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七塔禅韵】传法开祖的五泄灵默(下)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七塔寺人物志》编写组

  三、亲承二师 开法五泄

  
《景德传灯录》等记载马祖道一禅师有入室弟子139人,分布在大江南北,各为一方宗主,转化无穷。据统计,唐代在浙江最早传授禅宗洪州禅的主要有:杭州盐官海昌院齐安国师及其弟子径山鉴宗禅师,明州(宁波)大梅山法常禅师及其弟子杭州天龙和尚,婺州(治所在金华)五泄山灵默禅师及其弟子婺州苏溪和尚、明州藏奂禅师,越州(今绍兴)大珠慧海禅师,温州佛辡和尚,杭州大慈山寰中禅师,天台普岸禅师,衢州子湖利纵禅师,台州浮江和尚,婺州木陈从朗禅师,杭州多福和尚,睦州龙兴寺陈尊宿,杭州千顷山楚南禅师,杭州罗汉院宗彻禅师,明州雪窦常通禅师,台州胜光和尚,金华俱胝和尚等。 婺州五泄山灵默禅师即虚默,是马祖道一的直接得法弟子。据《心镜大师碑》、《宋高僧传》、《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七塔寺志》等佛教典籍记载,灵默的生平如下: 释灵默,俗姓宣,毗陵人(另说常州)。年少时就勤奋好学,乐而忘倦,希望通过科举选仕光宗耀祖,以荣亲里。后到京城考官,顺道至洪州开元寺礼拜马祖道一大师。 马祖问:“秀才到什么地方去?” 灵默答:“去京城选官。” 马祖说:“秀才,那离你太远了。” 灵默问:“和尚这里难道也有选官场吗?” 马祖说:“你现在还嫌什么?” 灵默答:“还许选官吗?” 马祖说:“非但不选官,连佛亦不执著。” 灵默听得马祖的开示,豁然有省,于是就向马祖提出剃度要求。马祖说:“剃度你出家可以,可是启发你解决生死大事的因缘却不在我这里。”灵默于是跟从马祖出家,后又受具足戒。 灵默出家的另一种说法是,当他拜访马祖时,适逢马祖带领徒众修习禅关,“马师振容而示相,(灵)默密契玄机,便求披剃,若熟痈之待刺耳”。

  
灵默受具足戒之后,一心禅修,但成效甚微。有一天,马祖带领大众出西墙外散步,忽有野鸭子飞过去,马祖问:“身边什么物?”旁边的政上座回答:“野鸭子。”马祖又问:“哪里去了?”政上座回答:“飞过去了。”马祖猛地一拽政上座的耳朵,政上座痛得叫出声来。大师说:“还在这里呀,何曾飞过?”政上座因此豁然开悟。盖马祖第一句系就眼前景发问,政上座就眼前景作答,是对的;第二句就心而问,政上座还就景回答,自然答非所问,被拽耳朵;第三句仍就心而论,政上座随野鸭子飞走的心被马祖拽了回来,安住当下,返观内照,由此识心本来,开悟见性。 灵默目睹马祖开示政上座的过程,觉得委屈,没有好气地向师父说:“我专门抛却选官的美好前景,投师父出家,终日随师父禅修,但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结果。刚才政上座得到您的开示指导,乞望师父也发发慈悲,指示一下弟子。”马祖回答:“若论出家,我是你的师父;若说让你发明心地的师父,则是别人,你在这里待到驴年马月也不能得道。”灵默说:“要是这样的话,那就请师父开恩,给我指出一个能让我长进的师父吧。”大师告诉他:“离这里七百里的地方,有一位禅师叫南岳石头,你到他那里,肯定会有很多收获的。” 于是,灵默接受马祖的建议,辞别师父来到南岳。他心想,如果与石头禅师话语投机相契就住下来,不然的话就马上离开。他穿戴鞋履,手执坐具,走上法堂,行礼之后,站在旁边。石头问:“你从什么地方来?”灵默心不在焉地回答:“从江西来。”石头又问:“在什么地方参学过?”灵默感到失望,不予回答,拂袖而出。他刚走过门时,石头便叫他:“阇黎(意为教授师)!”灵默刚迈门槛,一脚在外,一脚在内,急忙转头回看。石头拍手说:“从生至死,就是这么一个汉子,还回头转脑作什么?”这是石头禅师点拨他,生命流程中裹挟着超越生死的自性真如,应该当下认取,不必盲目奔波,心外别求,以免被外境所转。灵默因此豁然大悟,当即踏折行脚用的拄杖,拜石头和尚为师,服侍数载。

