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拈花菩提】法演禅师开悟诗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远尘法师
   法演禅师是北宋中后期临济——杨歧禅派的著名禅师,俗姓邓,四川绵阳人,少年出家,35岁时落发受具,住成都习《百法》、《唯识》等学,后游方各地,历时十五载。最后经浮山法远禅师指点,得法于白云守端禅师,言下契悟,最后成为杨歧派法嗣。先后住持安徽舒州白云山和湖北蕲州五祖寺等处。
  法演禅师学佛有一种执著精神,凡是他不理解的地方,一定要弄个清楚。有一次他问师父:“什么是冷暖自知?”他的师父没有给他一个确切的答案,而是指示他到南方丛林参访大德高僧。法演禅师于是负笈南下,跑遍了大江南北。正因如此,使得他有机会参访到白云守端禅师,并在其指点下开悟。之后离开白云山,独立门户,后住蕲州五祖山五祖寺,往来于舒州各地传法,因其较长时间在湖北蕲春县五祖寺开堂说法,所以禅宗史上称他为“五祖法演”。
  法演禅师的禅风特点是“随机答问,因事举物,不假兴新,自然奇特”。而他的语录,通俗易懂,明白如话。如:《献佛不在香多》:一日上堂时,法演说:“听得浅悟得深,听得深反而不悟,有什么办法呢?供养佛不在乎香火多啊!”又如《一片方砖》中法演说:“白云门前这条路,你来他往迈大步,可是路中间的那一块方砖,你们各位为什么总踩不到?”再如《举则公案》中法演说:“举说一则公案,万事成功不难,向外驰求都是痴汉痴汉。”以上三则语录,说的是同一道理,即“心外无别法”。学佛要用心,不用心就难成佛。听经再多也没有用。正如《六祖坛经》所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法演禅师不仅是一位道行高深的禅师,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僧,他在参师得悟时作诗,上堂说法开示、回答学生请示问题时作诗,与人交往处事也作诗。法演禅师在参礼白云守端禅师时,举僧问“南泉摩尼珠(如意宝珠)”以问。守端叱责,法演因此有悟。即向首端禅师作《开悟诗》说:
  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
  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这首诗如说白话,且又不失诗意,既自然又风趣。并巧妙地运用了“譬喻”的手法。首句“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以“山前一片闲田地”为喻,比喻我们尚未开发的自性真心。此“闲田地”宽阔广大,无所不包,人人本有,各各具足,妙用无穷。可让人感到无奈的是,众生妄想执著,竟然自己不能够认识自家宝藏(真如佛性),反而向别人去寻求答案,使得无尽宝藏被埋于瓦砾之中。“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的上句譬喻众迷昧本心而枉受生死浮沉,轮回无休,好像田地被买来卖去一般。下句则指参禅悟道就是要再次找回这一度失去的田地,勤劳耕种,使它疆界分明,以此来譬喻禅者当回归本心,休歇余缘,一味揩磨这一片田地,直到锄尽草莽,四至界畔,涤荡春风。
  法演禅师的这首诗表明他反对禅子在习禅时,不从观照自身本具的佛性入手,反而心向外求,执著于外物,舍本逐末,最后离道越来越远。禅师认为,只有当你能够从自心中用功的时候,你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身本自具有的真如佛性。
  在禅宗史上,有很多禅师都像法演禅师一样,主张从观照自心中来明见自身本具佛性。马祖道一禅师就是这样一位禅师,有关他的这种主张,在《五灯会元》卷三中有记载:大珠慧海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弟子,他初参马祖,祖问:“从何处来?”慧海回答:“从越州大云寺来。”祖问:“来此拟须何事?”慧海说:“来求佛法。”马祖说:“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做什么?”慧海说:“哪个是自家宝藏?”马祖说:“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慧海禅师于言下大悟,自识本心,慧海禅师赶忙礼谢马祖道一禅师的指点。
大珠慧海的这则接机公案,非常有名,经常被人引用。在这里,马祖单刀直入,直指心性。马祖的开示在于告诫慧海禅师,他自身本来具有与佛无二无别的佛性,他应当从省察自性入手,不可抛掉这个自家本有的宝藏,心向外求。马祖劝慧海去掉分别心、取舍心,将心思用于观照自心上,这样才能明心见性。慧海禅师正是按照马祖的要求,证得了自性佛性,这个自性佛就像一个没有污染和遮掩的光明剔透的宝珠。
  慧海禅师悟道后,继续留在马祖身边,侍奉马祖六年之久。后因为受业师道智和尚年事已老,需要人照顾,于是慧海禅师便赶回越州大云寺,奉养道智老和尚。在这期间,慧海禅师晦迹藏用,外示痴讷。他曾经撰有《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系统地谈到了自己的修行见地和体会。该书后来被自己的法侄玄晏偷偷地抄下来,拿到江外,上呈给马祖。马祖看了以后,当众赞叹道:“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也。”于是,时人遂称慧海禅师为“大珠和尚”。
  与这种反对心向外求思想相似的,还有某尼的《春在枝头已十分》诗歌: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诗歌以寻春之人寻春为喻,比喻那些修禅之人,为了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不是从自心中来观照证悟,却整天心向外求。他们或忙于朝拜名寺古刹,或忙于参访大德高僧。结果朝遍了名山古刹,访遍了大德高僧,弄得自己心力交瘁,却仍然一无所获。等到经过长久的参访,筋疲力尽回到家中的时候,他们才豁然醒悟。原来,他们费尽心思,耗尽体力四处寻访名师指导,竟然没有开悟,待到他们真正回归到本心了,才发现自己与佛无二无别的真如佛性如灵光乍现,显露无遗。此时,他们才明白诸佛所证悟的真如佛性原来人人具足,不假外求,本自无缺。
  由此可见,修行就是明见自己的真如佛性,这种本性本来具备,一切现成,非由外求,亦非他处可得。如果心外求法,执著于外物,就会外求越多,就会离道越远。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莲池大师曾写有《赵州八十犹行脚》诗:
  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
  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莲池大师引用赵州禅师八十岁时,为了找到心中所存问题的答案,不顾年老体弱,四处行脚参访。但是,当他走遍了千山万水,参遍了许多道场,不但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反而耗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赵州禅师由此认识到,心外求法,永远也不能彻底见自本性。自己的疑问应当从自心中求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以上的诗和公案告诉禅宗学徒,“明心见性”一定要从自心中求,若心外求法,就是舍本逐末。若这样,你花费的时间越多,你就离悟道成佛越远。与这种观点相同的还有唐代神秀禅师作偈说:“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禅宗将本心自性看作“父”,将舍离本心、追逐外物的行为看作是“舍父逃走”。禅宗认为,众生正如穷子,因妄想邪念的盖覆而流转于迷妄的世界,向外寻求佛法,而远离了自己的本心本性。
  总之,若一个真正的禅子,在修道过程中,常常能够观照自心,见自本性,你就永远不会被外境所诱惑,心向外求。当你自性光明朗照,大珠圆明之时,你就会真切地体会出“春在枝头已十分”的感觉。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