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论坛】浅谈感恩与报恩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夏林凤
在一个炎热的夏季里,有一只蚂蚁被风刮落在池塘里,性命危在瞬间。恰好这时树上有只鸽子看到这样的情景,就说:“好可怜哟!去帮帮他吧!”然后鸽子连忙将一枚树叶丢进池塘。蚂蚁于是爬上树叶,等到树叶漂到池边,蚂蚁便得救了。“多亏了鸽子的帮助。”蚂蚁始终记得鸽子的救命之恩。
不久,有位猎人来了,他用枪瞄准了树上的鸽子,但是鸽子一点儿也不知道。这时蚂蚁发现了危机,悄悄地爬上猎人的脚,狠狠咬了一口。“哎呀,好痛!”猎人一痛,就把子弹打歪了。这使得鸽子逃过一劫,并且蚂蚁也报答了鸽子的救命之恩。
虽是童话故事,但反映的却是我们做人应当明白的一个最基本的道理:知恩图报。而我之所以提及这个故事,是缘于最近在报纸上看到的那则令人气愤的报道:某地有一位老人,养了六个儿女,但老了却无人赡养,流落街头。儿女都嫌老人是个累赘,老人对自己儿女的不孝,一直心怀怨恨,悔不当初,可是老人还是纵容他们,仍不愿把亲生儿女告上法庭。
看到这则报道的时候,我的心里起先固然是气愤老人的儿女那无情的冷漠嘴脸,但是反过来又想,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老人在子女德育的教育上是否有失职之处?所谓“上行下效”,作为父母,首先要自己学会感恩、报恩,然后才能影响、感染、教育自己的孩子懂得感恩、学会报恩。有许多步入成年、为人父母的人,对子女百依百顺,但却忘记对自己的父母和颜悦色,甚至把父母当作“免费保姆”使唤,并且也不知尊敬和爱护,非斥即骂,且毫无羞愧之心。于是那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美好传统道德一点一滴地消失,而不知感恩的错误行为反而悄悄地传了下来!
这事让我想起小时候常听的一个故事:一位为人子的人,看到自己的老父亲打破一个碗,就对他破口大骂,隔天他发现自己年幼的儿子在锯木头,就问他为什么要锯木头,儿子回答:“我在做木碗,这样你老了之后就不会把碗打破了。”那些不懂得感恩报恩的人,也正如这个人一样,总有一天,那些行为也会落到自己的身上。
虽然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但这只是“施恩不图报”的施恩者的美德,而“知恩图报”却反应了受恩者做人是否存有良知。同样,知恩图报是对孩子最起码的要求,要让孩子在心里保有一份爱,父母怎么爱他们,他们就应该怎么爱父母。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他怎么可能去爱他人?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感谢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助人一臂之力。
人生在世应该学习的东西很多,但首先要学会感恩,这是做人做事的基点。“羔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情”。只有懂得感恩,才会知道一粟一果的来之不易,于是懂得珍惜万物;懂得感恩,于是体会父母养育之劬劳,于是不再冷漠和只知索取;懂得感恩,于是明白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消费,都有许多个人,许多次的劳作,方有丰盛的物品,于是不再骄矜;懂得感恩,于是领悟我们的生命,只是自然千百次鞣合的偶然一次闪耀,才诞生我及我的世界,于是敬畏天地,惕励然检视行为的得失,人才成其为人,成为智慧优雅的万物之灵。然而作为自然界万物之灵长的人,更应该有情有义、知恩图报。
在德国留学的中国青年杨立,从波恩港出发,沿着莱茵河,开始自行旅行。一天,他到一座小镇投宿时,被几名警察彬彬有礼地拦住了。杨立紧张地询问原因,警察只是说,受克里斯托镇长之托,前来寻找他。不久,杨立接到克里斯托镇长打来的电话,镇长欣喜地要杨立回克里斯托,领取500欧元的奖金和一枚荣誉市民奖章,这是小镇对拾金不昧者的奖励。原来两天前,杨立路过克里斯托镇,将一个装有几千元欧元现金和几张信用卡的皮夹送到市政厅,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就悄悄离开了。接到镇长的电话,杨立想都没想就推辞了,他说,施恩不图报是中国人的传统,如果接受那笔奖金和荣誉,反倒显得动机不纯。镇长想了想,说:“你知道我们是怎样找到你的吗?”镇长告诉他,杨立离开后,人们开始打听这个东方青年的下落。听说他在沿莱茵河旅行,连具体的方向都不清楚。小镇的警察局只好把杨立的情况电传给附近十几个城镇的警察局,发动了百余名警力。听到克里斯托小镇兴师动众地寻找自己,杨立很感动,也很不理解:既然自己已经离开,有必要这么大费周折吗?镇长严肃地说:“施恩不图报,并不是中国人眼中简单的一个问题。可以说,你拒绝我们的请求,意味着破坏了我们的价值规则。那些奖励,你可以不在乎,但你必须接受,不仅是对你个人的认可,也是社会对每个善举人尊重。这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也让我们有资格劝勉更多的人向善。”最后,杨立答应回到克里斯托镇,他明白,自己不能辜负那份尊重。
施恩莫望报自古有之,一方面是教育人们不要把做好事当成一种交易,以避免动机不纯的做好事行为,另一方面它也在告诫人们不要对于“受惠”者有太高的期待。但是一旦人人都不知道感恩的话,这个世界的价值取向也一定会发生改变,因为大家都知道不懂得感恩的人往往会“忘恩负义”,就如犹大为了两个馒头出卖了自己的恩师耶稣,东郭先生最终成为了自己救下的狼的晚餐……人们都不去感恩,不去报恩,还有人愿意再伸出手去助人为乐吗?面对困厄之境的人,人们的善良会不会麻木?