  
灵默在马祖门下出家,在石头和尚处悟道,禅门仍旧列其为马祖法嗣弟子。如同药山惟俨本为石头弟子,但在石头处,却如“蚊子上铁牛”无个入处,后遵照石头指点参礼马祖,经马祖启发而开悟,仍列为石头法嗣弟子。

  
灵默与石头之间的机锋公案在禅门有一定影响。如灵默剃徒洞山良价对此评说:“当时若不是五泄先师,换了别人,很难承当此大事,过不了石头这一关。不过,先师虽过了此关,仍属于修行路上的事,还未真正到家。”长庆和尚的评语只有一个字:“险!”净修禅师因此问学僧:“就像长庆这么只说一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僧人无法回答,净修代答说:“只怕他认错了地方。”有僧问漳南和尚:“古人道:‘从生至死,只这个汉是’,你该如何理解?”漳南说:“地狱渣滓,只有人才能造作出来。”又问:“深领和尚尊旨。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漳南回答:“只为这般汉。”僧说:“如此说来是忘前失后了。”漳南答:“头上不秃,肚里无毒。”僧说:“贪看天上月,忘却室中灯。”漳南听后失声痛哭。洞山、长庆、漳南三人对这则公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洞山的意思是,正因为五泄先师(灵默)的悟性高,通过了石头的接引考验,开启了正法眼,认准了门径,正式开始了悟后起修的路程。长庆和尚则主要对灵默的悟道机遇表示惊叹,如果灵默当时再向外多走一步,可能就要失去这明了大事的好机缘,可真是太玄了!机缘可遇而不可求,如灵默离开石头处,即使参遍天下禅林,则到驴年也难了脱(因其机缘在石头处),后悔都来不及,这也是净修禅师为学僧解析长庆评语的意思;长庆和尚一个“险”字,也形象地说明了“石头路滑”、难以把捉的禅风。漳南和尚的看法是,若非明眼人,起心动念尽造生死轮回之因;若出家者此生不精进了道,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不但此生难以解脱自在,而且将来果报在三途恶道,要慎之又慎,认真体认自家本来面目,千万不可懈怠马虎;漳南和尚从修行的角度着眼,反复强调超脱生死轮回的紧迫性,可是此学僧却不明其苦心,一直说禅谈玄,在理论方面纠缠,呈口舌之能事,不知从根本处入手修行,这怎能不令漳南和尚伤心流涕呢!

  
灵默经过马祖、石头二位名师的接引启发,终于明心见性,大事成办,成为一代禅宗高僧。唐贞元(785)初,灵默入住天台山。这是第一个中国佛教民族化宗派天台宗的著名道场,全山有由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所创建的寺院12所,当时智者曾悬记(预言)之曰:“此地严妙,非杂器所栖;若能居此,与吾无异。”灵默先住在山中的白砂道场2年,传说猛虎也被他驯化,跑到他的住所附近产子,有意皈依。后来又迁住东道场。这是一个地僻人稀的地方。有一天晚上,震雷暴雨下了一夜,山上的悬崖危石被雨水冲垮。第二天早上出门一看,四周大树歪倒,树枝交络,将道场包围起来,寺院却意外地完好无损。此事被当地人士看作是一个奇迹,远近人士闻讯纷纷来到寺院参观,赞叹不已。后来灵默游东白山时,不慎中毒,他不求医生,只是闭关宴坐,不久体内的毒素随流汗排泄滴出,恢复正常。

