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圣人”、“文圣”、“至圣先师”等;佛陀,佛教的创始人,被尊为“世尊”、“大雄”、“无上士”、“天人师”等。2千多年来,他们的智慧如2盏永不熄灭的明灯,辉耀中华大地。他们是怎样的2个人?他们有怎样的智慧?为什么对中国的影响如此之大?下面从比较学的角度作初步分析和阐述。
一、孔子与佛陀的相同点
孔子与佛陀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外部的形式上,此外在思想意识方面也有相通之处。就2人的生平行谊而言,主要有4大相同之处。
1.他们都生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世界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佛陀生于公元前565年农历四月初八;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一个生在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一个生在中国春秋时的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境内)。佛陀比孔子大14岁。公元前5世纪前后,世界进入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人类文明史上“最聪明”的几个人几乎同时诞生了。中国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家,管子、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孙子等人,为人类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思想财富。西方出了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40~前480)、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前456年)、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公元前485~前425年)。《圣经》旧约部分,也大约在这个时期写成。公元前5世纪前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黄金时期,被后世称为“世界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中国哲学家思考着人和人的关系,印度哲学家思考着人和神的关系,希腊哲学家思考着人和物的关系,并且互不重复,为全人类的智慧作了奠基。孔子与佛陀2位先哲,就在这个黄金时期诞生了。
2.2人皆广收门徒,且“述而不著”。佛陀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一说31岁)开悟成佛,广收门徒,先后有舍利弗、目犍连、摩诃迦叶、须菩提、富楼那、摩诃迦旃延、阿那律、优波离、罗睺罗和阿难陀等十大弟子归入他的门下,听他讲“解脱”之道和“四谛”(苦、集、灭、道4种真理)、“五蕴”(色、受、想、行、识等组成生命的5个部分)等圣妙法门。到后期时,常随弟子达1255人。佛陀在世说法45年(一说49年),不著一字。在他涅槃后,以摩诃迦叶为首的500比丘弟子,在七叶窟结集了佛陀在世时的各种说教,成为佛教的原始经典。后世又经过3次大规模结集活动,最终形成了浩如烟海、无与伦比的佛典宝藏。
在这方面,孔子与佛陀是相似的。孔子30岁时,有感于周室衰微、礼崩乐坏和诸侯纷争,“始教于阙里”,于鲁都杏坛(曲阜城北)创办私学,先后招收了颜路(颜渊之父)、曾点(曾参之父)、伯牛、冉有、子贡、颜渊、闵损、子游、子夏、曾参等人为徒,向他们讲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和“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最后“孔子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孔子与佛陀一样,一生没有著作,他的思想与言论都由他的弟子记录在《论语》等书里。
3.其学说当初都不被重视,都在大约300年后,才开始被当权者看重、利用。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能够体现儒家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的学说,早在鲁哀公年间(前494~前468年)就产生了,当时,孔子周游列国(卫、齐、陈、郑、宋、蔡、楚、鲁)宣扬自己的学说,但都被“敬而远之”。直到孔子去世345年后,即公元前134年,汉武帝采纳儒士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正式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佛陀的“无常,无我,放下执著,达到解脱”的思想也早在公元前535年悟道成佛时就产生了,但当时未得到普遍尊崇及大力推广;直到公元前261年,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提出“以法胜,是为最胜”,佛教才开始大面积传播和产生影响。这个时候,离佛陀离世已经225年。
4.思想精髓皆超越本土,以和平的方式传向世界,并影响至今。释迦牟尼入灭后,佛教出现数次集结,佛陀的思想被不断完善和丰富。自阿育王时期,佛教开始不断向外传播,形成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北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经过印度北部和我国的新疆地区传入中国腹地,后又经过中国传向韩国、日本及越南等地;七世纪中叶,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佛教开始传入藏地,逐渐形成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从印度,通过斯里兰卡,传播到缅甸、泰国、印尼、老挝、柬埔寨、越南南部等,成为南传佛教。到18世纪末,佛教几乎传遍世界各地,即使在相对遥远的非洲和美洲也有一定数量的信徒,成为一种国际性宗教,为不同民族的人所信仰。