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清莲飘香】《八大人觉经》中的人生智慧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孔祥军
  一、 题之中有深意

  
《八大人觉经》只有一卷,为后汉安世高所译。安世高(约2世纪),本名为清,字世高,是西域安息国的王太子,因为这一王族地位,所以西域来华的人都称他为“安侯”,他译的一部《十二因缘经》,被称为《安侯口解》。安世高小时候就因为其孝行而著名,而且他非常聪慧好学,知识面很宽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甚至鸟兽之声,都无所不通。可以说,安世高是个神异之人,在西域地区,早就传扬着他的“俊异”之名。安世高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行经西域诸国,来到我国洛阳,从事译经的工作,至东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共二十余年。安世高翻译的经典,义理明晰,文字允正,可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

  
《八大人觉经》是怎样的一部经典呢?“八” 是数目,就是经中所讲的八条觉知觉悟,也就是八种法门。“大人” 指十方一切诸佛、菩萨。为什么只有佛、菩萨才能称为“大人”呢?因为他们“觉”。“觉”具有三层涵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即悟性真空,了惑虚妄,功成妙智,道证圆觉,故称自觉;觉他,即运无缘之慈,度诸众生,令离苦得乐,转迷成悟;觉行圆满,指三惑净尽,众德悉备,位登妙觉,行满果圆。《八大人觉经》主旨在说明诸佛菩萨等大人应当觉知思念的八种方法,因此称为《八大人觉经》。《八大人觉经》与《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合称为佛遗教三经。

  
二、 世间无常 五阴无我

  
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沿着“信息高速公路”飞速向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全球经济一体化,人类正处于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然而,人的精神并未能与科技和经济同步提高,反而呈逐步下降之势。信仰崩溃、价值紊乱,成为全球普遍的社会问题。浮躁、不安、厌倦、麻木不仁、自我迷失,人与自己、他人及自然界隔离等如瘟疫般流行,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纵欲主义、享乐主义泛滥,道德沦丧,人情冷漠,滋生出贪污腐化、营私舞弊、吸毒贩毒、拐骗扒窃、卖淫嫖娼等社会毒瘤,犯罪率直线上升,恐怖事件连续不断。在这种社会情形下,抑郁、焦虑、神经衰弱、失眠、强迫症、癔病、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患者越来越多。

  
为什么尽管现代人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中,却依然感到空虚、失落、无聊、孤独呢?探本求源,这都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佛陀一开始便谆谆教导我们:“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这是佛教的世界观,说明“世间无常,国土危脆”的“无常观”;“四大苦空”的“苦空观”;“五阴无我”的“无我观”;“心是恶源,形为罪薮”的“不净观”。佛告诫我们应该首先觉悟人生和宇宙都是无常的,这个世间,到处都是不安不实。因缘和合的四大五蕴的我,真正说起来是苦的、空的、无我的、生灭的、变异的、虚伪的、没有主宰的。执著的妄心,是罪恶的源流;幻现的色身,是罪业集聚的处所。
为什么《八大人觉经》要说“四大苦空,五蕴无我”呢?因为“四大”、“五蕴” 都是“因缘所生法”。佛经上说:“凡因缘所生之法,究竟无实体,故谓之空。”

  
四大指构成一切物质的四种要素,即指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以坚性,能任持物者为地大;以湿为特性,能摄收物者为水大;以暖为特性,能成熟物者为火大;以动为特性,能增长物者是风大。此四种元素之体遍存于一切物质,故称为大。人身也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即:(一)地大,地以坚碍为性,如人身中之发毛、爪齿、皮肉、筋骨等均属之。(二)水大,水以润湿为性,如人身中之唾涕、脓血、津液、痰泪、大小便等均属之。(三)火大,火以燥热为性,如人身中之暖气属之。(四)风大,风以动转为性,如人身中之呼吸等。人体内四大之组合结构若不协调,必令身体感觉不适,呈现病相。佛经曰:“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于此四种毒蛇中,地水二蛇多沉下,风火二蛇性轻举,由此背违众病生。”如:身体苦重,坚结疼痛,枯痹痿瘠,属地大之病相;全身膨肿,肤肉浮满,属水大之病相;全身烘热,骨节酸楚,呼吸乏力,属火大之病相;心神恍惚,懊闷忘失,属风大之病相。此谓四大病相。

