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随缘说法】艺僧石涛与扬州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达诚法师
  石涛和尚(1630一1707),首先是一位艺术大家,然后才是一个和尚。他是中国画坛上的一位奇才,是中国画“黄山派”的创始人;因自幼出家为僧,对禅有极深的研究;他在文学、诗词等各方面也都有很高的造诣。
  在禅学思想的影响下,他的画风独树一帜,笔墨恣肆纵横,超凡脱俗,不拘一格,意境苍莽新奇,为中国画的发展开创了一派新的意境。他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我自用我法”的见解,极富禅学思想,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还为人所赞誉。
  石涛晚年居住扬州,圆寂后葬于扬州城北蜀冈平山堂后。

  一、诗画扬州
  石涛与扬州的缘分很深,在定居扬州前,他至少来过四次。石涛的师祖木陈在静慧寺曾经做住持,1673年(康熙十二年),石涛第一次来扬州拜见师祖,并在寺里画《采药图》。1676年(康熙十五年),石涛第二次来扬州,仍住静慧寺,绘《山水册》八帧。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石涛第三次来扬,在平山堂作《水云寻仙图》。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石涛第四次来扬州。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石涛在平山堂受到康熙皇帝的召见,“天子呼其名”,石涛非常激动,写下了纪事诗两首,并作《海宴河清图》献给康熙。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秋,买舟从北京沿运河南下,回到扬州定居,直到老死,在扬州度过了最后十五个年头。
  石涛从北京回到扬州定居,直至终老天年,这期间是石涛绘画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阶段。艺术上的成熟和旺盛的创作精力,使石涛的画艺达到高峰,代表作品如五十二岁所画《余杭看山图卷》(癸酉康熙三十二年),五十八岁所作《卓然庐图轴》(己卯康熙三十八年),五十九岁所作的《溪南八景图册》(庚辰康熙三十九年)等,件件精绝,是石涛绘画作品中出类拔萃的佳作。石涛后期的作品,诗画中多涉及古城扬州的人物。
  有一幅《处士城南图》,后钤有“大千好梦”印,又钤有“一氓所藏”“一氓精鉴”印的,画的是扬州城南的荷花池。画面以城垣为背景,绘有水池屋宇,花木萧萧,一位老者策杖踽踽独行。题句中有“处士城南路,方塘曲径中”语。此画系赠“宾莲先生”的,时在丁卯秋日。丁卯为康熙二十六年,此年石涛由金陵长干一枝阁北上,路过扬州,参与孔尚任秘园诗会,座中有名士闵宾莲。闵氏其人为“天都词客,扬州寓公”,骂座如祢衡,青眼如阮籍,乃性情中人,当年隐居荷花池附近。此画近存四川省博物馆。
  石涛五十二岁之癸酉年,作有《邗沟雨图》。此图绘雨中之扬州,水墨烘染,六合阴霾,烟云掩映,花树淋漓,极写天涯孤旅之愁。画中阁上有人枯坐,题云:“感时催朽木,疏雨浸邗沟。意与谁同识,书画破我愁。”雨意之美与孤旅之愁恰成对比,使得画面分外生动。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郊行图》,署“清湘老人”,为石涛作。就画面地形看,乃天宁门附近景象。画幅下部为北郊沿河,绿荫如盖,途中一老人行走;中部为城垣,城楼耸立;上部为城中,楼宇成片,一高阁突兀于上。就形制看,是今日文昌阁。此画运笔如风落雷转,一挥而成,以气势贯通胜。
