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佛国遗风】古代明州与高丽的佛教文化交流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杨古城 曹厚德
  一、明州子麟首渡高丽

  
佛教文化从中国传到朝鲜半岛大概在四世纪后期,即中国南北朝时,当时朝鲜半岛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时期。公元936年(中国五代)朝鲜半岛北部的高丽太祖王建统一三韩(即高丽、新罗、后百济),从此确立了高丽王朝崇信佛教的所谓“高丽时期”,直到十三世纪晚期的南宋末,由于高丽王氏统治时期正是中国北方五代混战和二宋与辽、金、元的对峙,故高丽国与中国的佛教文化交流几乎全都依赖海道,特别与隔海相望的浙东明州,(即今宁波市),由于二国唇齿相依高僧往来频繁,为古代中国和高丽的佛教文化发展留下了许多历史佳话。

  
高丽和明州的佛教文化交流,早在唐代已开始,据佛教史和鄞县地方志载,中国禅宗嫡传马祖道一的法嗣大梅法常(公元752~839),在鄞县大梅山传法于新罗僧迦智。此后的中国五代时期(907~960),由于唐武宗灭佛(公元841~846)使黄河流域4600余所佛寺毁于一旦,26万僧尼还俗。又过了不到110年,公元955年后周世宗废寺3336所,而偏安于长江以南东南沿海的吴越,三世五主皆崇信佛教,建寺造塔登峰造极,吴越建国初期,仅明州六邑(鄞县、慈溪、奉化、象山、舟山、镇海)建有佛寺276所,鄞县(明州)城内就有佛寺26所,因此受到崇信佛教的高丽王的崇慕。公元933年4月,吴越王钱镠死后,高丽国太祖王建派了太仆卿李仁旭(或李仁日)一行在明州上陆,前来吊唁,同时朝拜了明州的佛寺和效法超度亡魂的法会仪规,这是高丽再次对明州佛教文化有所了解。

  
据《佛祖统记》卷二十三载,公元935年,吴越国由钱元瓘为王,继续崇信佛教。当时由于经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的毁寺灭佛之后,佛教的天台宗教义典籍散失,而高丽却保存中国佛教典籍甚多,吴越王遣使到日本和高丽、百济等国征求天台教籍。据《鄞县通志》记载,明州僧人子麟受吴越王之委托,首次以僧使身份乘商船渡海到了高丽国京城,拜见了二年前曾到过明州的太仆卿李仁旭,并在王宫为高丽王说法,受到高丽王赞赏。当子麟说明来意后,高丽国王热情接待,并表示大力支持,子麟在高丽得到了不少高丽保存的天台宗经籍和注疏,高丽王不仅派遣李仁旭等陪同子麟还明州,且委托李仁旭再考察明州的佛教。据记载,子麟从高丽求请得到的天台宗经籍运到明州后,先安置于城内寿昌寺(现在宁披市开明街三角地寿昌巷)整理注疏,高丽客人也暂歇在寿昌寺。不久,吴越王敕令在明州城西扩建西寿昌寺安置来使,(地址在今宁波市西郊筱墙巷)数月以后高丽客人与子麟告别回国。二年返国。

  
公元940年,高丽国王受明州佛事法会仪规之影响,首设无遮大会,即贵族平民都可广泛参加的佛教布施和说法大会,此举成为朝鲜无遮大会之开端,此后数百年间,高丽王曾举行过多次万人或数万人的布施、说法、饭僧等佛教法事,有的一直延传至今。

  
二、高丽义通弘法明州

  
义通(927—988),是高丽的一位王族之子,自幼在高丽国龟山院拜释宗为师,二十岁受戒,受学华严经。他自幼就向往到中国修习佛教经典。公元951年,二十四岁的义通乘商船渡海到了明州,在明州寿昌寺稍事停留后就到了天台山云居禅院参拜了德昭大师。德昭(891—971)是禅宗法眼宗二祖,吴越王钱俶尊为宗师,封为国师。由于德昭曾应义寂之请,请求吴越王派书吏赴高丽国,抄写天台宗智者大师遗著,故天台宗在高丽持续弘兴,而德昭和义寂二位大师也名扬高丽。当义通参拜德昭大师时,德昭已六十岁,由于他本人长于禅宗法眼宗,闻知义通主要求法天台宗,于是不久便介绍到天台螺溪院义寂大师处去学法。义寂(918~978),19岁出家受具足戒后研习律学,后到天台山国清寺学天台教观,学成后住天台山螺溪传教院弘传天台教观,曾得到吴越王资助,设法从高丽、日本等地搜寻在国内散失的天台宗典籍,世称“螺溪大师”,吴越王赐“净光大师”。义通勤奋好学,跟义寂一学十余年,成为义寂百余位弟子中的上座弟子。

