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莲飘香】《八大人觉经》中的人生智慧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孔祥军
一、 题之中有深意
《八大人觉经》只有一卷,为后汉安世高所译。安世高(约2世纪),本名为清,字世高,是西域安息国的王太子,因为这一王族地位,所以西域来华的人都称他为“安侯”,他译的一部《十二因缘经》,被称为《安侯口解》。安世高小时候就因为其孝行而著名,而且他非常聪慧好学,知识面很宽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甚至鸟兽之声,都无所不通。可以说,安世高是个神异之人,在西域地区,早就传扬着他的“俊异”之名。安世高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行经西域诸国,来到我国洛阳,从事译经的工作,至东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共二十余年。安世高翻译的经典,义理明晰,文字允正,可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
《八大人觉经》是怎样的一部经典呢?“八” 是数目,就是经中所讲的八条觉知觉悟,也就是八种法门。“大人” 指十方一切诸佛、菩萨。为什么只有佛、菩萨才能称为“大人”呢?因为他们“觉”。“觉”具有三层涵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即悟性真空,了惑虚妄,功成妙智,道证圆觉,故称自觉;觉他,即运无缘之慈,度诸众生,令离苦得乐,转迷成悟;觉行圆满,指三惑净尽,众德悉备,位登妙觉,行满果圆。《八大人觉经》主旨在说明诸佛菩萨等大人应当觉知思念的八种方法,因此称为《八大人觉经》。《八大人觉经》与《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合称为佛遗教三经。
二、 世间无常 五阴无我
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沿着“信息高速公路”飞速向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全球经济一体化,人类正处于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然而,人的精神并未能与科技和经济同步提高,反而呈逐步下降之势。信仰崩溃、价值紊乱,成为全球普遍的社会问题。浮躁、不安、厌倦、麻木不仁、自我迷失,人与自己、他人及自然界隔离等如瘟疫般流行,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纵欲主义、享乐主义泛滥,道德沦丧,人情冷漠,滋生出贪污腐化、营私舞弊、吸毒贩毒、拐骗扒窃、卖淫嫖娼等社会毒瘤,犯罪率直线上升,恐怖事件连续不断。在这种社会情形下,抑郁、焦虑、神经衰弱、失眠、强迫症、癔病、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患者越来越多。
为什么尽管现代人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中,却依然感到空虚、失落、无聊、孤独呢?探本求源,这都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佛陀一开始便谆谆教导我们:“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这是佛教的世界观,说明“世间无常,国土危脆”的“无常观”;“四大苦空”的“苦空观”;“五阴无我”的“无我观”;“心是恶源,形为罪薮”的“不净观”。佛告诫我们应该首先觉悟人生和宇宙都是无常的,这个世间,到处都是不安不实。因缘和合的四大五蕴的我,真正说起来是苦的、空的、无我的、生灭的、变异的、虚伪的、没有主宰的。执著的妄心,是罪恶的源流;幻现的色身,是罪业集聚的处所。
为什么《八大人觉经》要说“四大苦空,五蕴无我”呢?因为“四大”、“五蕴” 都是“因缘所生法”。佛经上说:“凡因缘所生之法,究竟无实体,故谓之空。”
四大指构成一切物质的四种要素,即指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以坚性,能任持物者为地大;以湿为特性,能摄收物者为水大;以暖为特性,能成熟物者为火大;以动为特性,能增长物者是风大。此四种元素之体遍存于一切物质,故称为大。人身也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即:(一)地大,地以坚碍为性,如人身中之发毛、爪齿、皮肉、筋骨等均属之。(二)水大,水以润湿为性,如人身中之唾涕、脓血、津液、痰泪、大小便等均属之。(三)火大,火以燥热为性,如人身中之暖气属之。(四)风大,风以动转为性,如人身中之呼吸等。人体内四大之组合结构若不协调,必令身体感觉不适,呈现病相。佛经曰:“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于此四种毒蛇中,地水二蛇多沉下,风火二蛇性轻举,由此背违众病生。”如:身体苦重,坚结疼痛,枯痹痿瘠,属地大之病相;全身膨肿,肤肉浮满,属水大之病相;全身烘热,骨节酸楚,呼吸乏力,属火大之病相;心神恍惚,懊闷忘失,属风大之病相。此谓四大病相。
