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清心自在】不嗔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陈浦燕
  圆悟佛果禅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则禅林公案:
  昔日于迪相公出镇襄阳,酷刑惨毒,忤者皆杀之。因读观音经有疑处,一日访紫玉山道通禅师,乃问曰:“如何是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道通禅师乃抗声云:“于迪客作汉,问恁么事作么?”于迪闻之大怒。道通禅师乃云:“只这便是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于迪有省。
  公案里的黑风是什么?应当视之为佛教谓之的“贪、瞋、痴”三毒。不过在这则公案中仅就于迪而言,禅师所指应是“瞋”。于迪对于不合己意者一昧诛杀,所以当道通禅师故意令他难堪时,他更是怒火中烧。禅师看透这种心理,故而引他发怒,然后再告诉他由此种心理而引发的境界就是到了罗刹鬼国。于迪由此而醒悟,或许熄灭瞋火,就此收刀不再杀人,亦未尝不是一大功德。
  瞋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又作瞋怒、瞋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瞋?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说:“瞋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瞋,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在生活中,瞋心若起,则在为人处事之时,如果不顺己意就生气、发怒,由此必然会引发其他的种种烦恼,所以佛教认为这瞋心的危害性非常大,《大智度论》中说:“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
瞋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  欲望,瞋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瞋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瞋的危害更大。在一切人际关系里头,小到家庭不和,社会上人与人的冲突;大到集团与集团、国与国之间的争斗,造成诸多恶业的因缘,归根结底都与这个瞋字有关。
  学佛的人都知道:“瞋是欲中火,能烧功德林”,也就是说,由瞋心而引起的热恼情绪如同火一样,一旦点燃我们的脾气或者激怒他人,就可以把我们积德行善而来的功德之林悉数烧尽,完全销毁。同时,伟大的佛陀还告诉我们:“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由于人在发怒或者生气的时候,情绪激动,思维就很容易混乱,此时所说所行大多不够理智,带有过多的主观色彩,一些在平时可能很好处理的事情到这时就处理不好了,由此也就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很多的麻烦和矛盾。其实发怒、耍脾气、怨恨真的能够解决问题和缓解难堪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既然如此,那么当我们处理问题或者身处逆境、遭遇恶人、利益受到侵犯、被人误解之时,就要冷静,要心平气和,这样才不会使我们失去智慧,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针对根源再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化解自己和对方的瞋心。
  中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这个“四块糖”的故事曾经感动了我很久。陶行知先生虽然看到了令人生气的现象,但是他并没有发火,而是找到这个孩子,和孩子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发生用砖头砸同学的原因,孩子在没有受到训斥和责骂的情形之下受到了教育,既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没有因此而产生逆反心理或者怨恨的情绪,这不能不说是一举两得。这种“不瞋”是需要极大的涵养和智慧,当然结果也是双赢的。
若要做到“不瞋”,要学会克制自己。
  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已厌倦战争,专程到大慧宗杲禅师处要求出家,他向宗杲道:“禅师!我现在已看破红尘,请慈悲收留我出家,让我做你的弟子吧!”宗杲:“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你还不能出家,慢慢再说吧!”将军:“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宗杲:“慢慢再说吧!”将军无法。有一天,起了一个大早,就到寺里礼佛,大慧宗杲禅师一见到他便说:“将军为什么那么早就来拜佛呢?”将军学习用禅语诗偈说道:“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没想到禅师竟然开玩笑,用偈语回答说:“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将军一听这话,非常生气,顿时勃然大怒,骂道:“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大慧宗杲禅师哈哈一笑道:“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
  将军是真心向善的,所以他很用心地起早来礼佛,但是,光有一颗向善的心还不够,在不快和怒火到来之时还要学会以慈悲的心来克制自己的瞋恚思想,不要发火。从前的贤人说:“当别人忤逆我们时,只要静静的省思片刻,便可以达到顺境和心胸开阔的境界。”克制瞋心的方法因人而异,其中一个颇具效果的方法便是“时间延宕法”。汤玛士?杰佛逊给这个方法下了结论:“生气时,在开口前数十下;如果异常愤怒,那就数到一百吧!”
