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报恩论坛】发扬菩萨道精神,以慈善利益社会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可祥法师


  佛教讲缘起,认为世间一切皆是相依相待而存在,并无完全独立的个体。因此,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的悲心;帮助他人于危难,同样等于帮助自己。唯有这种无缘慈悲之心,才与大乘佛教无我利他、悲悯众生的菩萨道精神相合。倡扬人间佛教的思想,倡导以人为本的关怀,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用慈善之方便法门利益社会,佛教才大有作为。
  一、佛陀本怀,善心源泉
  佛陀出家求道之起因,是不忍众生深受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而寻找解脱之道。获证无上正等正觉,彻悟宇宙人生之真理后,佛陀在人间说法49年,谈经300余会,度化无量众生。其所说法语被弟子及后人记录整理、留存世间者(即经典)浩如烟海,主旨无非启示众生断除欲念,离苦进道,转迷成悟,得大自在。
  在众多典籍中,佛陀要求弟子,要有视众生如父母的悲心,积极入世,广行慈悲善行,关怀众生现世困苦。如《梵网经》云:“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无量寿经》云:“于诸众生,视之若己。”《观无量寿佛经》说:“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增一阿含经》说:“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为力,弘益众生。”后来佛子秉承此传统,尤其是大乘佛教,一直视慈悲为万善之基本、众德之伏藏,积极提倡布施救度。如龙树菩萨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又云:“慈悲是佛道之根本。”(同上)隋净影慧远对“布施”一词解释曰:“言布施者,以己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辍己惠人,目之为施。”(《大乘义章》卷十一)将布施之意阐述更加清晰,突出了大乘损己利人、无我利他的主旨,体现了佛陀的本怀思想,即以慈悲之心关怀众生,以布施之善行利济群黎。
  诸佛菩萨悲悯救护众生的性德表现,意境深远,超越时空及地域,具有非比寻常的普世价值。这崇高的思想品质,正是人人本自具足真善美的自性光明,只是由于众生迷茫不识,以及心性被五欲薰染而无法开显。诸佛菩萨启教众生,用心悲切,无非使人人发现此本我自性;当自我达到这样的境界,佛与众生是一而不二、同体一如的。若明白了因缘果报、同体共生的关系,就不会对他人的困苦厄难置若罔闻,生命的层次就能得到全面升华。明白这个道理并加以切实践行,就是利益众生的善心慈行之源泉。
  二、人间佛教,慈善为本
  佛陀降诞、出家、成道、说法、涅槃都是在人间完成,其教法被后人称为“人间佛教”或“人生佛教”,其突出强调以人为本,围绕关怀人生主题,发展完善成为针对六道众生,乃至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的教化法门。佛教认为,在被教化的六道众生中,人道因其苦乐相半的特殊性,最适合修行、证悟佛法。因此,关怀现世人生疾苦,广行布施利众之举,成为大乘菩萨修习“六度波罗蜜”的首要工作之一。
  佛教提倡的利益众生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布施波罗蜜中,分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方面。其中财布施主要为物质方面的帮助,包括将自己的钱财、物资乃至身体器官等,施舍给真正需要的人;法布施主要为知识方面的传授、教导,就是运用佛法来化导众生,行“八正道”,趋向觉悟的彼岸;无畏布施主要为精神方面的救助,就是拯人于危难,排除心理障碍,度其远离恐惧、颠倒、梦想等。
  “人间佛教”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及“人溺已溺,人饥己饥”的慈悲救苦精神,注重实践精神,强调身体力行,不尚空谈玄理。如佛陀当年就曾亲自替生病的均头比丘擦拭身体,并为双目失明的阿那律比丘缝补衣服等,其以身垂范的教化精神,成为后世佛子效法的典范,对他人及时给予帮助与关爱,成为菩萨行者的为人处事准则。可以说,从原始佛教、大乘佛教发展到现代佛教,一直禀承着这种助人为乐、利益大众的优良传统,如施药医病、赈灾济困、修桥补路、捐资助学等,这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一直深受民众尊崇、上层人士推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日益昌明,财富不断剧增,物质丰富程度远超以往任何时代。但由于片面追求物质文明的进步,忽视乃至牺牲精神文明,从而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现代文明病”,如人心的不古,人情的冷漠,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沦丧等,导致贫富悬殊,矛盾激化,同时伴生着频繁的自然灾害,各种奇难疾病的侵扰,世间的无常变化时刻伴随着我们,让人没有安全感。因此,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中,荷担如来家业,禀持“人间佛教”思想,积极开展慈善利生事业,应当成为佛教四众的份内之事。
