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倾囊而出,护持道场
佛教以“将色身交给常住,把性命付于龙天,”来体现出家修道者的决心与品格。然桂仑禅师就是这样一位为道忘我的践行者,无论“文革”浩劫多少悲凉,他忠贞不渝与常住同在,将性命置之度外,坚守七塔,以残缺身躯展现僧宝的责任与果敢。他在困难面前不退初心,道在日行,精进不懈。拨乱返正后,政清人和,党的宗教政策得以贯彻落实,七塔道场修复与开放也迎来春天,牵动海内外佛教界四众弟子的热切心情,以恩师月西老和尚为首的与事者,肩负着修葺百废待兴的千年古刹——七塔禅寺。修复伊始门可罗雀,殿宇颓败,像器荡然。在常住人财奇缺的境况下,桂仑禅师是众僧当中,积极有力协助恩师修复七塔道场者之一。他现身说法,随缘募化,抱着集沙成塔,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精神,结合自身人缘广泛的优势,聚攒供养,由少至多,汇聚净资,用于庄严殿堂,塑佛金身,铸造法器。如铁制的宝鼎、香炉都是桂仑禅师捐出积蓄,在落款处特别加冠“众弟子敬助”之名,将自己定位为引导者而已,始终不忘功德归于大众的心量,体现禅者淡泊名利的修为。
众缘和合,七塔禅寺经过十多年开放修整,从百废待举到日趋完善的都市丛林,成为十方朝礼参访的道场。进入90年代后,寺院的工作不仅限于修缮,而是努力完备伽蓝七堂建制同时,发展文教、弘法、慈善利生事业。寺院经济状态虽处于入不敷出。此时的桂仑禅师,年逾耄耋,声望日隆,特地委请成峰老法师打理财物,凡所有供养如数奉交给常住,用于寺院建设。桂仑禅师不蓄私财,视金钱是身外之物,每逢生日,婉拒弟子们的供养,转而劝导大家设斋供众,广结善缘,以培福田。
桂仑禅师生活极为简朴,衣衫褴褛,粗茶淡饭。他只求衣能御寒遮体,食能裹腹养命足矣!用衣单两斤半,吃饭三称念,洗脸两把半,来形容他的生活最贴切不过。体现禅者超然物外淡泊清静。
在桂仑禅师身言并重的影响下,其追随弟子禀承遗志,护持道场,弘扬佛法,至心恳切,一如既往。桂仑禅师以身垂范,护持圣教,倾己所能的高尚思想,是自性光芒的自然流入。永远是吾辈躬行学习的榜样。
二、精进不懈,禅悦为食
桂仑禅师打坐参禅,数十载如一日,经久功深,在教内外远近闻名。1987年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居士莅临七塔禅寺视察时,特地看望了桂仑禅师。这是两位大德历史性会面,成为佛门中传诵的一段佳话。朴老写给七塔禅寺诗词中对桂仑禅师在禅修和《金钢经》修学上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与赞叹。拙僧曾在北京朴老家中拜会夫人陈邦织先生,陈老回顾了朴老视察七塔禅寺情景和交流内容,特别提到,当地政府很重视两位老人见面,专门为他们准备了录音机,结果不知何因播放不出谈话记录,陈老觉得非常遗憾和不可思意,希望我们要发扬桂老精进修行的精神,为弘扬佛法奉献自己。
后来,朴老还多次通过书信转达对桂老的关心与问候,并请人捎来果仪以资供养,得此礼遇的僧人据我所知也是屈指可数。当然与桂老坚韧不拨,持之以恒的禅修是有着密可不分关系,也朴老是对修行人特殊关怀的体现。做为一位普通僧人能够得到朴老的肯定,一定有着令人可敬的一面。
桂老的禅室设在三圣殿西边弄堂,狭长的房子隔成两间,后面为待者的寝室,前面为安奉佛龛和禅椅摆放。禅室极其简陋,桂老总是随缘欢喜纳受,只求能安身立命足以,不给常住曾添麻烦。桂老的禅椅背北面南安放,由旧料拼凑而成,无美观和工艺可言,常说“坚固安稳即可”,除此之外他别无所求。铺设蔺席或棉垫的禅椅,成为习定与休息之处。桂老终日盘腿打坐,不分寒来暑往、昼夜无间。多年练达“不倒单”的功夫。令见闻者肃然起敬!非常人所为,非一般毅力所能做到。如酷暑热浪倾袭,没有声言难忍,有时甚至棉袄布衣着身而端坐此位;寒风凛冽刺骨,依旧面色不改,偶尔赤膊示现坐而如如不动。