  天津艺术博物馆所藏石涛的《许多儿女问红桥》,题句中云,系红桥景色。画面主体为红桥北部水面,荷花点点,湖畔有画舫两艘,装饰华美,前舟中五人或坐或立,另有一人立船头垂钓。画中红桥控制水口,系木制,两侧均有栏杆。景区花树参差,浓绿一片,树丛中有屋数间,夹杂其间。画面背景为扬州城垣,逶迤南去。“垂杨一曲午逍遥,城郭依稀在碧霄。蝶板莺簧勾不住,许多儿女问红桥。”以诗解画,意境明显。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绝句,石涛有诗意图,此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图中自题“苦瓜老人”。画面主体部分为大江东流,烟波浩渺,白帆点点,往来其间。画下方为黄鹤楼头,诗人临流送别,画面远处有风景住处,隐隐点缀其间。
  石涛善画扬州的阴雨和云雾之美。有一幅《云到江南图》,作于大涤堂,题句有“黄昏不响广陵钟”语,画的是扬州西北郊原景色。图中云雾朦胧。弥漫氤氲之气,近水远山,皆在“云到江南叠几重”之间,以秀美见长。图中部有拱形小桥,通人烟稠密村舍,花树一区,颇为雅致,类似清代名闻四方之念四桥,但题句中并未实指。
  石涛画扬州,扛鼎之作当属《淮扬洁秋图》,署名大涤子。此图作于大水之后,用赭墨绘远山近坡,景象明丽,突出“洁秋”气象。此画上河岸边的城墙中屋舍层层。河岸及城墙内外的丛树以水墨点画,垂柳与河岸边苇草用白描画法。田地与土坡以“拖泥带水皴”画出。垂柳和土坡上又有赭石作点,明净雅洁。下方虚画,云雾迷漫。远处淡墨渲染,画面是扬州北湖景色,近处城垣绵延,人烟稠密,中部烟波浩渺,湖光如画;远处冈峦隐约,乃邵伯高邮一带景象。此画题句有八十八句,七言五言夹杂,约七百字。叙述了古扬州的变迁,并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增加了画面的气氛,引人联想。此图布局新颖,淋漓尽致地描绘出自然山水变幻莫测的风貌,形成了他自己独特多样化的风格。图画用笔工细,为赠挚友张山来之作,用“若极”印。
  在扬州期间,石涛与官府往来,作《对牛弹琴》图,图上有巡盐御史曹寅题诗。此画构图奇险,笔墨老到,意境突出,是石涛人物画杰作。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石涛还有一幅《对菊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图中屋宇布置,柴门小楼,平屋数间,庭中花树,门外便桥,与当日小秦淮畔大涤草堂情形无二,可能便是以大涤堂为粉本的即兴之作。
  有一年早春二月,石涛往北郊铁佛寺探梅,归来后作《墨梅》一幅,并题二百七十二言长诗。此外,他还画过《平山折柳图卷》和《茱萸湾山水扇面》。
  石翁终老扬州,情系扬州,用情之深,在诗画作品中有诸多表现。

  二、从大涤草堂到片石山房
  扬州园林在南北朝时期已具规模,有史可考的是徐湛之(420-478)曾在蜀冈之上建造风亭、琴室,是“果竹繁盛,花药成行。招集文士,尽游玩之适,一时之盛也。”《画舫录》(清?李斗)载:“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自此,有了扬州园林甲天下的美誉。
  石涛在园林叠石方面造诣很深。《画舫录》说石涛:“兼工垒石。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余氏万石园出道济手,至今称胜迹。” 出自石涛的名园,当属大涤草堂、万石园、片石山房,这些也是扬州园林的杰出代表作品。
  大涤草堂是石涛的定居之所。书载石涛来扬后“栖息于扬之大东门外,临水结屋数椽,自题曰‘大涤堂’,而大涤子号有此称焉”。石涛画过《大涤草堂图》,款识曰:“浪说玉华长,更年始一游。烟回知径转,藓护有诗留。曲折闲披画,熹微淡写秋。会心言不尽,人与景具幽。大涤堂下与拱北世瓮言,己卯有建宁之游,故志之案头一快。清湘老人济。”
  至于大涤草堂的景观,石涛在康熙三十七年致八大山人求画《大涤草堂图》信中写道:“济欲求先生三尺高一尺阔小幅,平坡上老屋数椽,古木樗散(香椿树)数枝,阁中一老叟,空诸所有,即大涤子大涤草堂也。”从信中,可以佐证大涤草堂已具园林特征,古树老屋,有堂有阁。
  后来石涛作《竹屋松石图》,画上生动描述了大涤草堂。题款上说:“白云来屋里,绿树绕溪湾。及早辞车马,将身此处闲。丙戌冬十二月写于耕心草堂,大涤子。”耕心草堂即大涤草堂的老屋亦或阁楼堂号,这样一座完整幽胜的园林已出现。
