佛、平时不念佛,临终之时忽然生起正念,念念往生,这种例子古今罕有。这只是佛的特意慈悲所说的一种到边的话,以此来摄受一切。我们千万不能完全寄希望于临终十念,一定要靠平时功夫成片,那么这个时候才能让你临终生起正念,临终的时候心不颠倒、意不贪恋、如入禅定,念阿弥陀佛。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见到个别老修行,半生学佛念佛,临终障缘生起,七颠八倒,不会念佛、不肯念佛,甚至不信念佛,不信极乐,不信弥陀。所以千万不能存有此侥幸之心。

  
我们平时念佛,一定要时时祈祷弥陀加持,消我宿业,“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愿我临终有家人配合,善知识助念,上品往生。一定要提倡助念,靠自己的念力,很难把握。亲人一哭,朋友一哭,心生贪恋,想着老伴、想着子孙、想着产业,方寸大乱。所以一定平时要广结善缘,要去参与助念,将来也希望别人来助念,给你开示。这是一个关键。

  
净土法门的原理,实际上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讲得非常清楚。在《楞严经》二十五圆通里,每一位菩萨都向释迦牟尼佛报告自己修学的心得。观世音菩萨叫“耳根圆通”法门,他是第二十五位出场,压轴好戏袅雦趉藥膓胣鶈黦蒚룤ꪕ铧뮭럥㤲5ArticleID  ChannelID  ClassID Title ÿTitleIntact ÿSubheading ÿAuthor ÿCopyFrom ÿInputer LinkUrl ÿEditor Keyword ÿHits CommentCount  UpdateTime ]CreateTime ]OnTopElite。大势至菩萨是二十五圆通中的第二十四圆通,叫“根大圆通”,通俗讲就叫“念佛圆通”。他在楞严会上“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向佛报告。他说:“十方诸佛,忆念众生,如母忆子”。不仅仅阿弥陀佛在忆念众生,佛佛道同,佛佛平等,十方诸佛忆念众生,就像慈母想孩子,所以“如母忆子”。但是,“若子逃逝,追忆何为?”而这个孩子是个逆子,是个不肖子孙,他离家出走了,逃逝了,跑得无影无踪了,你这个母亲千肠百转地想他,“虽忆何为”,又有何作为、有何用途呢?想了也白搭,想了也白想。儿子不想妈妈,妈妈想念孩子,一点用都没有。一定要感应道交,这是双向的东西。所以“子若忆母”,大势至菩萨说,有一天,如果这个儿子思念妈妈,“如母忆时”,他想妈妈的程度,就像当年妈妈想他的时候一样。那么这对母子,“母子历生不相违远”,不单单是今生今世不相违背、不相远离,而且历生不相违远。真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

  
因此,我们这辈子拥有个好妈妈,你不要认为这是一辈子的母子情,弄不好是五辈子、十辈子的母子情。六道轮回当中生生世世结母子缘,结父子缘,所以这辈子顺理成章,成为你的至亲骨肉,来做你的妈妈,来做你的爸爸。所以叫“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最后大势至菩萨把最重要的理论说出来了,“若众生心,忆佛念佛”,什么叫“忆佛念佛”?心中思念,叫“忆”;口中称名,叫“念”。内在的叫“忆佛”,外在的叫“念佛”,身心内外要相应。忆佛、念佛,“则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许多人认为念佛只是为了百年以后往生净土。那是当来见佛。其实还有现前见佛——睡梦中意根见佛啊,有时候念佛忽然鼻子闻到一股奇妙的香味啊,鼻根见佛;有时念佛耳朵听到奇异的乐音啊,耳根见佛。故说“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但是一定要顺其自然,千万不要执著于“现前”见佛!很多人一修行,就希望佛显灵给他看,就希望佛托梦给他看,就希望在空中明明白白看到佛的色身。如果你这样思念的话,非常容易着魔,那么天魔就来现相给你看。你一生欢喜心,沾染了“欢喜魔”,一哭就沾染了“悲魔”,以后一听到佛号、一见到佛像就哭。我们误以为那个人信仰真诚,其实你要注意,他已经失态了,已经不正常了。一见佛、一进寺院就哭,这已经沾了悲魔,不合适。我们学佛的人,如如不动,平常心。不要这种失态,失态不好,行于中道最好。既不要沾染喜魔,也不要沾染悲魔。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离佛很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需要借助任何方便,就能够自己当下心开意解,开悟。所以永明延寿大师,他是禅宗法眼宗的祖师,但他提倡净土。他著有《净土四料简》,用禅和净作了比较。他说: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作人师,来生作佛祖。”我们说“如虎添翼”,老虎已经是百兽之王了,再给他加上犄角,那是不得了了,那是王中之王啊。这辈子就是人中之师,大善知识,来生就成佛作祖。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禅不好说,说简单它最简单,说奥妙它最奥妙。没有这种明眼的大善知识接引你、印证你、提携你,修禅十人九磋路。所以“阴境若现前”,也就是五十种阴魔现前的时候,刹那之间就随阴魔走了,人就堕落了。所以他作为一个禅宗祖师,告诫我们要切记这一点。

  
那么,“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是永明延寿大师告诉我们,虽然无禅,但只要专修净土,万修万人去,百年之后,我们往生极乐,“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呢?

  
最后一句话,“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那就是既不修禅,也不修净土。如果你禅也不修,净也不信,那么你就是一个世间庸人凡夫,你所走的道路很可能最后就是铁床、铜柱,就像《地藏经》里说的那样,如入无间地狱,流浪生死,苦不堪言。祖师很慈悲,说“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没有一个依怙,没有一个依靠,万劫千生,漂流在苦海当中,永无出头之日。这是最可怕的后果。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