桂老留给我的印象,逢阳光明媚,天气暖和时,常会从禅榻上移位到三圣殿檐廊,在凳子的辅助下,来回走动。看着桂老步履艰难,身体晃动的情景,无不令人提心吊胆于万一,但他总是婉拒别人的搀扶与照顾,坚强完成“运动”。其身残志坚的性格,让见闻者心生敬重。后来拙僧渐渐明白,打坐与“跑香”都是禅修必须的内容,实现动静交替以达身心和谐的需要。桂老从静坐到“跑香”,长此以往,周而复始,从不间断。
常言道:都说出家是难,修行更难。象桂老禅坐不辍,专此一心,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修出离心,参究本来,入禅悦“堂奥”之佳境,更是难能可贵。以方寸禅凳度春秋,甘于寂寞,不求名闻利养,在教门衰微的时代,可谓无愧于释子和僧宝之称乎。
三、十方朝礼,以法摄众
桂老禅室的墙壁上挂了好几块镜框,里面布满了大小不一的彩色和黑白照片,应该是上世纪解放初期至九十年代末期,桂老在世时,应少数来访者要求的合照留影。窥一斑可知全豹,可以肯定地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桂老已是声名远播。从这些照片注脚处可以查看了出,来求法问道者不仅仅是江、浙、沪等华东省市信众,而是遍及全国各地都有。慕名而来者都是仰慕桂老的修行和德养,祈求法要,指点迷津,燃起心灯。
每逢佛诞及中国传统佳节时,信徒及香客除诵经礼佛之余,不少人都会来到位于三圣殿西则禅室,拜望桂老。如除夕夜和正月初一,来者如织,摩肩接踵,依次接受挂老的加持赐福,开示佛法。有时甚至排队长龙延伸至圆通宝殿广场,虽求见者人数之众,但桂老总是乐于施教,令来者心生欢喜,满意而归。在拙僧负责寺务期间,所见桂老,年复一年,身言并重,循循善诱,老婆心切地开启每一位有缘者的心地良田。对于大众一往情深,随缘摄化,施同体一心的悲行观念;
善姓香客来访,要求一见桂老为荣,成为常事。每当陪同来者前往时,偶尔也会遇上桂老正在禅坐入定或用斋之时,我等都会耐心敬候,不敢打扰。当桂老感知有人在门外等候时,会及时招呼侍者引请大家入室,嘘寒问暖,了解来意。无丝毫长者之架势,慈颜爱语,深入浅出开讲佛法旨要。如问:“你昨夜做梦了没有?”通常以被问者回答内容切入,展开畅叙人生就象梦境幻化不真实之比喻,教导大家无需执着于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指出三心皆是了无可得的意思。又如:“眼睛是照相机、耳朵是收音机、鼻子是呼吸机”等等六根的形象比喻。桂老认为由六根产生六识,容易落在现象上,而蒙蔽缘起空性的本质。易造成颠倒真相,识空为有,认假归真的错误认知,也因此衍带出种种痛苦。其言简意赅朴实易懂的开示,起到教导大家如何转识成知,做明白事,成自在人。
桂老常以生活最普通问题着手,信手拈来,万物为用,解疑释惑,拨云见日,开启智慧之门。令迷惑者豁然开朗,心明如镜,怡然自得。
桂老圆寂虽已十年之久,每逢诞辰或忌日,皈依弟子及普通信徒,都会自发来到纪念堂桂老座像前,诵经回向,虔诚顶礼。感谢桂老生前施教之恩,慈悲关爱之德。常言道:“人去茶凉,曲終人散”。在桂仑禅师这里确是迥然另一番景象,纪念堂几乎天天有人来,个另弟子工作在省城双休日回甬,一定能见其身影在七塔道场各大堂殿前和桂老纪念堂里,用雷打不动形容丝毫不为过。遇佛诞及传统佳节来瞻礼桂老者更是不逊当年。
