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随缘说法】本质与本来面目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思 本(澳洲)
 什么是本质?我们通常所说的“本质”就是佛法中的“本来面目”吗?

  
一般我们说本质是与现象作对比而言的,它是我们立于现象界而对于现象的“共性”所做的归纳。往往,我们在提及本质的时候,仍然把它作为一个被观察的对象而存在,似乎是与观察者本身没有关系的,或者说,至少在这一点上,观察者被例外了。

  
因此,我们才能够对所谓的事物的原像喋喋不休,声称我们知道了这个本质,那个共性,宇宙的真相,人类的起源。(注意,这里,我们经常使用人类,而不是人,这样,似乎,我们就可以把自己撇清,让我们可以毫不顾忌的说三道四。)

  
而禅宗里经常说的“本来面目”却也奇怪,好像太personal了,太涉及自我,贴近的使自我眩晕,让观察者失去了理所当然的位置,所以,到了哑口无言、无话可说的地步,在这里,没有了观者与被观者,没有了宇宙与站在宇宙之外观察的人,一切二元对立在此消失,以至于我们张口结舌了。所以,禅宗说到这里,经常说是“这个”,this,here,似乎说什么都是勉强。

  
虽然勉强,也可以喻而说之。

  
人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其实是一个Identity的问题(很难译成中文,勉强说是身份吧),人,或者说,自我,一定要把自己认作是什么,定义如何?然后才能心安理得的活者,其实是一个确定自己IDENTITY的过程,或者说,找到自己的身份。我们经常愿意把自己归成某一类,然后,才能在同类中偏安。但是,由于自己这个确认并不彻底,由此而认同的同类又必将带来不认同的异类,而对于异类的敌对和恐惧则时时地萦绕在我们心中,使我们内心不能彻底安宁。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本质的问题,而进一步,又要悟入本来面目的境界(本来面目不是靠思考得来的,但可以由启发引入)。

  
对于本来面目,佛陀在《金刚经》中为我们说了认识的方法,就是对四相的逐步剥离。“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让我们从对立的相中逐步深入脱离出来,直至没有任何对立缘生。

  
对四相的理解,直接运用到自己身上或许有些困难,但是,我们可以借助研究一个对象(比如,电脑)来说明一下,进而可以反悟在自我身上:

  
通常,我们认为“我”的电脑有别于其他的电脑,因此,谁要跟我换我是不干的,不论软件还是外形都注入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质,我熟悉它就像熟悉自己的眼睛一样。这样,我的电脑Identity就是独自的,是排他的。

  
一个电脑专家就会笑话我,什么与众不同(我相),对我来说都一样,不过就是软件硬件结合起来就是了,电脑就是电脑,能用就行了。(在他的眼里,就是在破我相,但又陷入电脑相,相当于人相)。

  
一个物理学家又在指三道四了,电脑的本质就是电脑吗?简直笑话。它不过是由那些原子电子,微粒子。电磁波组成的,本质上与万事万物没有区别。(这是破了电脑相,但又陷入物理相,相当于众生相)

  
一个哲学家开始怀疑了,难道这样那样的微粒子就是最后的真相吗?最后的真相应该是唯一的,无对立的,一言以蔽之的。或者说,任何物质的真相都是生生灭灭的。(在这里破了物理相,但由陷入了时间相,或者说寿者相)。
佛说,无寿者相。

  
说电脑容易,但是说“我”就不易了,因为,我们都已经现存了一大堆身份,使我们难以回归本来,那不是任何东西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就和“我是谁”一样难参,就看看东西这两个字,古人就为难的硬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方向放在了一起,可见世界上的是最难说清楚的就是人这个自
我了。比如 ,我们 先看看电脑的身份的虚无。对于电脑

  
——如果我是个硬件工程师,它在我的眼里不过是个拼装玩具。

  
——如果我是一个经理秘书,它也不过是一个比打字机稍强一点的收发工具。

  
——如果我是一个半大孩子,那是我的半条命。

  
——如果我是一个瑜伽行者,那也不过是一堆人造垃圾。

  
——如果我是一个天人,看到人们都自愿的禁闭在一个笼子里对着一个没有生命的东西在喜怒哀乐一坐八个小时,一定会觉得可笑。

  
——如果我是思本,我还是会坐在这里,有用就用用,没用就当个摆设。我们的自我何尝不如此,我们所认为自己是这样,不是那样,都是不实在的,是一层外衣,一个所谓身份,一个让自己偷安又暗藏恐惧与忧虑的幻相。那不是真正的我,真正的我是无我的,但也不是没有存在。不由得想起了《百年孤独》里的一个情节:在拉美的一个村子里,旁边有一条遗忘河。有一天,全村的人都喝了这条河里的水,结果把所有的东西都忘了。所以他们又重新开始,一点一点的经验各种东西,再给他们起个名字,挂上卷标。比如水,先标上,流动的,后来发现能喝,又加上,能解渴的,再后来,又发现不完善,再继续加。后来每件东西上都标了一大堆的概念,却还是没有说尽。

  
所以,这个情节给我的印象很深,大有“说出一言即不中”的味道。因此,我觉得概念本身的意义,应该是个指路标。我们通过概念,找到事物的本质,进而反求诸己,让自我回归本来,放下幻尘,“一尘尘刹,一念三有”,使我们的身心最终能够解脱放下,自在来去,无有挂碍。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