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从宁波看中日佛教的交流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意平(宁波)
  有着“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称的宁波,古来就对中日之间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宁波这一窗口,特别是以天童寺和阿育王寺为中心,对中日交流中的佛教东传作一管窥。这两个寺院在中国佛教史以及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早在南宋时期就制定了禅宗的“五山十刹”制度,宁波的天童寺和阿育王寺都属于这五山(分别列于第三位和第五位),两寺都在距离宁波市区20余公里的东郊外。天童寺位于鄞州区天童乡太白山麓,既是临济宗的重要寺院,又是日本曹洞宗的祖庭,西晋永康元年(300)由僧人义兴开山,被称为“东南佛国”。阿育王寺位于鄞州区五乡镇鄮山分支育王山之西麓,初建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离东南方向的天童寺约10公里,因寺内安放了天竺阿育王所造的84000座佛陀舍利塔之一而得名,现存的殿宇都是清代重建之物。日本《平家物语》第三卷“金渡”一章中记述了平家大将平重盛为了种善根而向阿育王寺捐献黄金的故事,不管这是否属实,由此可知当时的日本人对阿育王寺是相当崇敬的。

  
关于宁波的中日佛教交流,首先要提到的还是鉴真和尚。鉴真因当年在扬州大明寺讲授戒律而声名鹊起,742年应日本僧人荣睿等的邀请而试航渡日,经过5次航海失败,终于在754年第6次顺利到达日本奈良,受到圣武天皇的热情接待。据说他第3次(743年)遇暴风翻船获救后,曾在阿育王寺逗留过一段时日。鉴真作为律宗东传的第一人,被称为“过海大师”,也可说是日本律宗的开山鼻祖。
由于当时的造船技术不是很发达,对于气候的知识也十分贫乏,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学僧来中国求学求法往往是性命攸关之事。尽管如此,鉴真以后,从最澄、空海起到镰仓时代的禅僧,从日本到中国的僧人越来越多。

  
日本的“弘法大师”空海曾有过留学中国的经历。他在806年归国前曾在越州(绍兴)住了4个月,期间与明州(宁波)的许多僧俗结成朋友,留下了一些赠礼酬唱的诗歌。

  
进入宋代以后,中日间僧侣的往来比前代更为频繁。1167年3月,日本派遣使者致书四明郡庭问佛法大意,郡庭太守召集众僧研读使函,无人敢出来应命。栖心寺(七塔寺前身)维那忻然而出,一一加以分析,并指出了日书的7处错误,使日本来使惭惧而退。栖心寺维那为国争光,为佛教争光,太守尊称其为“天下维那”。次年,日本临济宗的开祖荣西到达宁波,在西南的四明山碰到了同是日本僧人的重源,两人相约一起去天台山,路上荣西特意拜访了阿育王寺。值得一提的是,荣西在宁波清凉广慧寺与某知客师谈到了日本禅宗的衰微,以及他希望渡航求法的愿望,显示出他欲力挽狂澜、振兴禅宗的宏愿。同年9月,荣西与重源同船回日。1187年,荣西第二次入宋时,首先来到天台山,不久后跟随师父虚庵怀敞移居天童寺,直到1191年拜别师父,从宁波挂帆回国前一直住在天童。他的师父怀敞是临济宗的僧人,传心印于荣西,因此荣西回国后在博多创立圣福寺,开创了日本的临济宗。在天童寺期间,荣西还关心千佛阁的营修,相约捐赠良材。回国后第二年,按约运来木材若干,用作山门两廊的补修。千佛阁于1193年成功落成,天童寺因此向荣西赠送了一口钟作为还礼(此钟一直被安放在京都建仁寺,后毁于1590年的小田原之战)。宋人楼钥曾起草过一篇《千佛阁记》,彰显荣西之功德。宋人虞樗也撰有《日本国千光法师祠堂记》一文,为之作略传,称叹其功。据传重源也在1196年将周防(日本旧地名,相当于现在山口县东部、南部)的木材运到,使阿育王山舍利殿成功建成。