  
公元967年,(宋太祖乾德五年)义通学成向往返还祖国,从天台山回到浙东明州候船去高丽。当时的明州郡守是吴越王钱俶之子钱惟治,他把义通请进宫府内,拜义通为师,挽留义通在明州弘法,说:“明山稽水,何必非要鸡林乎?”意思是在浙东明州也可弘法,何必一定要像唐代时的新罗鸡林府高僧义湘(627~762)学成返乡弘教。义通受钱郡守至诚所感,于是决定暂不回国,在明州的福州漕运使顾承徽舍宅改作义通的传教之所,称为“传教院”,义通还经常到鄞东阿育王寺说法,当时阿育王寺还不是禅寺。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赐名传教院为宝云寺,宝云寺地处今镇明路云石街行春坊之东,建国初尚存,寺前有云石池,池水清澈,池中有云石露出水面,时人认为是宝石,池畔还建有一亭名“云石亭”,寺因名“宝云寺”,称义通为“宝云大师”。

  
义通住持宝云寺达二十年之久,当时“升堂受业者不可胜记”,成为宋代天台教寺十刹之一,义通被认为是北宋初期弘扬中国天台宗的第十六代祖师。

  
义通在明州,常以“乡人”自称,他的解释是说不管哪一国人,死后都将往生净土,所以都是同乡人,这也说明义通除了弘传天台宗外,还弘扬净土宗,在义通的大批弟子中,以四明知礼和杭州遵式最著名,知礼继承义通法统,成为天台宗十七代传人,而杭州的慈云遵式(964~1032)俗姓叶,字知日,号慈云,宁海人,25岁受戒,北宋雍熙元年(984)从学义通,后来,成为净土宗的高僧。

  
北宋端拱二年(988)十一月二十一日,义通在宝云寺安然圆寂,寿62,遗体火化时有不少五彩舍利,由于生前曾在阿育王寺说法,按义通的遗愿,骨灰安葬于阿育王寺西隅山坡,墓塔由侍御史王伯庠撰记。

  
北宋治平六年(1069),明州城内宝云寺住持文慧宗正与阿育王寺住持对义通墓塔大修,并刻石作志。政和七年(1117年),宝云寺与阿育王寺住持将义通骨殖及墓塔迁葬于太白山北麓乌石岙的西晋阿育王寺开山祖师慧达大师的墓旁,据传这里曾是阿育王舍利宝塔从地下涌出处,今还有涌现者遗迹。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义通的墓塔又进行一次修整,此后就逐渐荒芜,目前尚在寻找之中。

  
义通生前的佛学著作有《金光明经玄义赞释》、《观无量寿经疏》、《光明文句备急抄》等。宝云寺在南宋时曾称为“通师翁道场”,当时明州籍的南宋丞相史浩(1106~1194)在《宝云通公法师赞》中说:“止观宗旨,鼎盛于隋,未法不竟,将遂湮没。通师崛起,三韩之湄。风帆万里,舍筏从师。……台山坠绪,接统兴衰。”对义通弘扬天台教观作了很高的评价。明州城内宝云寺和云石池,近现代还存在,至今虽已片瓦不存,但义通弘法明州的事迹仍永载中国和朝鲜、韩国佛教文化交流的史册。

  
十余年前,由80余位韩国的历史文化专家和杭州大学历史专家组成的考察人员参观了宁波市镇明路的高丽使馆遗址之后,又驱车考察千年之前义通说法的阿育王寺,朝拜了埋葬义通骨灰的北仑乌石岙,开创了古代明州和高丽文化交住的新篇章。

  
三、四明知礼中兴天台

  
公元955年(后周显德二年)据黄河流域中下游的后周世宗柴荣下令灭佛,成为我国古代佛教史中“三武一宗”的最后一次灭佛。据统计,黄河流域百分之九十佛寺毁于一旦,民间佛堂也被禁绝,北方佛教文化此时大受打击,而此时的江南吴越,仅杭州城内有敕额的佛寺480,吴越王造金涂塔八万四千,吴越地域进一步成为当时佛教文化中心,而明州则由于高丽僧人义通弘扬天台佛法,他的弟子知礼(960~1028)继承法统,成为天台宗十七祖,被称为“天台山家派”,明州成为当时天台宗中心。

