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六祖惠能在《坛经》里面亦讲“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是说你了解到心的本来状态你就能成佛,因为心的本来状态是圆满的、寂静的、安详的。而圆满,就是本心富足,不向外求。
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信佛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问题。
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乙说:“我现在拼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必须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
无德禅师听到这里就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不是理想、信念和责任。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
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责任,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
甲说:“有了名誉,就有一切,就能快乐。”乙说:“有了爱情,才有快乐。”丙说:“有了金钱,就能快乐。”
无德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爱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信徒们无言以对。
无德禅师说:“理想、信念和责任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在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必须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爱情要奉献于他人,才有意义;金钱要布施于穷人,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试想,如果你的内心充满了不快乐的意识,即使祈求别人给予你快乐,又往哪里盛放呢?其实,快乐与不快乐完全取决于我们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态度。我们可能是贫穷的,可能是富裕的,可能是忙碌的,也可能是悠闲的,我们的生存状态虽然不同,但都可能是快乐的,无论什么样的环境和状态。因为尘世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一颗快乐的心。
只是我们一般的人,不懂得净化自己的心灵,以至于让那些生命中的“垃圾”污染了我们的身心,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看不到生活的美丽,结果烦恼重生,痛苦不已。佛法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想获得快乐,不必它求,只要我们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让阳光明媚我们的心灵,不断地认识自我,运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现实,以一种良好的心境对待人生,用开阔的胸襟,宽坦的视野,来博大我们的心灵,美丽我们的眼睛,时时做到心中有善,眼中有美,处世存真,这样的人生怎么会不快乐呢?
一个内心真正安乐的人,无论人生的境遇怎样,对他来说都是欢乐的。禅家不是有这么一首诗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依然是无德禅师的故事:有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摘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她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
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香花供佛,根据佛家经典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高兴地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次来您这里礼佛时,觉得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烦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供佛,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为这一截花梗已经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花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说:“保持一颗清静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的。我们的生活环境就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惟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掉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听后,作礼感谢道:“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宇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无德禅师说:“你的呼吸就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就是寺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宇中生活呢?”
佛法不是很玄奇奥妙的,不是离开我们生活的,它是活泼泼的在我们的生活里面,我们能够懂得去听流水的声音,那就是佛陀说法的广长舌声。看到开放的花朵,那就是如来清净的法身。如果我们悟道的话,行走坐卧是道,穿衣吃饭也是道……“道”就在每个人的心里,只要我们能够日日更新,时时自省,能够清除心灵的尘埃,那就是佛法。
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心灵的平静。而佛法就可以使得人的心灵受益,得到安详和宁静。这在许多著名的明星、学者身上都得到很好的明证:
如台湾著名的歌星孟庭苇很多年前就发愿吃素。茹素多年的她说:“生活愈简单、愈朴素,反而愈快乐。”孟庭苇现在不但虔心学佛,并在退出歌坛发愿:从此只唱佛教音乐,她说:“当把佛号唱出来时,心情相当平静,把眼睛闭上,仿佛进入佛国净土般”。她期待能以寂静优柔的曲风,带领乐迷感受阿弥陀佛世界的美妙境界。
又如好莱坞明星李察基尔,他生长于纽约,到好莱坞发展的初期,误交坏朋友,酗酒、嗑药、****女朋友……于是生活进入了一个恶性的状态。幸运的是后来他遇到了名摄影师赫伯瑞兹,他引导李察基尔进入佛门……李察基尔之后改邪归正……他在位于纽约格林威治村的办公室,设立了“基尔基金会”、“盖兹基金会”两个公益团体散播爱心。李察基尔登上“城与乡”杂志封面,手上佛珠非常引人注目。他说:“信佛三十一年救了我自己,也让我更学会了救助他人。佛珠帮助我冥想,并从中得到平静。”
还有著名的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他相信中国佛教中的“自力”,即凭自己的觉悟去解开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等人生各种苦痛,觉得这样比较正确。依靠自己的力量:佛在心里,不假外求。因受佛学熏陶甚深,所以他认为自己最大的得益是不怕死,欲望少了,名利权位看轻了。
佛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作为凡夫俗子,我们可能做不到“六根清净”,但人的欲望也是可以节制的,追求物质也没有错,物质是生存的基本保障,但要认识到它不是人生唯一的追求目标。人的精神追求也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心的安详,才会使心得到平静,才会感受来自生活中最朴实,最真挚的快乐。
孔子的弟子子贡有一天对老师说:“在贫贱的时候不去谄媚讨好别人,富贵的时候不骄傲蛮横,这样的做法怎么样呢?”孔子说:“也是可以的。但是,不如贫贱的时候却能自得其乐,富贵的时候也能喜欢按照礼义去做。”子贡说:“《诗经》上说:‘像切割、锉制、雕琢、磨事那样去掉一切多余的东西’,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跟你谈《诗经》了,因为我告诉你前面的,而你已经知道后面的了。”
谁愿意贫贱?但不想贫贱却难免会有贫贱的时候;谁不愿意富贵?但求富贵却有求不到的时候。在贫贱或富贵的情况下怎么办?孔子告诉我们:如果能在贫贱时仍然保持自尊,而不去奴颜婢膝地谄媚;在富贵时能守住自我,而不去骄横跋扈地欺压别人。能做到这样虽然已经很好了,但是,这些毕竟还是要靠自我的强制才能达到。尤其是贫贱时是否自暴自弃则难以预料,富贵时是否还有怜悯之心也不得而知,所以,这样做并不能说是最好的做法。孔子认为:身处贫贱之中,能乐观地生活,不改变自己的志向与追求,更不会失去自我的尊严去阿谀奉承别人或者自暴自弃,靠的是心理的健康与豁达;身在富贵之地,能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对在上位的或更加富贵的人不卑,对在下位的或比自己贫贱的人不亢,不失去怜悯之心,这不是靠自我的强制所能达到的。所以,这样的做法才是最好的。
人的精神中自我快乐的能力很重要。心灵的快乐可以让你的人生“蓬荜生辉”。就像“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那样,一个人,内心洋溢着快乐,在任何地方都会满足。陶渊明在《止酒》里说: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他生活并不如意,但他仍然快乐,这种快乐来自内心的充盈和自由。还有苏东坡,他一直笑对人生,面对人生种种恶缘逆境,他都一直保持着“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从容淡定和一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乐观。如在黄州,没有住的,就自己动手盖房,名之“雪堂”;没有吃的,他自己开荒种地,还给这块地取名“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甚至在只有野菜可以充饥的时候,还能体悟出“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悠闲……要知道一个人内心的强大是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遗憾的。而他的这种宠辱不惊、怡然自得的心态,倘若没有内心的纯净、通透和安宁,一般的人怕是做不到的。
对于生活,只要你心灵是丰沛华美的,就能点化人间的贫穷和无奈,就能安稳于现世的繁华和喧嚣。即是说一个人只要能够在贫穷的时候安贫乐道,不谄媚求人,在富足的时候不被物欲所蛊惑,失去自我,能够在灵魂深处始终保持着一种高贵的人的尊严,那么他的心灵就一定会流淌着清亮的快乐泉水。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