桂仑禅师诞辰100周年纪念法会,2007年在七塔禅寺三圣殿前广场举行,以香花、水果、菜肴、糕点等108种供品向桂老像前献供,体现弟子们的怀念之情,崇敬之心。法会充分肯定桂老一生在个人修行,护持道场,弘扬禅法,勤于教化的成就和贡献。这一天出席纪念会的僧俗达300多人,常住没有发出一张请柬,大多数与会者都是自发而来。这一切足以佐证桂老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在十方信众心目中形象是伟大的。
四、行愿圆满,安祥示寂
无常色身谁都不能例外,唯有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的佛性才是永恒的。人老就象瓜熟,蒂落只是时间,色身好比佛性外的衣服,既使质地非常,终有一天缘散则灭。每个人无疑都是依循这样的道理。
耄耋之年的桂老受血糖和白内障疾病的困扰较为严重,但其丝毫不受之影响,反而愈发精进不懈,禅净双修,用功办道不减以往。桂老的禅室时常灯火通明,从万籁寂静庭院里步行走过,能见其独自盘腿端坐,手持佛珠闭目念佛或禅坐观想。大概桂老深知朝露短暂的人生时间已是甚少,必须分秒必争,不能自满于眼前的成就。
此外桂老对七塔禅寺的各项事业依然极其关心和重视,特别对拙僧担任监院其间,更是鼓励弟子们护持七塔道场,支持常住的各项工作开展。常住给予在生活上的照顾和医疗保健方面的安排,桂老总是心存感恩,感恩大家所做的一切。记得曾经想替桂老装修一下简陋的禅室却被婉言谢绝,回答说:“个人事小,常住事大”。拙僧被他这份“先常住后自己”的无私精神深深感动。桂老“常住事大”的话语,犹存于耳,至今铭记。
随着桂老的健康状态每况逾下,住进医院的次数也随之增多。为了不增添常住和弟子们的负担及麻烦,虽每每百般推辞,但也难挡盛情恭敬之心,只好从命入院治疗。待身体稍有好转,坚决要求回到七塔禅寺。有趣的,桂老几十年练达坐而不卧的习惯,在医院里也是如此,院方特地将病床调整到“禅凳”样状,做为临时打坐使用。大夫们都知道桂老修行非常了不起,表示有缘接近高僧是今生的福报,能为桂老的健康尽点微薄之力这是最幸福的事情。
1999年初夏时节,桂老再次住进宁波第一医院,这次病情比以往任何一次都严重,病房里气氛也是异常紧张,从医务人员的表情上已告诉大家情况不容乐观。但大家还是希望桂老会转危为安,况且院方一再表示竭尽全力救治。记得一天下午医生突然找到拙僧等,婉转地说:“桂老身上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衰竭,希望寺方要有心里准备”。拙僧内心已是明白,必须勇于接受现实并做最坏打算。透过监护室的窗户,桂老仍然面色光彩,清净庄严,只是呼吸微弱,假如不是医生亲口所说,拙僧是决对不会相信桂老已是病危。经多方商议后,大家一致同意,将桂老请回七塔禅寺。僧俗两众手持香花,佛号声声相迎桂老回到他阔别多日的常住。不辛的噩耗终于来临,于当日下午傍晚时分桂老舍寿西归,安祥圆寂。
消息一经传开,四众弟子闻声踏来,感伤众生福薄,痛失良师大德。依照桂老生前勤简节约风格,后事定为朴素庄严,如法简单。往生法会由桂老的生前道友,新昌大佛寺悟道老和尚主持,同时为桂老封龛荼毗说法。出席法会人数之众,是继恩师月西老和尚圆寂后,第二次看到这样的规模。荼毗后得舍利千颗,建塔供于慈溪五磊寺东则。每逢清明节拙僧总率众前往五磊山,祭塔上香,感恩老人家为法、为教、为众生的忘我精神,学习他为完善人生,追求真理,趋向解脱,树立了榜样与师范。
如今桂老离开我们十年有余,他的身影远去,遥不可及。唯有反思桂老何以这样的因缘出现七塔禅寺,穷尽毕生的心血,用功修行,弘法摄化。无非启教众生,转迷成悟,通向觉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