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至情人生】我的母亲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慎独
  每次听到《常回家看看》这首歌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是充满感动,正如歌词里所说:“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就图个平平安安……”这首歌总是让远离家乡的我想起我的母亲,并且非常的思念她。
  我的母亲是一位非常平凡的人,她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并嫁在农村,一辈子都没有脱离过那个环境,但是,她却过得安然而满足。
  母亲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的艰难,外婆无力供六个子女都读书,于是身为大姐的她只好在家里帮助做家务、打猪草。在她十六岁之前,她甚至都没有穿过一双新鞋子,都是别人给的旧鞋子。
  母亲后来学着跟同村的大姐姐们做鞋,但是她的做惯了农活的粗粗壮壮的手却怎么也灵活不了,常常把自己的手指扎破。一双黑面白底的布鞋,她足足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做成,而且鞋子又大又肥,以至于母亲自己都不好意思拿出来给人看。不过,后来,母亲还是请人帮她又做了一幅鞋样子,然后又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做成鞋,并且终于穿在了自己的脚上。自那之后,母亲再也没有学做过什么手工类的活计,她觉得那远不如在田间做农活爽快并且不费精神。
  成年之后,母亲作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经常去做些粗活去挣工分,在一次挖河底淤泥的工程中,母亲认识了我的父亲,他们被分到了一个组,半年以后父亲请人上门提亲,我的外婆是个很开明的人,她叫来我的母亲,问她愿不愿意嫁给我的父亲,母亲略带几分羞涩地点了头。
  母亲嫁给父亲之后,发现自己的新家也是一贫如洗。而且还有一个年迈的婆婆和两个年幼的小叔待她去照顾。但是母亲生成的是个乐天派,她毫不犹豫的就接过了这副家庭的重担,跟着父亲一起为新家添砖加瓦的忙了起来。
  母亲不是个矫情的女人,所以只要她力所能及的活,她从不偷懒,和男人们一样挑水挖土,也和男人们一样高嗓大门的说话大笑,就算是快要生我的时候,她还在地里利索地锄着草。
  我的奶奶说母亲是个大性情的人,心眼宽,不计仇。每逢婆媳两个有了口角或者意见不和的地方,母亲总是先让步,并且先找奶奶说话。因此奶奶也没有办法继续生气下去,对着母亲的一张笑脸也只有偃旗息鼓的份了。
  随着我和弟弟的相继出生,家庭的担子越来越重了,母亲不得不把我们丢给奶奶,然后跟着父亲一起起早贪黑地做活,有时回到家里给弟弟喂奶时竟然坐在椅子上睡着了。奶奶说:“看把你妈累成啥样了!以后你们长大了可得要孝顺她,不然可就没有良心了!”
  我上小学的时候,成绩不好,还非常的顽皮,母亲为此非常的烦恼,常常指着我的脑门子骂我不知道惜福。还说要是换成是她读书,一定一天到晚的泡在书窝里,并且肯定能考个大学啥的。后来我才明白母亲当年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对没有能够读书一直心存不满,她总是觉得如果她读了书,可能命运就会完全是另一种样子了。其实在她的心里是一直纠缠着一份读书情结的。
  在我上中学的那年,家里决定扒掉那几间土房子,盖上红砖瓦房,那时候,母亲是最高兴的,这意味着她终于不再是“天生的穷命”了。依靠着她和父亲自己的能力,他们也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了。
  新房子落成的那天,母亲从这屋走到那屋,摸摸墙,摸摸窗,脸上充满了欢喜和兴奋的神情,她说:“真好像是做梦啊!”她说:“这梦我做了十几年啊,打从嫁过来那天,我就想着有一天能住上这样的房子。”然后,她一把抓住我,很严肃地对我说:“你听着,这房子就是个证明,证明人只要不偷懒,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很想对她说她所要表达的意思其实就是“天道酬勤”,但是又觉得解释起来很麻烦,于是拼命的点头,对母亲的观点表示认同。
  母亲一生不光吃苦耐劳,还非常的节俭,从不乱花钱。有一次,我因为参加了校篮球队,看到一些同学们穿着很漂亮的篮球鞋,而自己穿的是再普通不过的五块钱一双的球鞋,于是就跟母亲要求也买一双那样的鞋子。母亲陪我去看了看,那双鞋子要二十多块,就没有答应给我买。我很生气,决定再也不理她了,并且连着几天躲到同学家里去睡。后来,母亲找到我同学的家里,把我揪回了家,罚我跪在门口,说是让我反省错误。可是我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高高地昂着头,就是一副不肯认错的倔强样子。母亲很生气,就拿扫帚来打我,我还是倔强地不认错,后来母亲被我气得扔下扫帚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几天后,妈妈把一个包装精美的鞋盒子放在了我的床上,我终于赢得了胜利,得到了那双“昂贵”的球鞋。那天,我穿着球鞋几乎兴奋了一天,还特地送给奶奶看了看。奶奶看着我叹了一口气,说:“你这孩子呀,就是不懂事,为了这一双鞋子,把你妈气成那样,还没心没肺地高兴。”我把嘴一厥,说:“谁让她那么小气的,不就二十多块钱吗?她又不是拿不出来。”奶奶说:“你以为就是二十多块钱那么简单啊?你知不知道,你妈都患了几年的风湿腿了?她却一直忍着,疼极了就贴张膏药,为的是什么?还不是省点钱给你们交学费!供你们吃喝!”我的高兴劲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我隐约记起每到阴天下雨,母亲总是会揉着她的两只膝盖,又隐约记起常常在洗脚的时候闻到她身上的膏药味儿,还记起有时父亲催她去医院看看时,她说:“等等吧,等以后有钱了……”
