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谈佛】佛教慈悲理念及其现代意义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孔祥军
世尊在菩提树下禅定四十九日,战胜天魔的威胁、诱惑,终于在眼前和内心出现了一个光明灿烂的境界:他已经超越了自身视力和听力的局限,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洞悉了过去、现在、未来,觉悟到宇宙人生的真实,把握了终极真理,获得了彻底的觉悟和解脱,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为佛陀。世尊创立佛教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一切佛法都是要把苦海中的众生度引到无余涅槃的幸福彼岸。因此,佛教要求以慈悲心肠来关怀一切有情众生。慈悲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表达了佛教对人生的深切关怀,显示了佛教救苦救难的宏大誓愿和为众生幸福而忘我奋斗的牺牲精神。
一、慈悲的蕴涵
慈悲是梵语Maitri-Karunā的意译。“慈”是慈爱众生,给与快乐,“悲”是悲悯众生,拔除痛苦,二者合称为慈悲。佛教认为,慈从悲来,悲必为慈。“悲”原意为痛苦,由痛苦而生悲情。一个人深刻感受到自身的痛苦,也就能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产生悲情,自然地由衷地衍生出对他人的友情,并扩展为对一切众生的普遍的平等的慈爱。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慈名爱念众生,当求安稳乐事以饶益之。悲名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也就是说,慈就是爱护众生,当求安乐之事来利济众生,悲就是怜悯众生,同情其轮回于五道之中,受种种生理和心理的痛苦。所以龙树对慈悲的定义就是“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慈与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慈悲的定义就是“拔苦与乐”。
慈悲在小乘佛教中,原为五停心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数息观)之一,主要在于对治个人心性弱点的修行方法。慈悲观主要对治瞋恨心较重之人,因为这样的人心中总是充满愤恨和不满,修此慈悲观可以柔和其心,令其消除内心的敌意,从而避免由瞋心所带来的过激和冲突。所以慈悲观在小乘中只是一种修行法门。
到大乘佛教时,为了突出慈悲的深意,便将慈悲喜舍定为佛之本性,《大般涅槃经》说:“善男子,大慈大悲名为佛性。何以故?大慈大悲常随菩萨如影随形,一切众生必当得大慈大悲,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将慈悲喜舍由修行法门提升为佛性的地位,体现了大乘佛教对慈悲的重视,大乘佛教认为证悟成佛必须要透过“慈悲”的实践来实现,建立了大乘佛教以慈悲为中心的基本特质。
大乘佛教强调慈悲是佛教的根本,《大智度论》:“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苦所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祇劫生死中,心不厌没。以大慈悲力故,久应得涅槃而不取证。以是故,一切诸佛法中慈悲为大”。就是说,慈悲是佛法中最重大的原则,是佛教的根本所在。大乘佛教菩萨的特征就是全力践行大慈大悲的原则,以普度众生为自己的崇高职责和伟大理想。
二、慈悲的佛学基础
佛教的慈悲理念是奠立在佛教缘起论的基础上的。缘起论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由因缘和合而生,也由因缘散失而灭。这是佛教解释人生、社会和宇宙种种现象产生、变化和消亡的基本理论。从缘起论又推导出“无我”论:就人来说,也是由各种因缘聚会而生,即生理的、心理的多种成分的组合,并没有一个真正的独立的自我存在。既然人不能作为自身的主宰,人生无常,毕竟空无,这就构成了人生痛苦、一切皆苦的价值基础。人有生老病死的痛苦,有欲望和追求得不到满足与实现的痛苦。这就形成人生的一种根本的需要——抚慰痛苦,缓解痛苦,祓除痛苦。佛教慈悲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此而被凸显出来。
按照缘起论,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离开因缘而独立产生和独立存在,同样,每个人也都与其他众生息息相关。从三世因果关系来看,其他众生的某某在过去世可能就是自己的父母等亲人,宇宙间各类生命实质上是一个整体。进一步说,佛、菩萨观照众生与己身具有同一的本性,也就是说,一切众生皆具有存在的同一性、本质的同一性和至善的同一性。佛、菩萨也由此而生起与众生的绝对平等心,生起为众生拔苦与乐的慈悲心。这是佛教提出慈悲理念的必然性和践行慈悲理念的可能性的理论基础。
