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清莲飘香】《金刚经》中的“无住”精神(连载二)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孔祥军
 (接上期)

  
四、无私奉献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提到布施,有人说我自己还不够用,或者说自己一无所有,没有什么好布施的。其实佛法上的布施不仅仅包括财施,还包括法施和无畏施。财施是将你有的资产,包括金钱与其他的物品,舍捐出去,令人得益;法施严格来讲,是要将宇宙真理,佛法里所谓的正知正见,介绍给人,使人发离苦得乐之大心;无畏施是指在他人危难困苦恐惧之时以种种方法使之从恐惧怖畏中解脱出来,回复心地平和的安详境界。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句温暖的问候,一片诚挚的爱心,一个美丽的微笑,一句真心的赞扬,任何自己觉得可以利益他人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布施,勿以善小而不为,当布施成为习惯,你会从别人的快乐中得到更大的快乐。

  
世界上懂得布施(奉献)的人是最富有的人,人们往往贪图别人给予自己,这其实是最贫穷的想法。一个人自呱呱落地,到小学、中学、大学,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给予,究竟又有几个人想到自己给予了别人多少呢?日常生活中我们给予别人的一个微笑,一句悉心的问候,一句善意的劝告,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都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帮助的,有时甚至是让人终生难忘的。

  
而真心给予无私奉献是不容易的,有人给予是为了沽名钓誉,或是谋取钱财……。《金刚经》指出:“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正如《聊斋志异》开宗明义第一篇《考城隍》上说的,“有心为善,虽善不赏”,真正的给予是不求回报的,这才是真正的布施,真正的奉献。

  
五、实相无相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佛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说世间的任何现象包括庄严的、丑陋的、染污的、清净的、平常的、神圣的、善良的、罪恶的等其实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虚妄不实。因而,我们不能以有所得的心,去取著任何一种相。我们起心著相,这个心必然是妄心,那个相也必然是妄相,似有得,实乃无得。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如梦、如幻、如朝露、如镜花、如水月、如闪电、如水泡般虚无缥缈,瞬息即逝。平时我们看到的一切事物的形象,实际上都不是它们真正的形象,事物的真正形象是“无相”。也就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都是不断的生灭变化的。因此,对于世界上的一切都应该坦然面对,都不应该执著,这就是所谓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否则就是“著相”,即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具体的讲,就是个人过多的考虑自己,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想得到文凭、知识,想得到亲情、友情、爱情,想得到财富、金钱、美人,想得到名誉、地位,想得到家庭、事业,想得到健康、长寿……。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世间的一切有什么是永远的呢?云卷云舒,花开花谢,世事变幻如白云苍海,文凭会贬值,知识会落后,爱情会枯萎,友情会破裂,财富会流失,美人会迟暮,名誉会消失,地位会跌落,家庭会崩溃,健康会恶化……没有什么可以是天长地久的。

  
六、心无所住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住”是相对“执著”而言。世间的有情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执著。他们总是处在不断执著状态中,如执著身体、服装、家庭、名誉、饮食、用具、财富、地位、爱情等等。由于对六尘境界的执著,使六根在缘六尘境界时,六识蒙尘劳的染污,以至我们原本清净的自心,失去清净。

  
执著于外境,使我们迷失了自己。世间上的人,一天到晚关心的是什么?关心的都是生命以外的东西,那就是怎么样追名逐利,改善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眼睛不停地追逐色相,耳根不停地追逐音乐,鼻子不停地追逐香味,舌头不停地追逐美味,身体不停地追逐妙触。他们很少能够去考察生命的内在,只知道随着欲望而奔忙。由于一味执著外境,结果迷失了自己,这就是《法华经》上所说的“迷己逐物”。因此现代人尽管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中,依然感到空虚、失落、无聊、孤独。这都是因为迷失了自己的缘故。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传说禅宗六祖慧能一闻此言,当下即便开悟。当今时代是一个物欲涌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们不再谈论人生、理想、国家、社会,而是更多的谈论电影、股票、服饰、美食、足球、明星、美女等。毋庸置疑,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世界,享受现代物质文明是现代人应有的权利。但是,人切不可成为物质的奴隶,陷溺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狂潮,从而导致精神家园的失落。面对汹涌澎湃的物欲大潮,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以金刚般若大智慧斩断物欲,才能将生命提升到天心月圆的光明澄澈之境。

  
人除了物质生活,还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精神上去充实才是真正的富贵,精神上的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现代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都具有“庸人自扰”的本性:对于有关自身之事作过多的无谓思考,是困扰自身的主要原因。更要命的是,人的这种“能力”不需要有事实依据,但凭想象就可以了。假使心起了烦恼,那么即使在社会上很有地位、财富,生活也是空虚的。如果心中颠倒梦想,高楼大厦无异于监狱,美味佳肴就是毒药。古人说:心安事无问,心定菜根香。假使心安定了,就算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茅草小屋,心中也很安定、自在,远胜山珍海味、高床大屋。这也是《心经》所说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金刚经》的“无住”精神,能够消除我们心灵上的负担,能够使我们拥有一颗独立的心,能够使我们减少无谓的妄念,能够使我们解脱烦恼,能够使我们通达宇宙人生的真实。

  
(未完待续)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