  我第一次意识到了自己的自私自利,第一次从心里萌生出了对于母亲的惭愧,于是脱下新鞋子,把它送还到母亲面前,说:“我不要了,你把它退了吧。”母亲很意外,愣了一下,说:“这不是你想要的那双?”我赶紧解释:“其实那双旧的鞋子穿着也一样可以打球的。”母亲好像明白了我的意思,说:“既然是你喜欢的,那就留着吧,你已经长大了,也该要点好看装扮一下自己,妈以后不会再对你那么小气了。”
  听着母亲的话,我难过得掉下了眼泪。在心里,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约定:“以后,再也不做让母亲为难和伤心的事了。”
  后来,我长大成人,并选择了自己的人生:到佛学院就读。母亲很平静地接受了我的选择,她说:“这总归是件好事,跟着佛祖,人不会做什么坏事。我能有什么不放心的?!”但是,对于从未离开过家的我,母亲还是很不舍,在给我准备行李的时候,总是千叮咛万嘱咐,生怕遗忘了什么,把我的行李包一再打开来看。那时候,我想起了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说实话,对于母亲,我真的觉得很歉疚,她为我的成长付出了那么多,吃了那么多的苦,可是我却无从报答她的恩情,还让她这般地牵挂。
  为了让母亲放心,在外面我坚持每个星期打一个电话回家,哪怕只是简单的说上几句我很好之类的话,但那也足够让我的母亲睡得安稳了。也有时,母亲会打电话给我,通常是天气降温或者有雨雪的时候,原来自从我离开家,母亲就养成了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尤其是关注我所在的那所城市的天气冷暖,对于她来说,那就是对孩子所能做到的最大的爱护了。
  去年夏天,父亲生了病,我请假回家。由于是长途车,中间又转了一次车,所以当我早上出发,回到家乡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一点半了。从车上下来,我正准备找车子坐回家时,听到有人唤我的乳名,转头四处张望时,看到母亲推着一辆三轮车站在冷清的夜色里,原来,她知道我回来,已经在路口等了四五个小时了。我真是说不出心里的那种感觉,暖暖的,酸酸的。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喜不自禁地一定要上街去买点好吃的来招待我。母亲说:“你回来,妈又能煮饭给你吃了。”我说:“我陪你去买菜吧。”母亲乐呵呵地应着:“好,好,你跟我去,你说买啥,妈都给你买。”
  到卖菜的那道街需要走一段路,我不会骑三轮车,就让母亲坐在上面,然后我推着走。一边走,一边跟母亲聊些话题,平常母亲是不多话的人,但也许是和我半年多未见面,也许是积攒了很多的新闻,母亲那天早上显得很爱说话,而且说的都是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若是换作以前,可能我早就觉得厌烦了,但是几年的佛教生活熏陶,使我深深体会了孝道的真正意义,也使我明白了,对父母的爱不仅仅是给他们提供物质上面的帮助,最重要的还是要从精神上关心体贴他们。俗话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母亲已经快六十岁了,弟弟也常年工作在外,没有人陪她说话也是难免寂寞的。我是她一手拉扯长大的孩子,听她絮絮叨叨也是应该的。
  到菜市的时候,我们把三轮车停在外面,然后从很窄的入口进到菜市场里面去,一开始我走在前面,母亲在后面,可是我担心人多和母亲走散,于是就放慢了脚步,在母亲的身边跟着。而母亲很自然地把手伸到了我的臂弯里,并且在遇到街坊邻居的时候一再向他们介绍:“这是我儿子。”
  这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我刚上小学的时候,每次惹事生非之后,母亲被老师叫到学校,然后气呼呼的从学校拉我回家的情景。那时候,她还是那么的年轻,那么的强壮,并且充满生机。可是现在,她的身高不及我的肩膀,她的黑发已经渐渐花白,她的脸上布满岁月的印痕,她的双手也布满粗糙的老茧,而她的声音也不再宏亮。
  我想起母亲每一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想起每顿饭,母亲早早做好,却草草入口;想起每件事,母亲操心最多,却从不计较!
  而我像习惯吃饭、穿衣一样,早已习惯母亲的操劳、呵护,甚至习惯了她的忧虑和悲伤!以至于母亲脸上的皱纹是何时出现,两鬃的白发是何时增添的都不曾留意!更别说向母亲深情地袅雦趉藥膓胣鶈黦蒚룤ꪕ铧뮭럥㤲5ArticleID  ChannelID  ClassID说声“谢谢”!母亲给我们的是那么多,那么多!然而沉甸甸的母爱,却有谁能掂量出它的分量,又有谁能真正报答?
  我想,母亲真的老了,已经需要我这个儿子来做依撑了。几十年的岁月,已经让我成长为一个男子汉了,也是我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时候了。
  我从母亲手里取下菜篮子,拎着,用另一只手握着她的手,耐心地陪着她在菜市场里走着,看着,买着。心里有几许感激,几许爱意,几许心疼,还有几许的温暖。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