  邻近康山的万石园,《嘉庆扬州府志》记载是“以石涛和尚画稿布置为园”。 王振世在《扬州览胜录》说到“上任兼工垒石,扬州余氏万石园出自上人之手。” 万石园为清初余元甲的私家园林,《画舫录》中说:“余元甲,字葭白。江都邑诸生。工诗文。筑万石园,积十余年殚思而成。今山与屋分,入门见山,山中大小石洞数百。过山方有屋,厅舍亭廊二三,点缀而已。葭白死,园废。石归康山草堂。”乾隆南巡时,江春(1721—1789)为扬州第一富商,为邀宠乾隆,购万石园等扩增康山草堂,帝临幸此园,楼台舍粉,箫管烟花,极一时之盛。《广陵名胜图记》(清?阮亨)说:“植诸卉木,重楼邃室,曲槛长廊。又穿池架梁,列湖石绕之。登台望远,城外漕河帆樯,往来如织。隔江山色,近在几案。”民国三十一年(1942)设正谊中学于山前,园之大半已成荒丘。一代名园,现在已无迹可循。
  片石山房现在何园内,1961年,陈从周先生发现并考证扬州片石山房的假山出自石涛之手,为现存唯一的石涛叠山手迹。光绪九年(1883)皖人何芷舠购片石山房扩建为何家花园。庆幸的是何芷舠亦造园高手,完整地保留了片石山房,使其成为石涛叠石造园的“人间孤本”。据何氏后人回忆,当年何家有大花园小花园之分,小花园即片石山房,楠木厅后尚有玻璃厅,遗憾的是,现在都不存在了。楠木厅,石山主峰尚在,其状正合《履园丛话》(清?钱泳)云:“扬州新城花园巷又有片石山房者,二厅之后,湫以方池,池上有太湖石山子一座,高五六丈,甚奇峭,相传为石涛和尚手笔,其地系吴氏旧宅。”
  现在去何园,还可以看到池上石山,属贴壁湖山,缘山崖之右,越石梁险道、登山石级,可攀至绝顶。循山左陡坡拾级而下,如临黄山天都之险,心悬而汗出。左蹬右道,甚合明代叠石风格。此断山中空,内藏石室两间。山下水自成溪,池南有明式楠木厅三间。
  “山川万物之具体,有反有正,有偏有侧,有聚有散,有近有远,有内有外,有虚有实,有断有连,有层次有剥落,有丰致有飘渺,此生活之大端也。”片石山房正是对石涛这段话的具体物化。片石山房,证明石涛作为世界级艺术大师,是当之无愧的。

  三、八怪同根系 石涛开扬州
  自隋唐以来,扬州就以经济繁荣著称,虽经历代兵祸破坏,但由于地处要冲,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总是很快恢复繁荣。进入清代,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发展,呈繁荣景象,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一大都会和全国重要贸易中心。富商大贾,四方云集,尤其以盐业兴盛,富甲东南。 经济的繁荣,也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兴盛。各地文人名流,汇集扬州。在当地官员倡导下,经常举办诗文酒会。诗文创作,载誉全国。有些盐商、豪富,亦附庸风雅,对四方来的名士,多宴请接待。当时的扬州,不仅是东南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艺术的中心。
  因缘使然,石涛晚年定居扬州。他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无法而法”的口号,宛如空谷足音,震动画坛。国画大师潘天寿评价清初几位大画家时说:“石溪开金陵,八大开江西,石涛开扬州。”是说石溪、八大、石涛分别是金陵画派、西江画派、扬州画派的奠基人和开创者。齐白石也高度评价石涛:“下笔谁教泣鬼神,二千余载只斯僧”。
  清代以前,扬州虽然也属人文荟萃之邦,但在绘画方面,在华夏并无区域中心地位,但自石涛时代起,逐渐形成八怪新兴画派。他们不拘成法,将陈陈相因的陷入形式主义泥坑的传统文人画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扬州八怪”诸家继承了石涛、徐渭 ,朱耷(八大)等人的创作方法,“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不死守临摹古法。石涛提出“师造化”、“用我法”,反对“泥古不化”,要求画家到大自然中去吸收创作素材,强调作品要有强烈的个性。他认为“古人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人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石涛的绘画思想,为“扬州八怪”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扬州八怪”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八怪”以石涛独抒胸臆、排奡纵恣、不拘传统成法、敢于突破古人绳墨矩度的大无畏精神为师,在“四王”山水、南田花卉之外独树一帜,开出一块新的天地。