  
据《佛祖统记》卷八和《新续高僧传》卷四十载,知礼俗姓金,字约言,四明(今鄞县)人,因此称“四明尊者”,又称“法智大师”。据记载,知礼15岁受戒,20岁时在宝云寺从高丽义通学天台宗教观圆顿之旨,三年后就代师说法,学成后“凡三主法会,唯事讲忏”,公元988年,义通圆寂后,知礼受请住乾符院弘传天台教。

  
由于知礼和他住的乾符院范围小,不久迁城东南的保恩院,北宋咸平五年(1002)宋真宗赐“延庆寺”额,一时延庆寺的名声大振。

  袅雦趉藥膓胣鶈黦蒚룤ꪕ铧뮭럥㤲5ArticleID  ChannelID  ClassID Title ÿTitleIntact ÿSubheading ÿAuthor ÿCopyFrom ÿInputer LinkUrl ÿEditor Keyword ÿHits CommentCount  UpdateTime ]CreateTime ]OnTopEliteStatus Content￿￿翿IncludePic  DefaultPicUrl ÿUploadFiles ￿￿翿InfoPoint  PaginationType DeletedSkinID TemplateID  Stars TitleFontColor TitleFontType  MaxCharPerPage ShowCommentLinkReceiveReceiveUser ￿￿翿Received￿￿翿AutoReceiveTime ReceiveType  Intro￿￿翿PresentExp 5Copymoney IsPayedBeneficiary ÈPayDate]VoteID InfoPurview  arrGroupID ÿChargeType  PitchTime  ReadTimes 
大中祥符六年(1013),知礼为弘扬天台教义在延庆寺建念佛施戒会,主持3万人同修佛事水陆,始开浙东佛教水陆,由秘书监杨亿和丞相寇准奏报朝廷,皇上特赐紫衣,天禧四年(1020)年,宋真宗又赐“法智大师”号。

  
知礼在延庆寺38年中讲经说法数十次,造像20躯,印佛经一万卷,著述有《金光明经文句论》六卷等,嗣法弟子27人,入室弟子478人,后堂弟子千人,延庆寺被称为天下五讲寺之一,日本高僧源信遣弟子寂照于咸平六年(1003),入明州问法于知礼,知礼有《问目二十七条答释》决疑。

  
天圣六年(1028)知礼圆寂后,由广智嗣席,又回答了专程赴明州请教天台教义10条疑问的日僧绍良。
中国佛教天台宗,由于高丽义通在明州弘扬,由四明知礼在廷庆寺中兴,后再由广智承嗣,天台宗风远播海外,直到宋代以后,天台宗的中心才又回归天台,而明州的天台系脉一直继续到近现代。

  
四、王子义天,续印大藏

  
北宋建隆元年(960)宋太祖赵匡胤即位第一年,即下令解除后周灭佛之令,重兴佛寺,复制佛像,定长春节,赐百官宴于开封大相国寺,诏普度童行八千人,后又于开宝年间(968~976)在成都雕印大藏经,称为《开宝藏》,收辑了我国北宋以前的佛典1076部,前后经10年,完成了卷帙浩繁的6600卷藏经,成为我国佛教文化史上第一部最完整的官刻佛教典籍。

  
《开宝藏》是用木版刻印的巨型丛书,是中国佛教文化史上的幸事,也受到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崇慕,其中也启发和促进了高丽雕印大藏经。

  
公元989年,高丽王室遣僧使如可赍书至汴京求请《官本大藏经》,宋太宗照赠外,还赐如可紫衣袈裟,如可回国后作了6年的准备,公元1011年,高丽以中国《开宝藏》为底本始雕印高丽的汉文大藏经,作为显宗继位后首先办的国事之一。公元1031年,高丽由德宗继位。公元1034年又以靖宗继位。公元1046年再以王徽继位,大藏经的雕印始终未停止。特别是王徽时期,大弘佛法、设百座道场,供饭僧数万,且其第四子王煦(即义天)削发为僧,不久后他的另一子王窥也出家为僧。公元1067年,王徽仿汴京相国寺敕建兴王寺,有殿堂僧房2800,寺僧一千,耗资亿万计,规模极大。

  
再说高丽《大藏经》,在王徽去世前一年(1082年),历经王氏四代帝王,耗时71年才雕印成这套木版高丽汉文大藏经,共近6000卷,在这期间,王徽曾派画师到北宋汴京相国寺临慕佛像和壁画,还派了专使到明州求聘画师和塑工到高丽传艺,而王子义天则全面筹划监校大藏经的刻印工程。