  
五阴又称五蕴。五蕴指构成我们身心的五种要素——色,受,想,行,识。“色”指一切物质存在之总称,而不仅仅指女色;“受”是领纳的意思,是指人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的感觉。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相对之境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接触下所引起的感受;“想”就是想像、思维。一个人思想活动很宽,可以想到天上,想到地下,想到天边,想入非非,都在想中。“行”就是作为,思想的活动和某种意志都叫住行。“识”指心对于境而了别。《增一阿含经》就五蕴虚幻不实的性质,称:“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燄,行如芭蕉,识如幻事”。这就是形容我们的一颗妄心,前念未灭,后念已生,攀缘不断,而皆虚幻不实。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即使是从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得到“诸法无我”的结论。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什么是“我”呢?是这个穿红挂绿,搽脂抹粉的肉体?还是这颗患得患失,欲望无穷的妄心?如果肉体是我,那么人身体内的所有细胞几个月内就会全部新陈代谢一遍,唇红齿白风华正茂的是我?还是人老珠黄风烛残年的是我?如果说精神才是我,那么,究竟喜时是我?怒时是我?哀时是我?乐时是我?如果这样分析起来,由肉体到心识,皆是虚幻不实了不可得。所以,《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如梦、如幻、如朝露、如镜花、如水月、如闪电、如水泡般虚无缥缈,瞬息即逝。

  
“心是恶源”是说心是万恶之源。 “形为罪薮”,众生妄认四大为身,所以造恶作恶,都是从妄心、假身所造出来的。个人过多的考虑自己,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想得到文凭、知识、想得到亲情、友情、爱情,想得到财富、金钱、美人,想得到名誉、地位,想得到家庭、事业、想得到健康、长寿……

  
六祖惠能在五祖弘忍门下悟道时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如果我们心中充满了智慧、慈悲,我们生活的世界就会变成安定、和谐、友善的人间天堂。相反,假如我们的心充满了贪、嗔、痴、疑、慢,这个世界就会是战争、偷盗、强暴、抢劫、欺骗、****;相反,万法唯心,境由心造,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

  
三、 少欲无为 身心自在

  
当今时代是一个物欲涌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们不再谈论人生、理想、国家、社会,而是更多的谈论电影、股票、服饰、美食、足球、明星、美女。毋庸置疑,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世界,享受现代物质文明是现代人应有的权利。但是,人切不可成为物质的奴隶,陷溺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狂潮,从而导致精神家园的失落。有鉴于此,佛陀早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多欲为苦”的“多欲”,是指人的欲望的无数无边无量的。众生所追求的欲望境界虽然很多,但是最主要的不离“五欲”的范畴。对于“五欲”有两种解释,一种指染着色、声、香、味、触五境而起的五种情欲,又名五妙欲、五妙色。其中,(一)****指爱着于男女之端庄形貌及世间宝物等种种妙色;(二)声欲指爱着于男女歌咏、娇媚妖词、淫声染语、丝竹弦管等声;(三)香欲指爱着于气味芬芳之物,以及男女身体之香;(四)味欲指爱着于酒肉珍肴、酸甜苦辣之美食;(五)触欲指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

  
“五欲”的另一种解释是指财欲、****、食欲、名欲、睡欲。(一)财欲,是人类对财富的需求,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生的一切努力都在围绕着钱财奔忙;(二)****,主要是指对异性的需求;(三)名欲,是对名誉地位的希求;(四)食欲,是人类对食物的需求;(五)睡欲,是人们对睡眠的需要。就平常的人来说,每天要睡八小时左右,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通常情况下,五欲中又以食欲、****最为突出。孔子曰“食色,性也。”孟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所存焉”。也就是说生理的需要是人类欲望中最大、最根深蒂固的欲望。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烦恼,是因为我们心中有太多的欲望。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感到烦恼,自卑,痛苦。既使欲望暂时实现了,又生怕会失去或者又有了更大的欲望。因此,我们的身心永远在苦海中沉浮,永无出头之日。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是不可能达到完全没有欲望的,因此怎样驾驭自己的欲望,是一种提高自身生存质量的大智慧。佛陀究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谆谆教导我们要“少欲无为”,唯有如此才能“身心自在”。“少欲”就是“清心寡欲”,“无为”则“无不为”,古人说:“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的境界就是无欲的境界,人能无欲,品格自然提升,苦恼自然减少。

  
四、 常念知足 安贫守道

  
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烦恼,是因为我们心中有太多的欲望。 “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指凡夫由于不能“知足”,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烦恼。世间的罪恶,人生的祸患,都是由于“心无厌足”而来,人虽然明明知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但活一天,总要对这个世间贪求一天。佛经中将我们这个婆娑世界称为欲界,生活在欲界的每个人,无不沉溺在对五欲的强烈希求中。当然这只是指的“凡夫”的行为。他们总是处在不断执著状态中,如执著身体、执著服装、执著家庭、执著名誉、执著饮食、执著用具、执著金钱、执著财富、执著地位、执著爱情等等。由于对六尘境界的执著,使六根在缘六尘境界时,六识蒙尘劳的染污,以至我们原本清净的自心,失去清净。执著于物欲使我们迷失了自已。世间上的人,一天到晚关心的是什么?关心的都是生命以外的东西,那就是怎么样追名逐利,改善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眼睛不停地追逐色相,耳根不停地追逐音乐,鼻子不停地追逐香味,舌头不停地追逐美味,身体不停地追逐妙触。他们很少能够去考察生命的内在,只知道随着欲望而奔忙。由于一味执著外境,结果迷失了自己,这就是《法华经》上所说的“迷己逐物”。凡夫以无明之故,随业受报,不得自在,堕于诸趣(地狱、畜生、饿鬼、人、天、阿修罗)之中受无穷流转生死轮回之苦。

  
凡夫如此,菩萨是怎么做的呢?

