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画扬州
石涛与扬州的缘分很深,在定居扬州前,他至少来过四次。石涛的师祖木陈在静慧寺曾经做住持,1673年(康熙十二年),石涛第一次来扬州拜见师祖,并在寺里画《采药图》。1676年(康熙十五年),石涛第二次来扬州,仍住静慧寺,绘《山水册》八帧。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石涛第三次来扬,在平山堂作《水云寻仙图》。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石涛第四次来扬州。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石涛在平山堂受到康熙皇帝的召见,“天子呼其名”,石涛非常激动,写下了纪事诗两首,并作《海宴河清图》献给康熙。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秋,买舟从北京沿运河南下,回到扬州定居,直到老死,在扬州度过了最后十五个年头。
石涛从北京回到扬州定居,直至终老天年,这期间是石涛绘画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阶段。艺术上的成熟和旺盛的创作精力,使石涛的画艺达到高峰,代表作品如五十二岁所画《余杭看山图卷》(癸酉康熙三十二年),五十八岁所作《卓然庐图轴》(己卯康熙三十八年),五十九岁所作的《溪南八景图册》(庚辰康熙三十九年)等,件件精绝,是石涛绘画作品中出类拔萃的佳作。石涛后期的作品,诗画中多涉及古城扬州的人物。
有一幅《处士城南图》,后钤有“大千好梦”印,又钤有“一氓所藏”“一氓精鉴”印的,画的是扬州城南的荷花池。画面以城垣为背景,绘有水池屋宇,花木萧萧,一位老者策杖踽踽独行。题句中有“处士城南路,方塘曲径中”语。此画系赠“宾莲先生”的,时在丁卯秋日。丁卯为康熙二十六年,此年石涛由金陵长干一枝阁北上,路过扬州,参与孔尚任秘园诗会,座中有名士闵宾莲。闵氏其人为“天都词客,扬州寓公”,骂座如祢衡,青眼如阮籍,乃性情中人,当年隐居荷花池附近。此画近存四川省博物馆。
石涛五十二岁之癸酉年,作有《邗沟雨图》。此图绘雨中之扬州,水墨烘染,六合阴霾,烟云掩映,花树淋漓,极写天涯孤旅之愁。画中阁上有人枯坐,题云:“感时催朽木,疏雨浸邗沟。意与谁同识,书画破我愁。”雨意之美与孤旅之愁恰成对比,使得画面分外生动。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郊行图》,署“清湘老人”,为石涛作。就画面地形看,乃天宁门附近景象。画幅下部为北郊沿河,绿荫如盖,途中一老人行走;中部为城垣,城楼耸立;上部为城中,楼宇成片,一高阁突兀于上。就形制看,是今日文昌阁。此画运笔如风落雷转,一挥而成,以气势贯通胜。
天津艺术博物馆所藏石涛的《许多儿女问红桥》,题句中云,系红桥景色。画面主体为红桥北部水面,荷花点点,湖畔有画舫两艘,装饰华美,前舟中五人或坐或立,另有一人立船头垂钓。画中红桥控制水口,系木制,两侧均有栏杆。景区花树参差,浓绿一片,树丛中有屋数间,夹杂其间。画面背景为扬州城垣,逶迤南去。“垂杨一曲午逍遥,城郭依稀在碧霄。蝶板莺簧勾不住,许多儿女问红桥。”以诗解画,意境明显。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绝句,石涛有诗意图,此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图中自题“苦瓜老人”。画面主体部分为大江东流,烟波浩渺,白帆点点,往来其间。画下方为黄鹤楼头,诗人临流送别,画面远处有风景住处,隐隐点缀其间。
石涛善画扬州的阴雨和云雾之美。有一幅《云到江南图》,作于大涤堂,题句有“黄昏不响广陵钟”语,画的是扬州西北郊原景色。图中云雾朦胧。弥漫氤氲之气,近水远山,皆在“云到江南叠几重”之间,以秀美见长。图中部有拱形小桥,通人烟稠密村舍,花树一区,颇为雅致,类似清代名闻四方之念四桥,但题句中并未实指。
石涛画扬州,扛鼎之作当属《淮扬洁秋图》,署名大涤子。此图作于大水之后,用赭墨绘远山近坡,景象明丽,突出“洁秋”气象。此画上河岸边的城墙中屋舍层层。河岸及城墙内外的丛树以水墨点画,垂柳与河岸边苇草用白描画法。田地与土坡以“拖泥带水皴”画出。垂柳和土坡上又有赭石作点,明净雅洁。下方虚画,云雾迷漫。远处淡墨渲染,画面是扬州北湖景色,近处城垣绵延,人烟稠密,中部烟波浩渺,湖光如画;远处冈峦隐约,乃邵伯高邮一带景象。此画题句有八十八句,七言五言夹杂,约七百字。叙述了古扬州的变迁,并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增加了画面的气氛,引人联想。此图布局新颖,淋漓尽致地描绘出自然山水变幻莫测的风貌,形成了他自己独特多样化的风格。图画用笔工细,为赠挚友张山来之作,用“若极”印。
在扬州期间,石涛与官府往来,作《对牛弹琴》图,图上有巡盐御史曹寅题诗。此画构图奇险,笔墨老到,意境突出,是石涛人物画杰作。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石涛还有一幅《对菊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图中屋宇布置,柴门小楼,平屋数间,庭中花树,门外便桥,与当日小秦淮畔大涤草堂情形无二,可能便是以大涤堂为粉本的即兴之作。
有一年早春二月,石涛往北郊铁佛寺探梅,归来后作《墨梅》一幅,并题二百七十二言长诗。此外,他还画过《平山折柳图卷》和《茱萸湾山水扇面》。
石翁终老扬州,情系扬州,用情之深,在诗画作品中有诸多表现。
二、从大涤草堂到片石山房
扬州园林在南北朝时期已具规模,有史可考的是徐湛之(420-478)曾在蜀冈之上建造风亭、琴室,是“果竹繁盛,花药成行。招集文士,尽游玩之适,一时之盛也。”《画舫录》(清?李斗)载:“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自此,有了扬州园林甲天下的美誉。
石涛在园林叠石方面造诣很深。《画舫录》说石涛:“兼工垒石。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余氏万石园出道济手,至今称胜迹。” 出自石涛的名园,当属大涤草堂、万石园、片石山房,这些也是扬州园林的杰出代表作品。
大涤草堂是石涛的定居之所。书载石涛来扬后“栖息于扬之大东门外,临水结屋数椽,自题曰‘大涤堂’,而大涤子号有此称焉”。石涛画过《大涤草堂图》,款识曰:“浪说玉华长,更年始一游。烟回知径转,藓护有诗留。曲折闲披画,熹微淡写秋。会心言不尽,人与景具幽。大涤堂下与拱北世瓮言,己卯有建宁之游,故志之案头一快。清湘老人济。”
至于大涤草堂的景观,石涛在康熙三十七年致八大山人求画《大涤草堂图》信中写道:“济欲求先生三尺高一尺阔小幅,平坡上老屋数椽,古木樗散(香椿树)数枝,阁中一老叟,空诸所有,即大涤子大涤草堂也。”从信中,可以佐证大涤草堂已具园林特征,古树老屋,有堂有阁。
后来石涛作《竹屋松石图》,画上生动描述了大涤草堂。题款上说:“白云来屋里,绿树绕溪湾。及早辞车马,将身此处闲。丙戌冬十二月写于耕心草堂,大涤子。”耕心草堂即大涤草堂的老屋亦或阁楼堂号,这样一座完整幽胜的园林已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