  
义天(1009~1101),俗名王煦,高丽文宗王徽的四子,11岁在本国灵通寺出家,学华严经及儒道百家,13岁封为《佑世僧统》。北宋熙宁七年(1074)中国境内因北方战乱,高丽与宋代的陆上交往受阻,高丽要求改明州入境后登陆进京,明州就正式成为宋朝与高丽文化和商贸往来的门户。

  
公元1084年,高丽的大藏经已由义天监雕进入晚期,义天还感到某些佛典义理注释不详,资料不全,特别有感于“天台一宗,海东未举”。他带弟子寿介到了汴京,参见了宋哲宗,后来由宋哲宗派主客员外郎杨杰陪行到江南,在杭州大中祥符寺和慧因寺跟晋水净源学华严宗;“及到明州,径育王参大觉环琏,历问六宗中铮铮者”。他还在天竺寺学天台宗;在径山学掸;再在天台国清寺习天台兼习律宗、梵学等。义天在各地的参学过程中,一大批佛教经卷先保存在明州,多达1000多卷然后渡海返国,奏请高丽王,在兴王寺设“教藏主监”,主持刻经,又在松山建国清寺,创立了高丽的天台宗,佛寺和宗教仪规,一切仿浙东天台国清寺。当时名僧德麟、翼宗、景兰等都是他的门下。公元1090年,义天编成了《新编诸宗教藏总录》3卷,公元1091年,由义天主监,在兴王寺继续续刻《续大藏经》,这是义天数十年以来从中国明州和其他各地搜求的佛教经典,大都是中国《开宝藏》未收集的,其数量多达5048余卷,都由义天逐一注释、补遗、整理,还包括了义天及高丽其他高僧的著述,这一高丽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的巨大工程,又历时7年始成。

  
高丽义天为弘传天台宗、监刻大藏经耗尽了一生心血。公元1101年圆寂,寿92岁,赐号“大觉国师”。他的主要著作有《大觉国师文集》23卷、《大觉国师外集》13卷、《圆完文集》、《新编诸宗教藏总录》3卷等。

  
在高丽王王徽时代完成的高丽《大藏经》和义天印《续大藏经》刻完后,义天曾将其中一套赠杭州慧因寺。公元1232年,大藏经的原版不幸毁于兵火。公元1237~1241高丽又在原刻本基础上重新翻刻,历时16年,刻版8万块,计628函、1524部、6568卷,因此后来翻刻的大藏经又称《八万大藏经》,一直保存至现代。成为高丽人民的文化至宝。

  
五、延庆梵光,名扬海东

  
高丽义天,除了呕心沥血督印《大藏经》、《续大藏经》外,还精于诗偈,兹录二首如下:

  
《学院书事》:卜居幽静寺,掩户避喧哗,有意怜颓景,何必惜落花。尘缘那足顾,吾道可兴嗟,寂寂无人识,松窗日又斜。

  
《海印寺退居》:海印却胜庐岳寺,迦耶还似虎溪流,远公高迹虽难继,且喜终焉志又酬。

  
《韩国禅教史》(日?忽滑谷快天著?朱谦之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认为,高丽的天台宗最早是唐代的法融、理应、纯英等传入。后再由宋太宗建隆元年(960),高丽谛观入宋后再传,但一度中断、由义天再兴,故义天为天台之中兴祖师,义天寂后,其门人达160人,其中门人戒膺继续弘扬40余年。义天另一弟子惠素,撰录义天《行录》十卷,义天的另一位门人教雄,也继续弘扬台教(1142寂),高丽仁宗赐与紫绣袈裟。而在此时,崇信高丽天台宗的皇室与明州的天台宗仍保持密关系。

  
据史载,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浙江明州延庆寺知礼圆寂后,由神智接了法统。政和四年(1114),神智圆寂后由梵光继承。梵光(1063—1143)俗姓杨,字和甫,浙江奉化人,12岁入寺为沙弥,16岁受戒、学律,后来再入延庆寺跟神智法师学天台教现。宋政和四年(1114),他受明州太守吕淙邀请接任延庆寺住持,继续弘扬天台宗风,大振四明法席。

  
政和七年(1117),宋徽宗允准在明州设高丽使馆,明州与高丽商船往返频繁,据史料记载,宋代明州航至高丽达30次,高丽遣使到明州有37次,往来达5000人。靖康元年(1126年)高丽王遣使者到明州,专程到延庆寺拜访梵光,并转达高丽王的崇仰和问候,同时代表国王赐给梵光法衣一袭,高丽使者还同时带来高丽刻印的海东晓师所著的佛教论疏200卷委托在明州代为流通。