孔子的儒家思想在两汉时期就开始向外传播,并逐渐形成一个以中国为中心,以日本、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10余个亚洲国家为边线的儒教文化圈。公元2世纪,孔子的思想传入欧洲,对欧洲的文化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都产生过影响。以伏尔泰、狄德罗、休谟等人为代表的西方近代启蒙先驱吸取孔子的思想,打破欧洲封建世袭和神学统治,催生发展了自由观、平等观、民主观、人权观、博爱观、理性观、自然神论观及无神论观等现代观念,促进了人文、政治、经济、社会乃至科学等方面学说的发展。从18世纪初,孔子的思想开始传入美国。艾默生说:“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目前,孔子研究会、孔子基金会、孔子学院、孔子博物馆在世界各国相继成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仁爱、中庸、德治、礼让、信义、和平等,正影响着这个世界。佛教与儒家文化(儒教)还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这2种宗教与以后产生的其他宗教不同,它们在传播过程中,都是靠和平的方式跨出国界的,从没有因此发动过宗教战争。这是世界上其他宗教所没有的。
二、孔子与佛陀的不同点
孔子与佛陀的不同点是非常鲜明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其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家庭背景不同。一个来自王宫,一个来自乡野,可以说,他们分别来自社会的两极。孔子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乡下(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其祖先是宋国贵族,可是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其父叔梁纥为鲁国的一名勇士,晚年与颜征再生孔子。孔子3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携其移居曲阜阙里,生活异常艰难。17岁时,母亲亦去世。孔子从此成为孤儿,家境更为贫苦,没有社会地位,备受凄凉。佛陀则不同。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他从8岁开始,向毘奢婆蜜多罗学习文化,向羼提提婆学习武艺,从小在宫中过着舒适优裕的生活。成年后,先后娶了3个妃子为妻,建造了3幢宫殿以安享冬、夏及春秋生活,生有一子罗睺罗。在13年的幸福婚姻期间,他过着豪华的生活,直到出家前,对宫门以外的生活和人世沧桑知之甚少。可以这么说,他与孔子在出身上,来自于社会的两个极端。
2.游历的地方不同。一个是庙堂之高;一个是江湖之远。29岁(一说25岁)那年,佛陀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夜出宫门,自脱衣冠为沙门,参访各处修行人,所游历的地方也是一些僻远的苦修之处。他起初修行的地方是伽阇山苦行林,在那儿住了6年,日食一麻一麦,静观内心,苦修禅定;后来在尼连禅河畔的一棵菩提树下,跏趺而坐,禅定49日,终于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就了佛果。之后去鹿野苑,在那儿开始收徒说法,“初转****”;后应邀去王舍城的迦兰陀竹林,在竹林精舍安居;又应邀到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安居;后来多于王舍城南的灵鹫山弘法布道。总之,佛陀说法45年(一说49年),足迹所及多为苦寒、清幽之地,疏离愦闹嚣杂的红尘世界。
孔子则不同。其终生热衷于政治,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道路,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喜欢思考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并经常发表见解。30岁时,孔子开始授徒讲学。35岁时,为寻求政治上的突破,开始周游列国。首先去齐国,向齐景公谏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但“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回鲁国。鲁政权操在大夫季氏手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阳货被逐后,孔子51岁,被鲁定公任为中都宰,后升至大司寇。在齐鲁“夹谷之会”上,孔子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后鲁定公等中齐国女乐之计,荒疏朝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10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14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先去卫国,对卫灵公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受监视,只得又去陈国。陈国内乱,无法施展抱负。又去宋国。宋司马桓魁欲杀之,孔子不得不微服离宋经郑至陈。其后孔子多次往返于陈、蔡间。曾至楚国,“仍不见用”。最后,于68岁时返回鲁地。初鲁哀公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遂致力于讲学授徒。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于鲁国,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可以这样说,孔子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常奔波、游说于各国国君之间,这是与佛陀的不同之处。