  
随着贸易的发展,宋船和日本船的数目都很快增长。另外,和商人、僧侣一起,石工、木工、瓦工、铸师等技术者的往来也频繁起来,宁波人陈和卿就是其中之一。他受镰仓幕府第三代将军源实朝之托,铸造东大寺的大佛。源实朝和荣西是同一时代的人,他在当时日本的统治阶级中具有独特的人格。据记载,陈和卿称源实朝前世是阿育王寺的长老,转世投胎于“和国”,再加上源本身对政治的失望,他决定渡海去往阿育王寺这一宗教圣地进行朝拜,遂令陈和卿修造唐船,并定下从者60余人,不顾重臣谏阻,下定决心礼拜阿育王寺。但是造好之船遭遇试水失败,实朝的渡宋计划只能搁浅。从镰仓第三代将军对宁波阿育王寺的憧憬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日本的舍利信仰风潮之盛。

  
另一方面,天童寺还是日本曹洞宗的发祥地。日本曹洞宗的开祖道元大师于1223年到达宁波,先后参访了天童、育王、径山、天台等名山大刹,因机缘不契合,于是又回到天童寺,师从住持如净禅师,开始禅坐修行,终于身心透脱,大彻大悟,得如净传付法印、戒法、衣钵等,为曹洞宗正脉传人(如今,在天童寺内可以看到建于1980年的“日本道元禅师得法灵迹碑”)。1227年道元回国后,以越前(现在的福井县)的永平寺作为本山,开创了日本曹洞宗。永平寺仿照天童寺格局而建,被称为“小天童”。(现在,在宁波三江口的江厦公园树着一块“道元禅师入宋纪念碑”,与三江潮水一同述说着中日友好的交往历史。)

  
差不多是同一时期,宁波出身的临济宗禅僧无学祖元,在南宋灭亡的1279年应日本幕府的北条时宗之请赴日,在建长、圆觉两寺弘法,教育弟子。祖元原定只留日数年,最终却由于中国政局不稳而终生留在了日本。其法系被称为“佛光派”,从镰仓末期到室町时代,一直是日本最有影响力的宗派之一。

  
此后作为元朝使者渡日的一山一宁,师从于天童寺简翁居敬,后随侍阿育王寺的义叟善珍,并继承其衣钵。一宁还与天童的环溪惟一、育王的横川如珙等有过交往,他的学识极其渊博,把中国贵族社会的教养介绍到了日本,不仅是禅宗,在朱子学、书法及文学方面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时,1467年日本画僧雪舟等以遣明船的陪乘身份入明,到达宁波后,参拜天童山景德寺,佛、儒、画皆精的雪舟被列入天童名僧录,还被尊为“禅班第一座”。后来,他上溯扬子江,入运河,历览杭州、扬州后,北上到达北京。雪舟访问阿育王寺后,画有“育王山图”,此图所描绘的景致至今尚存。正如他刚入明时所作的“四季山水图”所显示的那样,其作品具有接近于明代浙派的画风,在日本确立了不屈于宋元画之亚流的水墨山水画法。(1990年开馆的宁波市博物馆展出有雪舟“宁波港图——宁波府东关也”的素描复制图。)雪舟在中国大约滞留了3年,1469年5月平安归国,临行前有宁波文人徐琏等与雪舟写诗赠别。雪舟回国后,陆续创作了许多以宁波的山水风物为主题的画卷,倾诉了他对宁波的深深眷恋。

  
从唐到明,渡航来华的日本僧人几乎都是在宁波上岸,而后开始了在中国的求法之路,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曾造访过宁波的天童寺和阿育王寺。从日本奈良时代律宗的创建,到平安时期天台宗的确立,再到镰仓时期禅宗的发展,都说明了唐中期以来宁波在佛教东传上的活跃地位。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