  若要做到“不瞋”,还要能够忍辱。
  佛教认为清净心是由戒定中来的,故修定必先修忍,六度中忍辱列为第三,忍是出离苦海的最妙法门。清净心中一丝毫不能沾染,亲爱之人要放下,冤家对头也要放下。度一切众生,冤家对头也在内;菩萨没有一个冤家,冤亲平等是大无畏精神。《楞严经》中五十一种阴魔,唯一的克伏办法就是平等心,保持自己的清净心。一切境界均系心识变现出来的,只要离开分别执著就会得到清凉自在,自在就成为分证佛。对无缘无故来侮辱我们的人,绝不可存报复之心,应存报恩之想;听到毁谤讽刺,恶言相向,这都是来成就我们的大菩萨。金刚经说一切法行成于忍,无忍辱则布施持戒均不能成就。想作什么事而遭受人家的破坏,他是来消我们业障的,应如饮甘露;业障消除之后,自然会有顺利的处境。
  《法句经》说:“于此世界中,从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忍是很不容易的,心上一把刀,也正因为如此,唯有难忍能忍,才能成为大丈夫。在这方面,宋朝的李文靖公可谓是表率。
  李文靖公,原名李沆,宋真宗时的宰相。当宰相时,有一位狂妄的书生叩马献上书状,批评李文靖公的缺点。 李文靖公谦虚的道谢:“等我回家后,再详细阅览!” 书生大怒,立即责骂李文靖公说:“你居大位而不能康济天下,又不退位让给别人,妨害贤能之士的仕途,你能不感到惭愧吗?”李文靖公马上一再恭敬的说:“我屡次求请辞退,无奈皇上没有允许,所以我不敢走!”
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本来是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争斗,却由于李文靖公的“不瞋”,而没有演变出来,最终只变成了一席言诚意恳的谈话,由此可见李公之大度包容的雅量。
清朝万文敏公做尚书时,曾经在家中建筑宅第,把大门建的高大宽敞。他的对门有一个旗人,居住的地方特别低矮狭窄,他因为妒嫉万文敏公的住宅宽敞高大,好像自己受到了欺凌似的,每天到万文敏公家的门前来辱骂。万文敏公的儿子都想出去找他理论,万文敏公便把几案搬到门前,自己坐在那里挡住大门,然后告诉所有的家人:“只要是这个宅子里的人就不准出去与人争执。”
  时间长了,对门的辱骂越来越放肆,又开始辱骂万文敏公的子孙了,儿子们说:“到了这个地步还能忍吗?”万文敏公说道:“就当作他在骂别人,我们并不是他骂的那些人,这样他就并没有骂我们啊,这有甚么不可以忍的呢?” 儿子们想想也是。就这样,一场近在咫尺的争斗怨恨,因为万文敏公的一时忍辱得以避免和化解。
  仔细想想,万公的话不无道理。当别人抨击我们时,我们应当退而反省自身。如果我们自己有可被攻击的行为,那么别人就说得很恰当了。如果我们没有他所说的缺失,那么他就是在妄语了。对方批评得当,则对他没有伤害,对方妄语,则对我们自身也没有伤害,我们又何必去报复呢?”
  寂天菩萨偈颂云:“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若己不济事,反失诸善行。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所以杜牧在诗中说:“忍过事堪喜”,别人无理找我们麻烦,就好比行走在草莽中,衣服被刺上荆棘,我们只好放慢脚步,缓缓解开荆棘而已。一个平心静气的人,是不会瞋怒的,没有了瞋怒,自然就会心地清净,心净则佛土净,灾患和烦恼也就自然远离了。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