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清心自在】拥有一颗平常心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王艺
  禅宗史上,源律师(律师是佛教律宗解说戒律的和尚)问大珠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大珠禅师回答:“用功。”
  源律师再问:“如何用功?”
  大珠禅师以八字作答:“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源律师不解:“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
  大珠禅师曰:“不同。”
  源律师还是不解:“何故不同?”
  大珠禅师指出:“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由此公案可知,人生难得平常心。因此,平常心,实不平常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一个人即使是拥有广厦千万间,拥有米粟千万斗,晚上睡觉的时候也不过只需一张床,白天吃饭的时候再能吃也不过只是几碗米,一日即是一生的写照,人又何须百般计较?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有言:“世态有炎凉,而我无嗔喜;世味有浓淡,而我无欣厌。一毫不落世情窠臼,便是一在世出世法也。”这一在世出世法,即是平常心。洪应明指出,在世俗之眼看来,天地之间有万千物体,人伦世故有万千风情,人际世界有万千人事,众多纷纷,各不相同;而在智慧之眼看来,这些万千物体、风情与人事,却是殊途同归、异曲同调的常。因此何须分别?又何须取舍? 所以,喝一勺海水,便可以知道四海之水皆咸味,世间万般滋味不必尽尝;看月印千江,看的总是体一不二的月光,自我的智慧更宜明朗如乾坤。也就是说拥有了平常心,就会“心珠独朗”。
  禅家所言的“平常心是道”,源自赵州从念禅师请教师父南泉普愿禅师的公案:赵州问南泉:“什么是道?”南泉的回答是:“平常心是道”。对此公案,马祖道一有这么一个阐释:“道不用修,但莫染污。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染污。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凡圣。”
  是否有平常心的关键,在于是境随心转还是心随境转。
  禅宗六祖慧能从五祖弘忍处得到了衣钵传承后,来到了广州法性寺,听到了两位和尚在寺前的旗幡旁争论。 一个和尚认为:“这是幡在动。” 另一个和尚则坚持:“这是风在动。” 而这个争论到了慧能那里,则被其指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你们这些仁者的心在动。” 当时,“仁者心动”一语既出,众人皆服,并成为历史上“境随心转”的典型公案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是迥异于一般认识的。一般认识只是从外境的现象着眼,并仅此而已地得出结论的。而一旦通过人的观察、体验和认识,因为个人内心的反应,会因时因地因个人内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也就失去了绝对的标准。所以,两个和尚看到同一种现象,就产生了幡动或是风动的两种不同想法。
与此类推,人间所谓是非、好坏、优劣、善恶等等更复杂的判断,并没有绝对的标准,而是因时因地因主观想法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乃至有大不同,万事万物是因缘聚会的,世界因此而更显现出虚妄、荒诞的相对一面,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世事无常,人生无常。 洪应明亦在《菜根谭》中亦言:“人生祸区福境,皆念想造成。故释氏云:刊欲炽然,即是火坑。贪爱沉溺,便为苦海。一念清净,烈焰成池。一念惊觉,航登彼岸。念头稍异,境界顿殊。可不慎哉!因此,如果我们的一颗心,只是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动而变动,所谓心随境转,那么,心就恒处在漂泊之中,心绪难免如乱麻,而身心一体,随之而来的就是饥来吃不下饭,困来睡不着觉。而安守一颗平常的心,就能让我们不受外面境界的困扰,内心时时清净、安详……
  依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中的定义是:“外离相既禅,内不乱既定,外禅内定,是名禅定。”又说:“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既是自性不动。”这里,六祖强调的就是要超越一切是非、善恶、美丑、生灭……等等对立,不为外在尘劳的事相所影响,同时在内心中常存正知正见,具有宽容的人生观,这就是具有“平常心”的人了。换言之,一个人必须懂得放下一切虚荣,放下跟别人互别的苗头,放下不合理的欲望、烦恼,这是佛法上所谓的“真空”;然后依据自己的本质,自在地生活,好好的实现人生的抱负,这就是佛法上“妙有”的境界;而“真空妙有”就是禅的最高境界——平常心的境界,这种境界可以让我们在生活当中,能够不被外境,(如喜怒哀乐、人我是非)所转,而进一步我们能够以心转境,如此在现实生活当中,便会过得快乐和自在了。
  以人们所生活的四季为例,面对着同样的日子,如果抱着心情欠佳加负面的观念,日子就不外是“春雨绵绵愁煞人,秋月孤寂悒绝人,夏阳如火烧死人,冬雪如冰冻死人”,再如古诗所言:“芭蕉叶上无愁雨,只是听时人断肠”……如此,人生也就没有什么乐趣可言。全若从“沉舟侧伴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出发,所见所感则是大异其趣,生活不但没有忧伤悲苦,反而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人生都不会一帆风顺,为何有人愁眉不展,为何有人笑逐言开,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颗平常心,在于如何面对烦恼的态度。人的平常心并非与生俱来,它是经历磨难、挫折后的一种心灵感悟,一种精神的升华。生活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具有平常心的人,往往会炼狱咀嚼出不平常的生活滋味。
  平常心是处变不惊的泰然自若之心,是不因荣辱升降而妄生喜忧的恒常之心,是数十年持恒如一日地恪守信念又踏实劳作的平和之心,是能涵天容地的宽厚大度之心,是处世做事能不勉强不逾矩的自然而然之心,是消除了畏惧的自信之心,是告别了浮躁紧迫的从容之心,是可以恒久地领受心境安然宁静的返朴归真之心……如此,以平常心观不平常事,则事事平常。如此才能够波澜不惊,生死不畏,远离颠倒梦想,坦坦荡荡地做人。正所谓“自我心体澄澈,如明镜,如静水,则举目天下,自无可厌之事;时时保有平常心,意和气平,心境常在丽日光风之内,则天下自无可恶之人。” 智慧的出路在于,面对世事无常,时时保有平常心,让外境随我心转。拥有了一颗平常心,才可以体验和领受平平淡淡的人生真滋味。
  云门禅师有语云:“日日是好日”。为“日日是好日”一语,无门慧开禅师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同样是春花秋月,同样是夏风冬雪,同样是天地间气候变化的自然产物,然而境随心转,感受也就有天壤之别,春花令人心花怒放,秋月令人神飘天外,夏风令人心旷神怡,冬雪令人神朗气清……境由心生,感因心起,面对人生的大事小事,举重若轻,常有一颗平常心,如此,日日才是好日。
  拥有一颗平常心,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随时保有适度的空间,破除一切执著与烦恼,并且不与人竟相比较,这也是一种禅的生活;拥有一颗平常心,可以让我们学会放下一切贪执和不安及防卫的心理,如此我们才能看到光明的自性,并呈现出一种光明自在的人生。
  拥有一颗平常心,达到平常境界,或许就是人生成熟生涯的开端,更是美满生活的开始。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