  三、聚沙成塔,从我做起
  慈善是永无止尽的事业,是成熟社会爱心的体现,是人性光明的闪光点。台湾的慈济功德会创始人证严法师,将慈善内涵发挥得淋漓尽致,使慈济功德会成为世界有影响的慈善组织,为佛教树立了典范。大陆佛教界在中国佛教协会号召下,曾为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达千万余元。去年全体佛教徒与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发扬“同舟共济,悲心拔苦”精神,为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区捐助款物达数亿元,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得到党和政府充分肯定。
  七塔禅寺自建寺以来,一直禀承大乘佛教“心念众生,拔苦与乐”的优良传统,常行利益众生的慈善义举,赢得了各界人士的尊重。尤其自上世纪80年代初对外开放以来,在百废待兴,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常住始终怀着“十方来十方去十方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舍万人同结万人缘”的慈善理念,时刻不忘回报社会,以贵在参与、重在践行的指导思想,积极参与救灾利生事业,将慈善的大爱明灯光光续焰,一直接传至今,从未间断。
  如多次响应上级佛协号召,发起各种慈善赈灾捐款30余万元。先后2次向山门前百丈路拓宽工程捐款10万元。向市佛协迁址工程资助50万元。向长江流域特大洪灾和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工程各捐助10万元。先后3次通过市慈善总会捐款16万多元。资助市佛教老年休养院、九龙湖敬老院10万多元。支援奉化裘村镇初中改造食堂15万元,以及宁海县越西乡王干村饮水工程10万元。资助贵州岑巩二中40万元新建了一幢“报恩希望教学楼”,后又捐赠了5.6万多元的教学用品;向岑巩县贫困山区捐助20万元修建了2所“报恩希望小学”。向贵州三穗县人畜饮水工程资助20万元。向重庆开县贫困山区捐资20万元建造了2所“报恩希望小学”。向青海省都兰县察苏镇下滩小学捐款20万元修建综合教学楼。捐助四川尼众佛学院迁址工程10万元。向印度洋海啸赈灾10万元;向四明山区遭受严重雪灾的乡村捐款10万元。向“佛教光明行”公益活动捐款10万元。向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区捐款65万元。向贵州贫困山区学生献爱心,为“温暖午餐,万人助学”活动捐款12万多元等。此外,在援助南京栖霞山佛学院办学、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修路,以及扶贫济困、养老助残、救病疗伤、绿化造林、保护文物等众多慈善、福利、公益事业中,七塔禅寺四众慷慨解囊,尽己所能,将佛陀慈爱的光明遍洒人间。
  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七塔禅寺向社会各种慈善公益事业捐款达700多万元,得到了各界人士的赞赏及政府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2003年9月,七塔禅寺被宁波市慈善总会授予“慈善楷模”光荣称号;2009年1月又被宁波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扶贫办和市教育局共同评为“大爱无疆”扶贫帮困爱心单位。
  七塔禅寺的慈善利生之举,是做了些佛子应做的本分事而已,没有必要多加宣说。若全体佛教界四众弟子乃至社会各界人士均能践行这种慈善利生精神,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则这种慈善的合力将会为民众带来多大的福惠,慈爱的暖流将会遍布周围每个角落,为人间社会增添无限的美景与活力。
  四、行菩萨道,不离当处
  任何宗教都无法脱离所处社会,各行各业亦是如此,个体生命也不例外。《六祖坛经》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学佛修行先从发心行菩萨道开始,证悟就在当下;离开所生活的环境,觉悟也就无从谈起,那将是“竹篮打水”枉然一回。
  佛陀立教两千多年来,历久不衰,足以证明,其服务社会的功能非常显著,既有普实真切的言教,又有身体力行的垂范。佛教有着深远利益社会的历史,积累着善巧方便布施的经验,但一路走来,与进俱进,都应运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不断调整利生方式,兼收并蓄地丰富其利生理念。
  今天,举国上下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提倡以慈善事业为补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身为佛子,当行佛事,我等重任在肩,应努力发扬佛陀的慈悲济世精神,积极参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尽己所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