3.思考的问题不同。一个关注内在的心灵,有着较重的出世情怀;一个倾向于外在的社会,入世情结较重。“仁”和“礼”是孔子和弟子反复探讨的课题,也是孔子思考的核心。“仁”是有关道德和教化方面的问题;“礼”是有关社会秩序和为政之道方面的问题。孔子的“仁”体现了人道精神,他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避免苛政;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的“礼制”,即社会的秩序和制度;“忠”也是孔子的重要主张,他希望全体人民都能忠于天子、孝顺父母、友德朋友,妇女应对丈夫忠贞服从。总之,孔子思考的多是政治和社会秩序等方面的问题。“信义”、“孝悌”、“中庸”也是孔子的重要思想,此为有关个人修养方面的问题,相对于他的“仁”、“礼”、“忠”的主张,此类思想到后来才由其弟子们发扬光大,但都是结合社会而谈,入世情结比较重。
“解脱”是佛陀一生所追求的目的。他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八正道”论述的即是解脱之道。佛陀当初从王宫逃出,来到深林,就是为了寻求摆脱人生痛苦与烦恼的方法。尽管后来弟子们将他的教法演化出各种宗派,如上座部、大众部,小乘、大乘,北传、南传、藏传,禅、教、律、密、净等,但都是从不同的路径、不同的方向来探求解脱之道。佛陀认为,人生即是苦,人只有断灭“贪”、“嗔”、“痴”三毒的羁绊,才能脱离苦海。所以在行为上,他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倡导“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在心灵教化上,他倡导“戒、定、慧”,倡导“自知其心、自净其意”。他还认为这个世界是虚幻不实的,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解脱就是从这种虚妄中解脱出来,从六道轮回中解脱出来,最终达到“涅槃”(清凉寂静之意,即永无烦恼)境界。总之,佛陀思考的是内在心灵上的问题,探求的方法也是内敛式的,出世情结比较重。
4.两人的思想最终演化的结果不同。一个演化成了一门宗教,并在本国消失;一个演化成了一门学说,成为“国学”延伸下来。众所周知,佛陀的思想最终演化成了佛教,并成为世界三大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之一,尤其在东亚、东南亚一带,拥有广泛的信徒、众多的庙宇及深远的感召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可惜的是,佛陀的教法在其故土却并没有延续下来。公元7世纪,由于外族入侵,佛教在印度消失了,最后甚至达到整个印度无一人信佛的境地;直到19世界末(1891年),佛教才开始从周边国家重返印度。到目前为止,印度佛教信徒仅占整个印度人口的0.8%,其影响力已经很微弱。
孔子则不同。孔子的思想在中国最终演化成了儒学,成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并且同化了几乎所有的外来文化。孔子本人也被尊为“至圣先师”,与代表西方文化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一并被称为东、西方最伟大的思想家。他开创的儒家学派,被他的弟子们演化成一门“治世哲学”,为历代统治者所利用。可以这样说,中国及周边几个国家1、2千年的历史,都是在儒家文化的浸育中演绎发展的。历代王朝的政治制度、统治方略、化民政策等,多来自孔子思想的启迪。因此,孔子也获得了无数的封号,如“尼父”、“文圣尼父”、“邹国公”、“隆道公”、“宣父”、“太师”、“先圣”、“文宣王”、“至圣先师”等,他的思想也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扎根,一直延续到今天。但总体上,孔子没有像佛陀那样被神化,目前在神州大地上,佛教寺庙林立,孔庙却很少,即使有,前去跪拜的也不见几人。孔子的思想大多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当然,佛教也可作为佛学来看待,但它更偏重于宗教;儒学也可以作为儒教来看待,但它更偏重于学说。2种思想的演化也形成2类不同类型的追随者,一类是追求出世兼利生的僧侣(人),一类是崇尚经世致用的儒生(仕)。
三、评介与展望
孔子与佛陀是出生在同一个时代,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氛围的2位伟人,他们生前都没有留下什么著作,然而他们的思想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我们必须承认,他们的存在使人类的品质整体性得到了提升。
1.佛陀与孔子创造的文化,即佛教文化与儒家文化,都是人间瑰宝,没有高下之分,不可厚此薄彼。公元前5世纪左右是全世界百家争鸣的大时代,古希腊、古印度及古代中国都产生了一大批为后世所敬仰的思想家,孔子和佛陀就是其中最杰出的2个代表人物。可以这样说,他们俩都改写了或重新确立了各自国家文化的历史走向,都是人类的精神领袖,是人类灵魂的真正导师。谁敢说生活在当下的人们,在精神上与他们俩没有一丝一毫的联系?只是他们的思想因社会背景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文明形式。大凡人类创造的文明,即使是不同的,也具有普遍性。所以这2种文明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都能被异域的文明所接受,并形成庞大的信奉群体,为全人类的文明所服务。
2.这2种文化看似2个极端,其实是人生哲学的2个方面,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相通的,相遇之后就不断走向融合。佛陀思考的是所有生命界的终极问题,孔子思考的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社会问题。孔子的思想是救世,佛陀的思想是救人。从字面上看,救世和救人好像是2个概念,但救世自然也包括救人,救人又何尝不是救世?细加体察即可发现,孔子的救世主张,就是为了解决人间的悲苦;佛陀的救人,也是为了世间的平安与祥和。他们俩的思想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在传播过程中,自然表现出融合的倾向。这一点,在中国表现得最为明显,在一些人尤其是知识分子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白居易、苏轼、黄庭坚等,他们既是服务于朝廷的儒士,也是虔诚奉佛的居士。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