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把水当作世界的本源,亚里土多德说他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看到一切生物皆依赖于水的滋润。老子好水,并认为上善之人,必有水一样的善性。孔子也是水的崇拜者,他有一次回答子贡的提问,称“夫水者,君子比德也。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勾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 流行,生者不深,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求不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他对水的称美大抵与老子相同。由此一端,可见君子之所以仁山乐水,比德自况,实在是有着共通的理由。
可以说水是生命之源,是世界上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物质之一。只要你稍微留意,就会发现,水有很多优点:它遇圆则圆,遇方则方,遇止则止,随缘而流;同时它又能摧坚克强。把石头扔进水里,就会被水覆盖,因为它最具有“包容”性;着火了,我们用水去扑灭,因为水最具有“化解”性;泥土遇见水,会变得柔软,因为水最具有“柔韧”性;把木头放进水里,会逐渐腐烂,因为水最具有“渗透”性;钢铁泡在水里久了,就会生锈,因为水最具有“侵蚀”性。水还具有不畏艰险的特性:任凭前方是巨石,是高山,都挡不住水的奔流意志。从滴水穿石,到开山劈岭,水,依靠不畏艰险的意志所向披靡。
在佛教中,水也是很受欢迎的。《楞严经》卷五记载佛陀要二十五位修行香道的菩萨弟子报告自己修行的过程与方法,每一位都不相同,其中有位月光童子,他在久远劫前曾经跟随水天佛修习水观,以进入正定三昧。
月光童子先观照自己身中的水性,从涕泪唾液,一直到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这些在身内循环往复的水,性质都是一样的。然后知道了身体内部的水性与世界内外所有的水分,甚至香水大海等等都没有差别。逐渐地,月光童子成就了水观,能使身水融化为一,但还没有达到无身空性的最高境界。
有一天,月光童子在室内安禅,他的小弟子从窗外探视,只看见室中遍满清水,其他什么都没看见。小弟子不知道是师父坐禅,就拿了一片瓦砾丢到室内的清水里,扑通一声,以游戏的心情看了一会儿就离开了。
月光童子出定以后,觉得心里很痛,他想到:“我已经证得阿罗汉很久了,早就与病痛无缘,为什么今天忽然生出心痛这样的疾病,难道是我的修行退步了吗?正在疑虑的时候,小弟子来看他,说出了刚刚看见满室清水丢入瓦砾的事。月光童子听了,对弟子说:“以后我入定的时候,如果你再看见满室清水,就立即开门走进水中,除去瓦砾。”后来他入定的时候,弟子果然又看见水,那片瓦砾还清晰宛然留在水里,弟子走进去把瓦砾取出,丢掉了。月光童子出定后,感觉到身心泰然,身心恢复如初。
此后,月光童子跟随无数的佛学习,一直到遇见山海自在通王佛,才真正忘去身见,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因此他认为修行水观法门,是求得圆满无上正觉的第一妙法。
而在禅宗中,许多的禅师更是喜欢以水来作为禅机来开示弟子。
传说仪山禅师有位性情谦和、恭顺勤劳的弟子,平时侍奉禅师的生活起居。一天晚上,仪山禅师要洗脚,弟子提一桶热水倒进盆里,水太烫了,弟子赶紧加一些冷水进去,随后倒掉了剩下的水。仪山禅师责备他:“还有半桶水,你就这样轻易地把它到掉!就算只有一滴水,如果给一个饥渴的人能解渴,给草木花卉能滋长。一滴水里蕴含着天地无限的生机,不懂爱惜,怎么能和诸佛接心,与祖师相应?”年轻的弟子挨骂,不仅没有懊恼,反而开悟了,从此就改名叫滴水。他努力修炼,不久就道行深厚,成为一名高僧。他上堂说法不谈玄妙事,只从滴水谈起。有人问他:“请问世间上什么功德最大?”“滴水!”滴水和尚不假思索地回答。“虚空包容万物,什么可包容虚空?”又有人如此问道。“滴水!”还是同样的答案。
滴水和尚何以总是如此回答呢?因为它的心已和滴水融合在一起,心包太虚,太虚即是心,一滴水中也有无尽的时空了。所以,滴水和尚在老年曾写下一首有名的诗偈:“曹源一滴水,济心七十年;受用不尽,盖地盖天。”
这小小的一滴水中蕴含着何等丰富的禅机啊!洋洋江河,浩浩湖海,大自然里原本就没有一滴多余的水,怎能容你随意挥霍!人本万物之灵长,若是连这一点都看不透的话,其心岂能与大慈大悲的佛心相通呢?