  
灵默此后行脚到浦阳,大开教化,远近闻名。阳灵戍将李望因敬慕灵默,遂礼请其住持婺州五泄山,开创道场,弘扬佛法。

  
五泄山位于今浙江省诸暨市境内,因山中有五级瀑布而得名,是浦阳江畔的风景名胜地,素有“小雁荡”之称。灵默于元和初年(806)被迎请入住此地。当时适逢天旱,久不下雨,农田干涸,人心惶惶。灵默在山涧边,看见一条大青蛇瞪目怒视行人,一动不动。他上前怒斥青蛇:“老百姓因为溪水枯竭,庄稼都旱死了,你为什么不施雨救救灾民呢?”当晚,大雨从天而降,境内旱情得以解除。当地人民为此非常感激、敬佩灵默,纷纷捐资捐物,帮助大师创建道场。元和三年(808)寺院建成,取名“三学禅院”,为禅宗丛林。灵默于此开始广弘禅法,远近参禅者闻讯纷纷前来就学,法席盛极一时,时人皆称他为“五泄禅师”或“五泄和尚”,佛典称“五泄灵默”。

  
灵默因师承马祖与石头两位禅门巨匠,其禅风具有两家之特点,这可以从他接引弟子的公案中窥见一斑。如有僧人向他问道:“何物大于天地?”灵默回答:“无人识得伊。”又问:“还可雕琢也无?”答:“你试下手看。”此处所言之“物”,即为佛性,为禅者所探究的“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它大于天地,无形无相,无人可识,也不可以雕琢,关键在于自心之体悟。又有僧人问:“此个门中始终事如何?”灵默回答:“你道目前成来多少时?”僧人答:“不会。”灵默说:“我此间(这里)无你适来(刚才)问底(的)。”僧人说:“岂无和尚接人处?”灵默答:“待你求则接。”僧人说:“请和尚接。”灵默反问:“你欠少什么?”僧人又问:“如何得无心?”灵默回答道:“倾山覆海晏然静,地动安眠岂辨伊。”这则公案里,僧人所问的是器世间的成住坏空问题,即世界的形成与坏灭过程,这在禅者看来,属于舍本逐末。禅者所应关注的是生命的根本问题,是如何明心见性、如何究竟升华圆满人生的问题。即如佛陀在《箭喻经》中所示,中箭之人首先应解决的是如何拔箭疗伤,而不应先来关注此箭如何制造、射箭之人如何长相等问题。僧人不明此理,探究世界成坏这一与人生根本问题无关的事情,无疑是错了方向。灵默为截断对方妄念,导入正论,就反问道,那你说世界形成有多少时间了?僧人当然不知道。灵默就说,我这里就没有你问的这些东西,意思是你不应该问这样的问题,你应该关注你自己的本分事,不应关注世界何时成坏,那与大事无关。僧人还是不明白,茫然问道,既然这些问题不能问,那我该问什么?和尚您平时都是如何接引、启发学人的?灵默说,只要你来求接引我就接引,我是随机缘指点,没有固定模式。僧人赶紧恳求,那就请和尚慈悲,给我开示点化一下。灵默反问他,那你还缺少什么?意思是你的自性一切圆满具足,根本用不着向外驰求,这才是真正值得你关心的地方。僧人又问,如何才能达到无心的境界?此处所说“无心”,非谓无心识,而是远离一切相对之分别情识,处于不执著、不滞碍之自由境界,确指离却妄念之真心。佛法倡导无心即道,因为道体本无心,禅者若达无心,自然与道体相合。此处僧人所问为证得无心境界的方法,灵默就指点他,心要安住于当下,随缘任运,心意超然,不为任何外景所动摇,即使山崩地裂,心水不起波澜,自然可以入道,证得无心境界。 越州观察使因慕灵默之名,特派专使来向灵默求教问道:“大师在此住持,主要依禅宗规矩,还是依律宗规矩?”灵默以偈文回答:“寂寂不持律,滔滔不坐禅。俨茶三两碗,意在镢头边。”偈文显示出一位圣者明见自性后的洒脱状态。因为自性本来圆满具足,一旦豁然开悟自见,即一切当下现成,绝不再依赖于持律或坐禅等有为造作。明见自性的圣者无论动(滔滔)静(寂寂)闲忙,只是保任此性的本态,随顺世缘,该喝茶时喝茶,该劳作时劳作,坦坦荡荡,心无所著,任运逍遥自在。偈文的最后一句“意在镢头边”,表示下农田劳作,清除荒芜杂草,隐喻耕作心田,消除自心杂念等。观察使不解此意,以为大师需要镢头,立即差人送来百柄镢头。灵默见此情况,用棒赶出使者说:“我有一柄镢头,平生用不尽,谁要你送来?”使者回去将灵默的话转说给观察使,观察使方省悟,知道镢头只是借喻,重要的是自心开发,不用外求,这才是真正的依止处,所以他感动地遥申礼拜。 元和九年(814),平昌(今山东境内)人孟简任越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浙东观察使。孟简本信佛教,通佛理,善文词,曾随龙兴元皓禅师(天台宗九祖荆溪湛然弟子)学法,成为其嗣法俗家弟子;并曾参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翻译,任润文,即润色文字之职。但不知由于何种原因,孟简在任职期间,竟在浙东发起废除佛寺运动,境内大部分寺院被拆除,五泄山灵默所建的禅院亦未能幸免,参学的僧人纷纷逃逸四散。后来,崇信佛教的暨阳县令李胄挺身而出,上书朝廷要求保护佛寺,灵默所住持的寺院遂被许可重建恢复。