五阴又称五蕴。五蕴指构成我们身心的五种要素——色,受,想,行,识。“色”指一切物质存在之总称,而不仅仅指女色;“受”是领纳的意思,是指人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的感觉。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相对之境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接触下所引起的感受;“想”就是想像、思维。一个人思想活动很宽,可以想到天上,想到地下,想到天边,想入非非,都在想中。“行”就是作为,思想的活动和某种意志都叫住行。“识”指心对于境而了别。《增一阿含经》就五蕴虚幻不实的性质,称:“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燄,行如芭蕉,识如幻事”。这就是形容我们的一颗妄心,前念未灭,后念已生,攀缘不断,而皆虚幻不实。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即使是从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得到“诸法无我”的结论。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什么是“我”呢?是这个穿红挂绿,搽脂抹粉的肉体?还是这颗患得患失,欲望无穷的妄心?如果肉体是我,那么人身体内的所有细胞几个月内就会全部新陈代谢一遍,唇红齿白风华正茂的是我?还是人老珠黄风烛残年的是我?如果说精神才是我,那么,究竟喜时是我?怒时是我?哀时是我?乐时是我?如果这样分析起来,由肉体到心识,皆是虚幻不实了不可得。所以,《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如梦、如幻、如朝露、如镜花、如水月、如闪电、如水泡般虚无缥缈,瞬息即逝。
“心是恶源”是说心是万恶之源。 “形为罪薮”,众生妄认四大为身,所以造恶作恶,都是从妄心、假身所造出来的。个人过多的考虑自己,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想得到文凭、知识、想得到亲情、友情、爱情,想得到财富、金钱、美人,想得到名誉、地位,想得到家庭、事业、想得到健康、长寿……
六祖惠能在五祖弘忍门下悟道时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如果我们心中充满了智慧、慈悲,我们生活的世界就会变成安定、和谐、友善的人间天堂。相反,假如我们的心充满了贪、嗔、痴、疑、慢,这个世界就会是战争、偷盗、强暴、抢劫、欺骗、****;相反,万法唯心,境由心造,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
三、 少欲无为 身心自在
当今时代是一个物欲涌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们不再谈论人生、理想、国家、社会,而是更多的谈论电影、股票、服饰、美食、足球、明星、美女。毋庸置疑,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世界,享受现代物质文明是现代人应有的权利。但是,人切不可成为物质的奴隶,陷溺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狂潮,从而导致精神家园的失落。有鉴于此,佛陀早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多欲为苦”的“多欲”,是指人的欲望的无数无边无量的。众生所追求的欲望境界虽然很多,但是最主要的不离“五欲”的范畴。对于“五欲”有两种解释,一种指染着色、声、香、味、触五境而起的五种情欲,又名五妙欲、五妙色。其中,(一)****指爱着于男女之端庄形貌及世间宝物等种种妙色;(二)声欲指爱着于男女歌咏、娇媚妖词、淫声染语、丝竹弦管等声;(三)香欲指爱着于气味芬芳之物,以及男女身体之香;(四)味欲指爱着于酒肉珍肴、酸甜苦辣之美食;(五)触欲指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
“五欲”的另一种解释是指财欲、****、食欲、名欲、睡欲。(一)财欲,是人类对财富的需求,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生的一切努力都在围绕着钱财奔忙;(二)****,主要是指对异性的需求;(三)名欲,是对名誉地位的希求;(四)食欲,是人类对食物的需求;(五)睡欲,是人们对睡眠的需要。就平常的人来说,每天要睡八小时左右,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通常情况下,五欲中又以食欲、****最为突出。孔子曰“食色,性也。”孟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所存焉”。也就是说生理的需要是人类欲望中最大、最根深蒂固的欲望。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烦恼,是因为我们心中有太多的欲望。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感到烦恼,自卑,痛苦。既使欲望暂时实现了,又生怕会失去或者又有了更大的欲望。因此,我们的身心永远在苦海中沉浮,永无出头之日。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是不可能达到完全没有欲望的,因此怎样驾驭自己的欲望,是一种提高自身生存质量的大智慧。佛陀究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谆谆教导我们要“少欲无为”,唯有如此才能“身心自在”。“少欲”就是“清心寡欲”,“无为”则“无不为”,古人说:“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的境界就是无欲的境界,人能无欲,品格自然提升,苦恼自然减少。
四、 常念知足 安贫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