伟大的思想家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想说:生活中不是缺乏让人感动的人和事,而是人人应有一颗报恩的心。报恩是一份美好的感情,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同时也是一种良知、一种动力。人有了报恩之情,就会懂得爱的意义,生命也会因此得到滋润,并时时闪耀出纯净的光芒。
佛教中,恩,又称恩惠或恩德。即有好处施于他人。受恩惠者,尽心竭力报答之,叫做报恩。佛家的报恩思想,始于佛世。藏经中收有《报恩经》七卷。经中说佛在世时,其弟子阿难闻外道讥佛不孝,便去告佛,佛当即召集大众讲述自己如何尽孝的事实。他说他过去生中是须阇提太子时,曾以身肉济父母之难。此生成佛之后,又先上忉利天为母说法等等。佛认为这些都是尽孝报恩的行为。佛教寺院中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的盂兰盆会,又是根据《盂兰盆经》的报恩思想而举行的宗教活动。传说佛的大弟子目莲,以神通力,见其母堕饿鬼道(佛教讲的六道之一),受倒悬之苦,就请示佛陀解救的办法。佛以此因缘而说《盂兰盆经》。经中说:“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Ullambana),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心地观经》还列举佛弟子必须报答的四种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
古谚语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施恩不图报,知恩知报,这是人类的共识,它超越了民族,文化,国体,时代。虽说“市恩市义,非君子也”,但那是对施予者的约束,对于承受者,更应有“忘恩负义,实非人也”之说。报恩,就是知晓,感激,报答,这既是一个系列的心理过程,又是一个行为过程,又是一种道德规则——有给予,才有获得,获得了,就必须付出。
汉初大将韩信,名烁古今,功成名就之后,费尽千辛万苦,找到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白帝托孤之后,尽管自己权高盖主,尽管有刘备“嗣子可辅则辅,不可辅则君自为成都之主”之言,却仍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君臣成为“明良千古”的典范。就是亲友之间的平等的往来,也讲究“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不可空受别人恩惠而不予回报。世界三大宗教中,基督教有专门的节日——感恩节,伊斯兰教有定期的感恩祈祷,以此固定而必须进行的形式,来培养教徒的感恩情结,其实也就是培养一种道德契约责任,受恩者以行为或心灵来酬谢给予自己好处的人和社会,或者,安拉或上帝。佛教里更有善有善报一说,虽然是从因果和施恩者自己角度阐述佛教精神,其实也有包含有受惠者知恩必报之意。报恩之心,不仅仅是指具体的报恩,更是类似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具有普遍意义的慈善施予之意识,回报者不单指向于施恩者,而是以此慷慨之心,施于一切所需要者,互相帮助,给人所需,救人于难。这样一来,人与之间便能彼此关怀,人间也处处是春天般的温暖。
人生幸福的关键在于你用一颗什么样的心来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只有懂得感恩、报恩的人才会获得人生的真谛,才会持续地拥有幸福、享受快乐。常怀感恩之心,常行报恩之事,我们就能够逐渐原谅那些曾与自己有过结怨甚至触及心灵痛处的那些人和事,会让我们已有的人生资源变得更加深厚,让我们的心胸变得更加宽阔、宏远。所以,在适当的时机回报别人对我们的恩惠。同时,我们也应当学会拥有一颗仁爱之心,尽己所能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更多的人因为我们的帮助而过得更为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