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尼泊尔加德满都到不丹帕罗(不丹第二大城市)的航班是全世界最好欣赏喜玛拉雅群山的飞行线路,那连绵不断的雪峰以各自孤立的姿态相望于云端。飞临其上的那一刻,我忽然发现自己深深地爱着山,满目云雾擦拭着我的眼睛。一小时后到达帕罗,色彩逐渐清晰起来,群山、白云、土地、房屋、空气、谷地……宁静——属于不丹王国的宁静,征服了我们每一个人。 导游和旅游车司机都穿着不丹的国服,那是一种类似我国西藏藏袍的服装,只是他们不像西藏人那样将一只手臂露在外面,而是两只手都套在衣袖里。不丹人不到冬天是不穿长裤的,而是穿及膝的长袜,再套上皮鞋。国服都是条纹、格子或纯色的,忌花色,这是不丹国王规定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必须穿的民族服装。我们沉浸在满目的清新里,感受着风,感受着绿,感受着山岗上那些四四方方的住房,感受着到处飘扬的风旗。 不丹王国每年将外国游客人数控制在万人以内,这样,王国的自然资源受到保护,王国的生活方式依然是不丹式的原汁原味。不丹并不是一个廉价旅游地,王国政府规定的200块美金一天的价格让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游客望而却步,而每一个游客所付旅游费的35%都交到了政府的环境文化保护部门。不丹王国是一个没有强大经济、没有军事武装、没有大海傍靠、没有众多人口的小国,为了保住世界上最后一个喜玛拉雅佛教王国的独立与纯粹,不丹王国政府选择了小心翼翼,包括打开它的国门,包括引进与发展。 行走喜玛拉雅河谷是不丹旅游的一个必须项目。这个面积仅46平方公里的王国就如同一个大大的野生公园,只有廷布(首都)、帕罗、通萨、贾卡等地集中居住着人。从谷地往北行走,天一直飘着雨。山里的雨变化快,我们希望急走几步便可以走出雨区,却没有想到雨越下越密,遮阳帽和外套都湿透了。道路越来越坏,脚踩下去一步一个水坑,林间小径全是难以下脚的烂泥。不知不觉间,我与同伴和导游拉开很远,长长的路途上,周围只有细雨、山峰、森林、草场、溪流、野花。翻过海拔3400米的山岭后,往下走的路更加多姿多彩:斜坡的草地上开满了紫色的小花,远山背后是碧蓝的天空。到达营地时,帐篷已经搭好,睡觉的蓝色小帐篷放在远处,一个大帐篷作为厨房,场景就好似电影《走出非洲》里的某种情形。 不丹的地图上有“宗”的地方就算标注的城市,宗的建造源自我国西藏,和寺不同,宗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地方,宗的面积很大,方方正正,外墙呈梯形,有个坡度,就像我国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里面一半住着和尚,一半是地方政府办公地,进入宗必须穿正式服装。宗还有防御功能,战时,全城人都可以住进宗里。游客可以进入宗的院子、走道、窗台,但不可以进入房间或办公室。不丹人不会喝斥游客出去,但会告知导游。 不丹的几任国王都富有远见,深得人民的爱戴。国王保证他的子民每人都有一份田,教育、医疗全部免费。政府的价值观定在维系特定的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上,对丰富的矿产业开发也不积极,丰富的水利资源的利用也不是采取修大坝的方式。政府强调保护传统文化就是维护王国的独立,认为传统农业文化并不需要大规模的城市化。政府为了不让大量农业人口流入城市,采取了一些措施,就连王国惟一的高等院校也设在乡村。不丹王国对现代化有自己的理解:现代化的一切只是工具,我只取需要的部分。所以在这个全球唯一没有红绿灯的国家里互联网却非常普及。不见钢筋混凝土高楼,和尚却将经文输入电脑里整理保存。没有超市,可任何有招牌的地方都是不丹语和英文两种语言。 不丹人几乎全是佛教徒,许多年轻僧侣被派往世界上各个佛教国家去学习,给不丹佛教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信奉藏传佛教的不丹王国,庙宇风格也与西藏类似,最著名的虎穴寺高踞于万丈悬崖之上,与原始森林及珍稀动物和谐相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