  
元和十三年(818)3月23日,灵默自知化缘已毕,于是澡沐焚香,端坐绳床,召集僧众,殷勤叮嘱弟子,开喻门徒说:“妙色真常,本无生灭。法身圆寂,宁有去来?千圣同源,万灵一辙。吾今示灭,不假兴哀。无强劳形,须存正念。傥遵此命,真报我恩。若固违言,非吾弟子。”

  
此时,有弟子问道:“和尚向什么处去?”灵默回答:“‘无’处去。”又问:“某甲何以不见?”灵默回答:“非眼所睹。”了脱生死,进入不生不灭的圆寂境界,是大修行者的理想归宿。这种境界超越凡俗情念所测度,非六根所对,非六尘所到,非六识所别,是绝对清静圆满的空灵自在,其体性为空(无),自然不是凡夫肉眼之所能见。灵默的答语,自然流露出一位禅者已然了脱生死,得到大自在的超然姿态。因此,其剃徒洞山良价禅师后来在评点此公案时,称赞灵默是一位真正的“作家”(能手、行家)。

  
灵默将后事交待完毕,正襟危坐,迭掌收光,溘然而绝。享年72,法腊41(另说31)。浙江有名高僧志闲,道行峭拔,文辞婉丽,为灵默撰写了事迹行录,可惜未能流传下来。 灵默即虚默,依止青原和南岳两家,亲得马祖与石头的宗趣,禅风殊特,其意旨在他的临终付法偈中得到全面表现:“妙色真常,本无生灭。法身圆寂,宁有去来?千圣同源,万灵一辄。”此为般若空观的运用,真常一如,原无变化,既无生灭,也无去来,本来如此,万法归一。因此,学佛得法,贵在领悟,不在经文;贵在即心顿悟契入。《景德传灯录》、《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等载,洞山良价幼时学经,跟着老师念《般若心经》,念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时,良价忽然以手摸脸,问老师:“我的眼耳鼻舌等不是都在吗,为什么经里说没有呢?”老师大惊,无法回答,于是对他说:“看来我当不了你的老师,你得另找他人。五泄山灵默大师可以做你的师父。”良价于是前往五泄山礼灵默为师,披剃出家,随侍参学,大有长进。后辞别灵默师父,四处游方,遍参知识,曾蒙南泉普愿、沩山灵祐等指点,后得云岩昙晟启发,彻悟圆旨,创立曹洞宗,法脉至今不绝,成为一代禅门宗师。

  
据《景德传灯录》、《五灯全书》等记载,灵默弟子除洞山良价为其剃徒外,另有传法弟子5人,分别为:龟山正元、苏溪和尚、甘泉晓方、甘泉元遂、栖心藏奂,各自弘化一方。其中藏奂禅师在明州创建的栖心寺,即为七塔寺前身,现为浙东四大禅宗丛林之一。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