诸法因缘而生,因缘而灭,其性本空,法无自性称为“法无我”,人无自性称为“人无我”。能够体会人无我、法无我,就是不执著的智慧,不执著于人及法之有无、生灭。以一种不著两端的中道观来看这个世界,不因有而喜,不因无而悲,不因死而苦,不因生而乐,随时保持清净不受烦恼,不为无明所蒙蔽的状态。能观诸法无我的智慧,必然超越悲喜之情,同时也超越了人我以及物我的分别。在缘起法中,一切的存在,彼此相依相待,并无有一法高于另一法,或者说独立于另一法之外存在,因而行慈悲者并不高于受施者,慈悲本身也是因缘所成,也是缘起性空的存在。以诸法毕竟空来行慈悲,就是无缘大慈。
此外,佛教的轮回思想也是慈悲的重要哲学基础。轮回的思想是印度文化思想中极其重要的特色。佛教认为,众生自无始劫以来,因为贪瞋痴的业力,在六道轮回中头出头没,永世不得超生。轮回被认为是生命的真实存在,无始以来,生命的本质就是如此,所以生命所受的苦并非一时一世,而是轮回有多久,痛苦就有多久。对于轮回无限之苦的体认,更加深了慈悲之心量。因为慈悲本来就是面对痛苦之时所兴起的一份同情,当人们面对无可回避且铺天盖地令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痛苦之时,如果他不麻木,那他会具有更广大的慈悲之情。佛教的慈悲精神并不止于悲悯的情感而已,因为轮回无限延伸了众生苦痛的悲观,更激发出人们求解脱之心切,只要能证悟便能得解脱,这是一份希望。因此,佛教的慈悲,便是由同情的情绪中超拔出来,慈悲行者就不再以情绪去感受这些痛苦,而是用智慧去观照痛苦。不仅能感受痛苦,更能理解痛苦,以及找出解脱的方法和途径。这样才可对症下药,如同医生的应病与药,这才是佛教的应机和对治。
三、三种慈悲
《大般涅槃经》云:“慈有三缘,一缘众生,二缘于法,三则无缘。”龙树菩萨依三类因缘将慈悲分为三种:众生缘慈悲、法缘慈悲、无缘慈悲。
1、 众生缘慈悲
“众生缘者,缘于五阴,愿与其乐,是名众生缘。……慈之所缘一切众生,如父母、妻子、亲属,以是义故,名曰众生缘。”众生具色受想行识等五阴,就众生身(色阴)、心(受想行识四阴)两方面来予以安乐,这叫做众生慈悲。另外就众生之间的关系,如父母、妻子、亲属等关系来行慈悲,这种局限于亲疏关系的,称为众生缘慈悲。众生缘慈悲,可以说是基于“人之常情”而起的慈悲。这种慈悲极有可能囿于人情之私,或局限于家族之内,而不能大公无私地施与一切众生。所以众生缘慈悲容易有其局限性。
2、 法缘慈悲
“法缘者,缘于众生所须之物而施与之,是名法缘。法缘者,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缘生,是名法缘。”众生缘慈悲是给予能令众生身心安乐之物,法缘慈悲则是给予众生所需之物,其范围已超过身心安乐的要求,只要众生所必须的,可以令其离苦得乐的一切资具,都在法缘慈悲所布施给予的范围。法缘慈悲的思维方式并不是推己及人的向外扩张式的实践方式,而是在实践这种慈悲时,心中并无父母、妻子、亲属等亲疏之别,而是就“诸法缘起”的角度,视众生平等无别,以一种无差别的态度来为众生拔苦与乐。
3、 无缘慈悲
“无缘者缘于如来,是名无缘。慈者多缘贫穷众生。如来大师永离贫穷受第一乐。……无缘者不住法相及众生相,是名无缘。”相对于众生缘与法缘慈悲之“有所缘”(有条件、原因)的慈悲,无缘慈悲就是无所缘的慈悲。无缘慈悲是不存有慈悲意识来行慈悲,所以它的根本精神是三轮体空,扬弃施者、受施者、所施之物的分别来行慈悲。以无缘慈悲来行慈悲者,没有施者的自得,去除了对受施者的远近亲疏之分,也不会吝惜所施之物,甚至连行慈悲这个念头都不存在于意识之中,这才是真正的无缘的慈悲。如无私的母爱。
众生缘慈悲是一般人伦道德的慈悲,法缘慈悲是宗教性博爱的慈悲,无缘慈悲是基于佛教缘起思想的慈悲,是能施与所施自他不二、能所两忘的慈悲,以无所施而施,无所与而与的方式来行慈悲。就行为来说,虽有施与,在意识中却完全泯灭此种念头。行慈悲者并不感觉自己是在行慈悲。心无所缘,毫不执著于差别对待。诸佛的真正慈悲并不在于救助众生现时的痛苦,而在于令众生了解众生的痛苦之源是因不明诸法实相,心有贪著,爱其所爱,恨其所恨,乐其所乐,苦其所苦,才会有这多的苦难。
四、 慈悲理念的现代意义
在历史上,慈悲理念的意义不断得到新的诠释和新的发展,浸润人心,生发作用。佛教慈悲观念的提出,主要是缘起于对人类的局限性的反思,对人的生命脆弱性的关切,对人生苦难的忧患,这种以人为对象、以人的解脱为本位的人本思想,与以关怀人尊重人为特征、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是相互会通的,且有相互一致之处。在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佛教慈悲理念更具有以下崭新的现实意义:
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提升生活质量。慈悲是净化的爱、升华的爱,是无私而充满智能的服务济助,是不求回报的布施奉献,更是成就对方的一种愿心,集合了爱心、智能、布施、愿力就是慈悲,将可去除我们的“贪瞋痴”的痛苦心灵。慈悲是无上宝藏,慈悲是苦难人生的依止,慈悲能熔化刚强的我执习气,化除贪欲、化除瞋恨心,保持喜悦和宁静,也促使我们走入人群、服务大众的喜乐性格,转化私我,开展宽广之心,达到心灵健康的有效治疗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