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清凉甘露】腊月三十也平常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清如法师
  曾经在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饰演林黛玉的著名演员陈晓旭,她在身患绝症——乳腺癌晚期之际,并没有像一般的病人显出那样或这样的恐慌和痛苦,而是在生命最后的时候选择了皈依佛门,法号妙真。尽管世间对她的这一做法有种种猜测和议论,但我却更愿相信她是为了追求面对死亡时毫无畏惧的一颗平常心而入的佛门。
  佛教视人的生死为大事,而其“八万四千”法门也无不是为了解决这个大事而立。而人面对生死大限到来之际应当具有的态度是什么呢?就净土宗来说,要求佛教徒应当“临命终时,一心不乱”;就禅宗来说,则要求弟子“腊月三十,不要手忙脚乱”。
  腊月三十是年终岁尾,但禅门话语,意指一个人的生命结束之时。此语经常为禅者所用,如黄龙慧开禅师,他曾作了一首朝阳偈:“寒时急用底物,趁暖着些针线;忽然腊月到来,免得手忙脚乱!”偈语之意当然旨在警示禅宗学人当生死大事临头,要做得了主,自已能够了脱,要敢于洒脱地承当。
  禅宗自称是“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向上一路”,它面对生死时的态度自然与佛教其它宗派有所区别,对生死的理解也有自己的特点,而面对“腊月三十”时更有与众不同的风光。禅宗认为“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法法平等”,似乎不太注重对过去未来的追求,而坚定的把眼光和脚步放在“现在”这块坚实的土地上,并且“不移不易”。禅宗认为,对“现在”都把握不了的人,怎么能去奢谈“腊月三十”呢?又哪有资格去谈“腊月三十”呢?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庄子,可谓是将生死看透了。在庄子妻子死的时候,惠施前去参加吊唁活动。结果却看到庄子正座在地上敲着瓦盆唱歌。惠施有点看不下去,于是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是这个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么会不感到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惠施仍愤愤不平,质问道:“生死之理又如何?”庄子说道:“察其生命之始,而本无生;不仅无生也,而本无形;不仅无形也,而本无气。阴阳交杂在冥茫之间,变而有气,气又变而有形,形又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故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也。她虽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还悲哀地随而哭之,自以为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
  惠施说:“理虽如此,情何以堪?”庄子道:“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托付给)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于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生者,假借也;假借它而成为生命的东西,不过是尘垢。死生犹如昼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都是一气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乐之心生。既明其中道理,以理化情,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况且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这就是庄子的“齐一生死”'的思想, 即生和死是一样的,因而死并不可怕。而他的这种思想在庄子自己的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庄子大限到来的时候,他的弟子侍立床前,泣语道:“伟哉造化!又将把您变成什么呢?将送您到何处去呢?化您成鼠肝吗?化您成虫臂吗?”庄子道:“父母于子,令去东西南北,子唯命是从。阴阳于人,不啻于父母。它要我死而我不听,我则是忤逆不顺之人也,有什么可责怪它的呢?天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待吾生者,亦同样善待我死也。弟子该为我高兴才是啊!”
  弟子听了,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庄子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
  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庄子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庄子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蝼蚁、老鼠,何必这样偏心呢?”
  庄子, 也可称上一位糊涂大师,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
  人终有一死,如若参透生死,红尘便可看得破,看得破也就放开了一切,换句话说,人若连生死都参透了,还会有什么放不下?连死都不怕了,还会怕什么?
人若连死都看透, 那么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看不透的呢?
  性空禅师,汉州人。出家后,自号妙普庵主,结庐于青龙山野,日常除了修习禅定外,常以吹笛自娱。建元初年,徐明举兵反叛,经过乌镇,纵兵劫掠,滥肆杀戮,百姓逃亡一空,性空禅师慨然:“我不能不救。”
  因而策杖独往贼营。贼首见他貌伟而庄,以为他有诡异之谋,便大声喝道:“你是什么人?到什么地方去?”
  “我是出家人,要到你们贼窝去!”
  贼首大怒,喝令斩首!
  性空禅师毫无惧色,对贼首道:“要头就砍去,不必发怒。不过我还没有吃饭,总不能让我做饿鬼吧!请给我一顿饭,作为我的送终饭如何?”
  贼首叫拿来猪肉饭菜给他。他也不管是什么,首先一本正经的念起供养咒来,然后和在寺内一样用食如仪。贼众看了,都在一旁发笑。
  性空禅师念好供养咒后,又对贼首道:“今天我死,什么人为我写祭文呢?”
  贼首被他这种奇怪的举动,弄得好笑起来。
  性空禅师望着贼众又说:“既然没有人替我作祭文,请拿纸笔来,我就自己写吧!”
  贼众拿来纸笔,他便从容不迫地大书起来,写了一篇文情并茂的祭文,他还大摇大摆,煞有其事地朗诵一遍。读完,拿起筷子又再大啖肉饭,贼众看了反而哄然大笑。
  吃过饭后,性空禅师对贼首说偈道:“劫数既遭离乱,我是快活烈汉;如今正好乘时,便请一刀两段。” 于是大呼:“斩!斩!斩!”
  贼首见他如此慷慨豪勇,不禁骇异动容,不仅不杀他,反而向他合掌谢罪,护送他回山。乌镇一地因此得免于难,远近道俗对他越加敬重!
  禅,表现在慧解上容易,表现在慈悲上不容易,像性空禅师不畏死亡,而又行义勇慈悲,以般若慈悲,折贼刀剑,故禅者真妙用无穷也。
  真正的佛教徒,是把“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这八个字贴在鼻尖上的。为什么呢?因为佛教的修行,目的是“了生脱死,得大解脱”,也就是要达到对生命和智慧的自由和自在。如果我们生时能做到一切境都不粘着,毫无爱瞋取舍之心,如禅家所言:“饥来食,困则眠,热取凉,寒向火。平常心即是自自然然,一无造作,了无是非取舍,只管行住坐卧,应机接物。”等到腊月三十到来,也自然不着境,而逍遥自在地无生死可了了。
  生如春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真诚地希望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呵护着自己的人生,让生命之火充分燃烧,给自己给后人都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样当你行将就木回首往事时,你会无怨无悔地说:我来过,这个世界很美好!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