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报恩论坛】智者大师评判“南三北七”的意义(连载三)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沈海燕
   (接上期)

  
  五、对诸家之说的研详去取

  
  (一)、首先是关于五时明教。智顗认为此说流于浮浅,并没有抓住一佛乘的旨义,即五时说教缺少佛说一乘的真实意图来加以统摄。所谓“得五味方便之文,而失一道真实之意。”另外,五时之说虽得涅槃有关五味之文,但配对失旨。故五时之文可通用,而其配对则宜休。

  
  1、具体而言之,若言十二年前佛明有相教,这是得小乘一门(即有门)而失三门(即空门、亦空亦有和非空非有)。而小乘有四门得道,谓见有得道,见空得道,见亦有亦空得道,见非空非有得道。既然众生可以种种门入而得道,若欲举一标四,那就应总言三藏来代表小乘各门;若欲广明,那就应四门皆备而立之。所以,如其所得可取,而其所失则宜去之。

  
  2、无相教得《般若》幻化即无之空门,而失如幻如化即有门,幻化有而不有之亦空亦有门,双非幻化即非空非有门。此第二时唯一可取之点是其所得之空门。

  
  3、第三时贬抑声闻,褒扬菩萨道,其内容显然包括了小乘的有门和大乘的空门。故其可取处是得斥小乘一种声闻及得显大乘一意。但因其不包括其它声闻乘之三门, 缘觉乘之四门,亦只褒扬别教菩萨之空门,而不褒扬圆教之极圆菩萨。与圆教四门之极圆菩萨相比,别教菩萨四门属于偏执于中道之理、超越两边却不能圆融空假,且此教没有折挫诸偏菩萨。圆教四门是佛陀最终要彰显的实法,相对而言,别教四门属于方便权法。而此教并不得挫折诸权菩萨,褒扬于实菩萨,也不识旨在用于定义别、圆菩萨属性的偏、圆、权、实四门,故智顗认为此第三时教所得处少,不得处多。

  
  4、至于第四时同归教,智顗认为其唯得万善同归一乘之名,不得万善同归一乘之所。一乘之所指的是佛性常住,而佛性常住乃属于第五时的范畴。故同归教之名可取,而其意有失。

  
  5、至于第五时常住教,智顗指出,其可取之处只在其明于佛性常住,但全失涅槃教中非常非无常之义(事物之无分别观),以及双用常与无常(诸法即空即假之整体观)。在智顗看来,第五时是佛说教最后一时,因此,佛应该直接彰显诸法实相,使前几时所说诸教皆会归于一佛乘之实相妙法。故此一实相应该囊括诸法所有的方面,以揭示成佛之境的丰富意蕴。

  
  (二)、关于其余的三时、四时以及北地五时教说,智顗认为它们无文可依,无实可据,同时又失实相之意,故无所可取。

  
  (三)、关于半字教和满字教义之说,智顗的观点是,此说得实相之意,但却失方便之意。故唯实相之意可取。
(四)、关于四宗、五宗、六宗教义,智顗谓其失五味方便意,同时又失实相究竟意,故无所可取。

  
  (五)、关于有相、无相教义,智顗声称,此说权实乖离,实不含权,权亦不含实,故亦无可取处。

  
  (六)、有关一音教义,智顗判此说为得实失权,可取处唯实相而已。

  
  六、结论

  
  以上是智顗对南三北七诸家的概述、评判以及研详去取。如此之对各家作一个总的评价,既澄清了得失,又避免了纷诤。在批评的同时,又予以肯定,可见智顗对诸家判教的态度是公允客观的。然而,智顗之接受并非只是简单地将别人的观点采纳进其体系,事实上,他对于诸家之说的继承仍然反映了其天才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并且由此体现了他的圆融哲学。也就是说,智顗在采用那些旧说的概念的同时,已经增加进了新的内容,意义因此而完全改变了。随着意思的改变,这些新的内容便能符合及表达其所赋予的名相了。正如智者所说:“设取其名,用义永异。

  
  举例来说,智顗的判教体系亦用顿、渐及不定教之名,但并不象旧说中将之作为判释佛一代言教的三大阶段,而是作为与教门和观门有关的佛说义理和修行实践的三种特性。在“判教相”一章里,智顗分别约教门阐述顿教相、渐教相以及不定教相,约观门论述圆顿观、渐次观以及不定观。

  
  另外,智顗又将顿和渐提出来为两大法门,并将之作为佛五时说教的方法。第一华严时的特色是“顿”,第二鹿苑时的特色是“渐”,第三方广时是“顿渐并陈”,第四般若时是“顿渐相资”,第五法华涅槃时是“顿渐泯合”。这个新的用法完全改变了旧说的意义,使之不但成为分类的标准,而且还体现了佛说的三大特色。尽管顿、渐之顺序一如旧说,但它们代表的是佛说教的方法。

  
  至于五时,智顗将之与四教联系起来,而成五时、四教的体系。这是智者根据经文之说而形成的。此外,智顗用半、满教结合五味来诠释如来教法即权而实,即实而权的性质,用半字教譬喻方便权教,满字教譬喻究竟实教,从而囊括构成佛说的权、实两个方面,并使权实圆融而不乖离。华严时为乳味,唯满不半;阿含时为酪味,唯半不满;方等时是生酥味,半满相对,以满斥半;般若时是熟酥味,带半明满;法华涅槃时是醍醐味,废半明满。

  
  以上所描述的智顗对南三北七的评判及其自身的判教理论的提出,证明其圆融哲学的能动性,完整性,全面性以及完美性。并且,智顗对自己体系的论证之严密合理也是显而易见的。
(全文完)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