  
六、新罗坦然,学禅育王

  
韩国禅教史认为,新罗时代《禅门九山》之一的迦智山派道义(公元8—9世纪)为禅宗宗祖,而新罗的禅学始于李资玄(公元1060—1125),即中国南宋早期,其开基的本山在江原道春川郡的青原山。北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由宋入新罗的永玄禅师在此山建白岩禅院,弘扬禅法,后来希夷子(即李资玄)弃官隐此山,易名为“文殊院”他曾入宫为高丽王说禅,寂于北宋天圣六年(即公元1028年)。但李资玄的禅学缺乏师承,“独脱无依”,当时未形成影响,而真正得禅学真髓的是新罗僧坦然。

  
据《韩国禅教史》和《五灯会元》等史料记载,新罗坦然,俗姓孙,十三岁通经义,后招入宫中,曾是王子睿宗的老师,后来在京城北山安寂寺出家。北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住中原义林寺,肃宗王封为禅师。仁宗即位后,于公元1129年加封大禅师袅雦趉藥膓胣鶈黦蒚룤ꪕ铧뮭럥㤲5ArticleID  ChannelID  ClassID Title ÿTitleIntact ÿSubheading ÿAuthor ÿCopyFrom ÿInputer LinkUrl ÿEditor Keyword ÿHits、赐袈裟,以“国师”待之,后又封为“王师”。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请老归断俗寺,门人不减数百人,于绍兴二十八年圆寂(1158)。

  
坦然禅师入宋求禅的年代没有记载,笔者以为约在绍兴初期,(1131)因慕浙东禅风,乘海商方景仁商船抵四明,下榻于阿育王寺,拜著名禅师无示介谌为师。

  
育王无示介谌的宗祖是南岳下十二世的黄龙慧南,属临济宗。无示禅师俗姓张,温州人,按禅宗谱系为南岳下十六世,因此中国禅宗谱系把新罗坦然列入南岳下十七世传人。以东土初祖达摩始为二十四世传人。

  
坦然录了他的宗师无示介谌语录回新罗后继续研读,作了《语要》、《四威仪偈》、《上堂语句》等,仍由方景仁带给阿育王寺无示禅师,禅师回书大加赞赏,并寄赠衣钵,承认了这位异国的禅学弟子。

  
坦然禅师圆寂后,高丽仁宗王尊为“大鉴国师”。但是在新罗(高丽)禅学和禅宗的真正弘扬者是知讷(公元1158~1210),知讷在承继李资玄和坦然禅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创立了曹溪宗,即以曹溪山松广寺为本山,入门者数百人,圆寂后高丽王谥“普照国师”,此后传十六世不绝,现在尚有信徒450万,僧人13000,佛寺1315所,办有东国大学,有教授300名、另有10所高校、职校、中学等。
十年前,韩国禅宗文化考察组登上宁波大梅山考察了唐代禅宗九祖大梅法常和新罗迦智的遗迹,在天童寺考察了对韩国禅宗影响深远的中国禅宗第二十四世密庵咸杰禅师的遗迹,领队的韩国禅学专家李殷允先生说:“很多国家都在研究禅学、禅宗,中国是禅宗的故乡,我们彼此研究和交流的目的是为增进友谊,为世界和平作贡献。”李殷允先生临别时赠了二句禅偈:“老婆心月孤圆相,江汉浮云异昔时。”禅偈的典故出于《五灯会无》密庵咸杰禅语,这也说明了韩国(新罗高丽)的佛教文化与古代明州的千年因缘。

  
南宋绍兴九年(1139)宋代的四批商船327人从明州出发到了高丽,这是明州时高丽的最后一次回访,此后,由于辽、金及后来蒙古与南宋对峙,高丽国内局势也不稳定,明州与高丽的航路中断,佛教文化的交流也随之停顿。但直到近现代,佛教仍是朝鲜半岛的主要宗教,据1975年统计,韩国有佛寺6000座,信徒1200万,天台宗为十大教团之一,在朝鲜北部现存佛寺60余座,信徒万余人。

  
最后,试以禅联一付,来表示我们对中国明州和古代高丽(韩国)千余年以来佛教文化的交住表示深切的怀念和感慨:

  
枯木糁花心即佛 寒岩发炎叶知秋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