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编读往来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编辑部
  读者来信:

  
看了冬季刊的编后话,深觉大和尚和贾老师对读者反馈信息的重视,还特设了“互动平台”专栏。作为佛教刊物的老编辑,我自然深知你们此时渴盼交流的心情。……我认为,贵刊在众佛教刊物中起点是比较高的,无论是开本、版式、插图,还是所刊发的内容,都比较大气,显示出了创刊人和编者的雄心壮志,以及十足的后劲。这是好的,大方向的。但,一个刊物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华人佛教期刊中立足,并在诸多刊物林立的情形下办出自己的特色来,光靠有“雄心壮志”是难以达到目的的。那靠什么?一靠党和政府的宗教自由政策,二靠广大的作者和读者的大力扶持,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确立一个开门办刊的方向。

  
刊物的特色和风格的形成,是要靠日积月累的,并于日积月累中磨练办刊者的韧性。目前,已办出特色和风格的佛教刊物,说心里话,不是很多,而是太少了。在摹仿中随大流,使面貌都差不多,失去了个性。目前办得比较好的佛刊,如……,在办刊中皆渐渐地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自己的风格,至少已有自己的主打栏目,让人耳目一新。我想在不久的将来,贵刊也会不负众望,于不断的努力向上中,成为中国佛教刊物的翘楚而深受读者的喜爱!

  
——释正进(《普陀山佛教》责任编辑)

  
编者:

  
非常感谢正进法师的关心和厚望!本刊定会广纳善言,博采众长,精益求精,为读者和信众提供更富营养的精神食粮,以不辜负法师等热心者的殷殷期望。


  
读者来信:

  
第二期无论从内容还是到形式,都是很精美的,仅有一点笔者总觉得不可思议,这就是“佚名”出现了五次。理由:一是出家人不可打妄语,俗家人讲诚实守信,征文启事也要求“文责自负”,《报恩》杂志刊载的文章怎能署“佚名”呢?二是如果“佚名”也是名,仅同期杂志中连用五篇稿,也是不够理解的。因此,特建议《报恩》杂志今后刊载的文章以不署“佚名”为好。如果“佚名”也是名,每期出现一次即可,倘若稿源不足,“佚名”的文章又必须刊载,可另换其他笔名为宜。

  
——某读者

  
编者:

  
感谢该读者的细心!因本刊编选文章,以质量为第一标准,所选稿件中以旧稿占多数,有些好文章因实在无法知晓其作者名,因此以“佚名”代替,此实属无奈之举。然而正如该读者所言,一期刊物中“佚名”多次出现,有违“文责自负”原则,对读者与作者而言,均为不敬之举。因此,本刊以后将会在尽量保证刊物质量的基础上,尽量少选录(或不选录)无名作者文章,以此为作者和读者负责。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