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缘说法】由癫僧法渊谈起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蒋谱成
今天的宁波市,在古代称为明州,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之地,特别是高僧大德云集各大寺院。据《三山老人语录》载:当时的妙音寺里就有一位异僧叫法渊,他所作所为不同于常人,每天到酒店中去饮酒,并且高歌狂笑,旁若无人。也向别人乞讨钱财,有时得到一文钱就手舞足蹈地高兴起来,如果讨的钱多了他就在路上给那些更需要帮助的残疾人与穷苦人。他还给人说祸说福,一说没有不准的。别人就怀疑他精通奇门异术,所以大家又称他为“渊三命”。
这里的“三命”是指:寿命,即每个人活在世上的时间长短;遭命,谓平时所遭凶吉;随命,随其善恶所得的报应。那时的人都关心这三命,所以大家都去向他问祸福。往往碰到这种情况,他总掉头就跑,嘴里喊着:“去!去!”
当地只要死了人,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他都到主人家去哭丧,并且亲自把死者送上山。他的这种行为引起许多人不理解,人们就认为他是一个疯子,所以又叫他为“癫僧”。
那时明州有名的大禅师大觉法师在育王禅寺说法,大家争相前往,座无虚席。一天,法渊也去听法,大觉禅师在讲法时他突然发问。大家一看他与大禅师打禅语,不禁暗自发笑。这时大觉问他:“癲僧是癲了成僧,还是成僧后癲了?”法渊立即回答说:“大觉是大了觉,还是觉了大?”大觉听后沉默不语。他的弟子也都感到惊愕。
一天,癲僧法渊忽然在街上要与这个世界告别,引来了一大群的观众。他带了一壶酒,来到了郡守府的前面,坐在地上饮酒,观看的人越来越多,差不多有一千多人。他喝完了酒,嘴里默念着一首偈,想在这里坐化而去。但许多观众都扯着噪子大声呼喊:“不可在这里坐化。”他只得又回到妙音寺,双腿盘坐而化去。临去时唱道:“咄!咄!平生癲蹶。欲问临走有何话说,炉中大雪。”
法渊并非癫狂,而是一位真正的禅者,他大智若愚,不合时流,他纯朴自然,不流于俗,所以大家说他癫狂,说他痴愚。这都是常人眼里的他,事实上他是一位智者,能随便就问倒了大觉禅师,他有自知之明,当有人向他请教“三命”,他总是掉头走开。他之所以这样,肯定有他的道理,一般来说,癫僧都具有才华,或能作诗,或能医病,并能以智者的眼光看世事,便看出许多的不合时宜来,心里便有种种想法,为了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普通民众,只得采取这种特殊的方法。如浙江奉化岳林寺的布袋和尚,杭州灵隐寺的道济和尚等等。
说起癫僧,我国佛教史上早就有了记载,5世纪下半叶益州有个邵硕(卒于473年),就是一个癫僧。《高僧传》载:“居无定所,恍惚如狂。为人大口,眉目丑拙,小儿好追而弄之。或入酒肆,同人酣饮。而性好佛法;每见佛像,无不礼拜赞叹,悲感流泪。”
这个邵硕也是行为怪异,连小孩都可以戏弄他,这也许就是他传递自己思想的一种方法,以这种方法与底层人民生活在一块。他还能作诗,也与一些名人接触,传中说:游历益部诸县,及往蛮中,皆因事言谑,协以劝善……,刺史刘孟明以男子衣二妾,试硕曰:“以此二人给公为左右,可乎?”硕为人好韵语,乃谓明曰:“宁自乞酒以清醼,不能与阿夫竟殘年!”
这里说他在各地以说笑调侃的方式劝人从善,又说刺史刘孟明与他开玩笑,要把两位小妾扮以男装送给他,他却以诗答说,宁愿乞讨殘酒剩饭清淡过日子,不可与她们相伴残年。类似邵硕这样的癫僧,以后就更多了,到了唐代,最有代表的是寒山与拾得二位诗僧,他们的行动更令常人不可理解,所以留下了许多的美好故事。
到了宋朝,这种佯狂的僧人多了,大家有些见怪不怪。如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中所记载邢台开元寺僧法明。他落魄不检,嗜酒如命。每次喝酒醉了时,就唱柳永的词。因柳永词大多数是情意绵绵的慢词,所以周围的人都瞧不起他,但他仍旧我行我素。十多年来他就是这样生活,大街小巷的孩子们都喊他“疯和尚”。
一天他忽然对开元寺的众僧说:“明日我该死了,你们不要外出,看着我去”。大家笑着说:“哪有那样的事?”次日早晨,法明竟然整理好衣服坐在那里,忙对大家说:“我该去了,并留有一偈”。众僧惊愕,急忙赶去听他说些什么。法明见众僧来了,就高声唱道:平生醉里癲蹶,醉里却有分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刚一唱完,结跏趺坐而逝。这时大家才相信他所说是当真的,为此赞叹不已,因而隆重地安葬了他。有关法明的事,在《五灯会元》也有这方面的记载。法明和尚这首圆寂偈,虽然说酒,实是说空,并巧妙地借用柳永的名句表达了证禅悟道,使得偈语感情丰富,情调别致。既有欣赏价值,又有领悟意义。同时说明他平时佯狂,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内心有着无法言说的痛苦,才有“醉里却有分别”这种内心的呼喊。
当然,历史上也有僧人以佯狂而沽名钓誉,但这终究是极少数人。我们今天了解佛教历史,认识历史人物,有必要对这些癫僧进行客观分析,正确认识他们,肯定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