  “八怪”中唯高翔与石涛有直接的接触。石涛比高翔年长四十八岁,但高翔在青少年之际就结识了这位“大江以南当推第一”的大画家。他们亦师亦友,情谊深厚。高翔绘画中所受石涛的影响,正如张庚《画征续录》中所称:“参以石涛之纵姿”。据载,石涛逝后高翔每年必扫其墓。
  “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长于画兰竹菊石,偶亦写梅,笔法直接取法石涛。剪裁构图崇尚简洁,笔情纵逸,随意挥洒,苍劲豪迈。在其题画诗中曾多次提到画学石涛。如他在《兰竹石图》中题到:“近世陈古白、吾家所南先生,始以画兰称,又不工于竹,惟清湘大涤子山水、花卉、人物、翎毛无不擅场,而兰竹尤绝妙冠时。清湘之意,深得兰竹情理,余故仿佛其意。” 他在题跋中曾说:“石涛和尚客吾扬十年,见其兰幅极多,亦极妙。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慨叹“甚矣,石公之不可及也”,一方面又说“不必全也”,这就叫用石涛的态度学习石涛,恰得石涛艺术态度之真髓。
  “八怪”诸人中,李鱓是相当高傲的一个。他曾经说:“八大山人长于用笔,而墨不及石涛。清湘大涤子用墨最佳,笔次之。笔与墨合作生动,妙在用水。余长于用水,而用墨用笔又不及二公,甚矣笔墨之难也。”。可见对石涛倍加推崇。
  除了上述高翔、郑燮、李鱓外,其余各家也不同程度地受到石涛绘画风格的影响,如:汪士慎早年致力于山水,庞元济谓其“用笔傅色,似与石涛仿佛”;李坤工山水花卉;而喜作意笔人物的黄慎,则被人称为“笔意纵横排奡”;善于画鬼的罗聘,则被人称为“尤奇而不诡于正”;至于李方膺,《国朝画征录》的作者张庚则干脆认为他的画作是“纵横排界,不守矩蠖”,其遣词用语,与对石涛的评价几无二致。
  可见,“扬州八怪”诸家的出现,是在石涛艺术思想的影响下,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画家群体。他们建立的独特画风,石涛实际起了先导作用,可以说,没有石涛奠定的基础,扬州就不会产生扬州八怪,在艺术上、理论上也不会产生那么大的飞跃。

  四、漫洒孤山雪后坟
  康熙四十六年,石涛溘然长逝,葬于蜀冈隆庆寺后,墓建在蜀冈平山堂后。石涛生前曾自画《墓门图》,并题“谁将一石春前酒,漫洒孤山雪后坟”。《广陵诗事》(清?阮元)载:“石涛和尚自画墓门图┅┅诗人高西唐翔独敦友谊,年年为之扫墓酹酒。闵廉风华有《题石涛墓门图》诗,云:‘可怜一石春前酒,剩有诗人过墓门’。”据旧志记载,墓有石碑。直到清末,当地文人清明时节尚有前来祭扫者。旅居台湾的扬州耆旧杜负翁先生在《石涛与扬州》一文中对此也有描述:
  负翁于某年冬祭墓归时,乃从溪之小径,登临蜀冈。岂知石涛之墓,即在此处。墓前有一石碑,为泥土沾污,已不能辨识。高只二尺,甚狭小。经拂拭后,见其文曰:石涛上人之墓。此地在平山堂后围墙之外,地邻蜀冈中峰之背,虽在峰上,已近边缘。
墓碑可能毁于民国年间。
  1953年,大明寺建石涛和尚纪念塔于“谷林堂”后,包契常题写“石涛和尚纪念塔”。塔阴由李梅阁题文:“石涛和尚画,为清初大家,墓在平山堂后,今已无考。爰补此塔,以志景仰。”“文化大革命”期间,纪念塔被毁。1980年,扬州市文管会拨款4000元,筹立石涛和尚墓塔和清代画家莲溪和尚墓塔,经多方收集,在平山乡征集到旧塔四座,并修复齐全。1993年,大明寺能修法师立石涛墓塔于栖灵塔侧,同时,立莲溪和尚、能勤法师、瑞祥法师墓塔于其附近。
  秋雨连绵,在平山堂后散步,但见秋草萧瑟,坟茔已不可寻。漫步在栖灵塔下,瞻仰石涛和尚的墓塔,仿佛感受到散落在周围的氤氲之气。生发之机,充斥天地,循环流动,如雾如烟。正是这股氤氲之气,孕育了后来的“八怪”,书写了一段“大写”的历史。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