  
“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修学菩萨道的人,能知足常乐,安于贫穷,清净守道,把“求智慧、求解脱”当做事业。

  
“菩萨”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凡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能发菩提心而行菩萨行的人,就称为菩萨。常念知足的菩萨,为求取无上清净的智慧和度化一切众生的事业,他能于淡泊中,过着清贫的生活,依靠“智慧”修习一切道业。“安贫守道”是人生的大境界,是大丈夫、大菩萨所为之事,绝非那些“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的凡夫所能思量的。《论语》记载孔子赞叹颜回说:“贤哉,回也。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乐”在何处呢?由于颜回一心向道,所以他内心充实、满足。 古人说:“心安事无问,心定菜根香”。假使心安定了,就算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茅草小屋,心中也很安定、自在,远胜山珍海味高床大屋。这也是《心经》所说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五、 菩萨布施 等念怨亲

  
人除了物质生活,还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精神上的充实才是真正的富贵,精神上的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世界上懂得布施(奉献)的人是最幸福的人,也是最富有的人,人们往往贪图别人给予自己,这其实是最贫穷的想法。一个人自呱呱落地,到小学、中学、大学乃至社会,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给予,究竟又有几个人想到自己给予了别人多少呢?那些自私自利一心为己的人,是体会不到无私奉献的快乐的。

  
布施为度人的根本。贫苦的人,容易生起怨恨的心,因为自觉贫穷无依,艰难困苦,因此往往生出怨天尤人的心来,嫉妒他人的富有和博学,恼恨别人的显贵与权势,甚至想出谋夺害人的方法,造下种种的恶业,结下种种的恶缘。修学菩萨道的人,无论贫富,都不会怨天尤人,相反的,菩萨愿意把自己的所有布施给人。大乘行者,修学六度万行,布施是第一波罗蜜。诸佛菩萨之所以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是由于累生累劫修习布施而得来的。

  
菩萨布施,“等念怨亲”,无论是怨家、亲人,只要是众生有所需要,菩萨都会平等行施。这也是《金刚经》上说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提到布施,有人说我自己还不够用,或者说自己一无所有,没有什么好布施的。其实佛法上的布施不仅仅包括财施,还包括法施和无畏施。财施是将你有的资产,包括金钱与其他的物品,舍捐出去,令人得益;法施严格来讲,是要将宇宙真理,佛法里所谓的正知正见,介绍给人,使人发离苦得乐之大心;无畏施是指在他人危难困苦恐惧之时以种种方法使之从恐惧怖畏中解脱出来,回复心地平和的安详境界。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句温暖的问候,一片诚挚的爱心,一个美丽的微笑,一句真心的赞扬,任何自己觉得可以利益他人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布施,勿以善小而不为,当布施成为习惯,你会从别人的快乐中得到更大的快乐。

  
六、 发大乘心 普济一切

  
修学小乘,只求自己的解脱,对于如何普度众生,一点热情也没有,那种独善其身的生活,充满了个人主义的色彩。所以佛陀要求佛弟子要:“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大乘行者,具有缘大、行大、智大、勤大、巧大、畏大、事大等七种殊胜,不但自己要求解脱,而且更进一步的实践救人救世的悲愿,向社会展开普济的活动,这才是真正的菩萨行。
众生不明心性,假执四大五蕴为实有,蝇营狗苟,身犯五戒,心具三毒,造作的无量无边罪业,像无常的劫火,炽烈的燃烧身心,使众生在生死轮回之间颠倒梦想,遭遇无量无边的身苦与心恼。一切菩萨在皈依三宝时都会发四弘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前一誓愿为利他,后三誓愿为自利。一切菩萨,都应该首先发大乘的愿心,普遍的救济一切众生,愿意代替一切众生去受无量的苦恼,使令众生终于得到最大的快乐。

  
《八大人觉经》,是从修学佛法开始,乃至成就佛果位为止。佛陀怜悯我等凡夫,迷失自心,沉没六道,妄受生死剧苦,而兴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应病与药,观机设教,广说无量法门对治众生无量烦恼。《八大人觉经》就是完全启发我们觉悟世间的一切都是痛苦,而使我们对于佛法能生起信心,并且苦口婆心嘱咐我们要如何去修行,要怎样成就佛道。这是一部对修学佛法,非常重要的经典。而且《八大人觉经》文字简短优美,思想深刻隽永,正契合今日分秒必争的时代,极适合时光宝贵的现代人来学习与修行。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