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随缘说法】佛教五戒的社会功能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常耘法师
  戒律是整个佛教的生命力,无庸置疑,也是修习一切法的基础,各宗各派也是如此。虽有与时俱进,再怎么俱进,科技再怎么发展,如果社会离开法律,佛教废除戒律,或者是脱离戒律,那么,佛教也就如行尸走肉,徒有其名而已,所以说戒律在佛教中极为重要。戒律的重要性,就如法律存在于社会同等的重要。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佛教戒律的五戒,它的社会功能是积极的。如果说法律是强制性的规范人的行为准则,那么,佛教的五戒是从人性的良知规范人的行为准则。也可以说法律是暴力的手段,佛教五戒的行为准则是温和的,两者共同目标是规范人的行为准则,而方式方法有所不同。从佛教五戒的内容与社会价值观来看,五戒有利于法律规范人的行为准则。从某种意义上讲,佛教戒律有很多方面值得法律准则借鉴。这也就是本文所要阐述最为重要的意义。

  
一、五戒的基本内容与意义

  
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学生也有纪律,作为一个庞大的佛教团体也离不开纪律,不过叫戒律。戒律是贯穿整个佛教的生命,是关系到佛教发展的兴衰。佛教如果没有戒律,就如一盘散沙,不可能使正法久住。佛教的戒律分为出家和在家,所持的方式方法、程度也不一样。五戒是佛教的基本戒律,其内容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是指:不杀人,不杀一切有情的动物,不自杀,不教人杀,不劝人杀,慈念一切有情动物。不偷盗是指:不做不与他人说而把别人的东西拿走,不把别人的东西取离本来的地方,“无私窃意”。不邪淫是指:不做一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不妄语是指:不说一切违背事实的谎话,包括挑拨是非,绮语,虚妄不实的话。不饮酒是指:不喝一切有酒精度的酒,因为酒能使人喝醉,醉后的人会做出违背人伦之事。

  
佛教僧团中授戒的意义,主要是能够守持,只授戒而不守持戒律,那只能是如行尸走肉了,徒有其表而已。在《中阿含经》里说守持五戒是“净除其心”,使其内心清净,不受一点污染。这是出家人修行的基本要求。五戒中不杀生是非常重要的,也难怪在戒律中列为首要的位置。因为杀生是一切众生,不能超越人生,脱离三界的原因,所以说杀生是“众生业种、秽种。”世间男女寿命的短促,是因为他们杀生凶弊,“极恶如饮血,害意着恶,无有慈心于诸众生乃至昆虫。彼受此业,作具足已,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来生人间,寿命极短。”佛陀在世也说,“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杀生的人与杀界俱,其它的四戒也是如此,什么样的心就与什么样的境界俱。(参见《杂阿含经》)不守戒律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会产生恐怖的心理。“杀生者是不善法,离杀生者是则善法。”从这个意义上讲,经常杀生的人所做的是不善法、是恶法,也就失去了一个做人的最基本的良知。

  
二、五戒的社会功能

  
在功能论的时代里,哲学有哲学的功能,文学有文学的功能,艺术有艺术的功能,那么毫无疑问佛教也有佛教的功能。从内容来看,五戒虽然是在对人生起到禁欲的作用。这也不是绝对性的,戒律的制定主要是对不守戒律的人而设定的,对能够守持戒律的人来说,就如没有设置戒律行为准则一样,也无所谓存在与不存在。戒律一方面在起到禁欲的作用,一方面对社会的安全与社会的和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是出家人,不可能对戒律都能够守持,但如果能够像在家的居士一样,守持最基本的居士戒,也同样的起到一定的效果。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如果一个人能够守杀生戒,只守不杀人,不杀一切国际和国家法律规定的受保护动物,不教人去杀,其它的细微的杀生戒无需再守,那也就可以说守持杀生戒了。我们完全可以想像一个杀了人的人以后的心理状态,那会有恐怖伴随,因为他犯了公民都要遵守的法律,同时他也违犯了做人的最基本的良知。即使是逃避了一时的法律制裁,虽有暗暗得意的心理,但也不会长久。因为他知道,杀人的行为是什么,杀人的结果是什么。还有重要的方面就是不邪淫。现在社会,随着婚外恋的增加,离婚率也“扶摇直上”。这就是邪淫在作祟。人的欲念是有贪爱到想占有而起的作用。说妄语和挑拨是非的人,小则引起他人的误解,大则纷争不断。饮酒,在不过量的情况,也是无可厚非的,但饮酒过量后果也会不堪设想。这些都是引起社会治安混乱和不安的最基本的因素,如果能够好好利用佛教五戒的功能,那么社会就会更安定了。

  
佛教的五戒,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能够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持杀生戒,不去杀害和伤害每个人和动物,那么,人与人之间也就没有什么是非可言。慈心所至也不会有嫉妒,更不会憎恨,远离三毒。偷盗引起他人的猜疑,会带来与他人关系的恶化,得不到信任。从不邪淫的角度来看,能够维护家庭的长久性。离婚率的增加,都是婚外恋的原因,而婚外恋的最主要的原因却是异性的吸引。如果能够持不邪淫戒,那就没有了家庭的是非,离婚率也比较的低了,人们也就会安居乐业。“万恶淫为首”,所以在佛教的戒律中,对邪淫特别的重视。邪淫是恶业的首要之事,也是根本的原因。没有谎言可说,不挑拨是非,那会遭到他人的非议,更不会给他人带来无风起浪之事。饮酒过量会乱性,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了。酒醉之后,会伤及他人,给他人带来人身危害。甚至会杀害他人,那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由此观之,五戒确实可以能够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儒家的思想从伦理的角度去看,儒家是一种伦理的思想。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三纲五常。五常发展到宋代以后,佛教界为了能够迎合统治者的心理,把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相比附,从而形成了宋代的三教合一思想的局面。所以契嵩法师说:“夫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饮酒智也,不妄言信也。”他认为行持五戒,也就是行孝道。仁、义、礼、智、信是儒家的五常,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佛教的五戒;五常和五戒都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一种伦理道德。五常和五戒的内容,也就是伦理道德的内容,是伦理道德的基准,也是做人的可行标准。

  
保护生态环境,重点主要体现在不杀生上。当我们砍伐森林中成长的大树,心里是美滋滋的,因为一棵棵树即将成为我们口袋中的一张张钞票,却不知我们的行为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沙土流失,山体滑坡,受灾的人苦不堪言。这时,才会想到当时不砍伐树木多好,可是后悔之时,已经是来不及了,连悔恨的机会都没有了,只有随之而来的人类的灾难。这是我们的贪欲之心在作祟,起了砍伐树木的杀生的念头。所以要想消除杀生的念头,就必须消除我们内心的贪欲之心。要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先要爱护一草一木。

  
三、小结

  
修五戒圆满得人生,十善圆满升天堂。五戒和十善就如我们的出国护照一般,非常的重要。要想出国就必须有护照,要想得人生、成就佛道,就必须修五戒和十善圆满,这是首要条件。所以说戒律对我们的日常修行,乃至人生都非常的重要,不可缺少。而五戒不但对我们的人生,对社会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功能论上更是做到了重要的贡献。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