有一个出身于木匠世家叫光藏的青年,由于一心向佛,便一心想成为一个佛像雕刻家。虽然他的雕刻技术已经很好,但所雕佛像总不能让人满意。于是,他就去拜访东云禅师,希望能得到他的指点。东云禅师知道了他的来意之后,什么也没说,就吩咐他去井边汲水。当东云禅师看到了光藏汲水的动作之后,突然开口大骂,并赶他离开。光藏不知自己做错了什么,一脸迷茫地呆在那里。因为时近黄昏,其他僧徒看见他可怜巴巴的样子,颇为同情,就请求师父留光藏在寺中暂住一宿。
光藏觉得心里委屈,翻来覆去睡不着,半夜时分,他被叫去见东云禅师。禅师以温和的口气对他说:“也许你还不知道我昨晚骂你的原因,我现在就告诉你,佛像是被人膜拜的,所以,对被参拜的偶像,雕刻的人要有一颗虔诚恭敬的心,才能雕出威仪庄严的佛像。我看你汲水时,水都溢出桶外,虽说是少量的水,但那都是福德因缘所赐与的,而你却毫不在乎。像你这样不知惜福惜缘和对万物缺乏虔敬之心的人,怎么能够雕刻佛像呢?”
东云禅师的话,让光藏的心里幡然省悟。从此,他一边在东云的门下潜心修行,一边学习雕刻。后来,他雕刻的佛像,神韵独出,浑然天成,成为一代大师。一颗虔敬的心,难道不是做好一切事情之本吗?
从对寻常所见之水的态度上来考量一个人的灵魂,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小题大作,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地想想便会明白:万物皆有其根源,万事皆有其至理;一滴水可以映照太阳,一滴水也可以映射出一个人的内在本性;一沙一宇宙,一花一境界;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往往就是决定一个人未来成败的关键啊!
还有一个以水论禅的故事:有一信士请示无德禅师道:“禅师!我学禅多年,但仍不能开悟。尤其对经典上所说的地狱与天堂深深怀疑。除人间外,哪里会有什么天堂地狱呢?”
无德禅师没有立刻回答,只叫信士去河边提一桶水来。水提来了,无德禅师指示信士道:“你看看水桶里面,也许会感觉得地狱与天堂的不同。”信士将信将疑,就聚精会神地看着桶里的水,看了一会却什么也没有发现。信士正要发问,无德禅师突然将他的头摁到水里,信士痛苦地挣扎着,就在快喘不过气来的时候,禅师松了手。解脱痛苦的信士呼呼地喘息着,不由责怨禅师道:“禅师你真太粗鲁了!在水里无法呼吸,你要知道那痛苦像在地狱一样。”
禅师毫不生气,平和地问道:“现在,你感觉如何?”信士答:“现在,呼吸自由,我感觉好象在天堂!”禅师庄严地开示道:“只一会工夫,你已从地狱天堂回来了,为什么你还不相信他们的存在?”
人由于迷己逐物,逐物迷己,导致了本来面目的失落,流浪他乡,漂泊沉沦。此时切要粉碎迷情妄念,回归于纤尘不染的生命源头,不向外求,重视内在生命的禅悟状态,明心见性之时,则不复追逐外境,自然归于精神故里。
这就是禅的精妙之所在。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