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清莲飘香】少林高僧——僧稠的故事(下)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刘慕宗
  北魏后期,名成功就的僧稠禅师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更没有停止自己精进学佛的脚步。他将武术和禅学宝典秘籍留给了少林寺,只身前往如今的河南沁阳县马头山,继续他弘扬佛法的事业。此时,僧稠禅学精妙、神通广大的名声已经传遍朝野。适逢当时天下佛教盛行,如此高僧大德非常受人尊敬和崇拜。号称天子的魏孝明帝连下三道诏令,礼请僧稠禅师入宫传法。僧稠都婉言拒绝了,他请使者转告孝明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请让我在山中行道,这同样有利于国家和人民。”孝明帝只得准其所请,派人把供养物资送到山中。魏孝武帝元修即位后,也屡次召请僧稠,僧稠同样没有答应。魏孝武帝就干脆在马头山附近的山谷中建造一处禅室,安置僧稠禅师及其徒众,厚加供养。

  其时,僧稠十分注重弘扬禅学,经常辗转各地讲学、修禅和弘法,不仅得到广大百姓的欢迎,同时也受到许多达官贵人的推崇。燕赵境内(约如今的河北、河南及山西东部)老百姓以及皇室人员都信奉佛教、普遍吃斋,禁断荤血。有钱人纷纷解囊施舍给僧稠和其他僧侣,平民百姓也乐意为寺庙供奉香油钱。个别和尚难得见到如此财富,油然产生贪财欲念。僧稠当即对这些僧侣教诲开导,务必使大家严守戒律,决计不能堕入“贪、嗔、痴”的泥坑。僧稠的威望因而与日俱增,被誉为“道张山世、望重天心”(意思指僧稠在山中弘扬道法,却在全国树立了崇高威望,连帝王都尊敬之)的佛门领袖。
朝代更换,北魏很快被北齐替代。北齐文宣帝高洋即位,年号“天宝”。此时僧稠已经年过七十。文宣帝高洋是个心志高傲、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年纪不过二十多岁。虽然短命,从二十一岁登基到三十一岁暴毙,只执政了十年,但这十年恰恰是北齐国力最鼎盛的时期。在高洋这位少年天子的领导之下,国家始终不失青春与狂热的色彩。史书记载:高洋:“征伐四克,威振戎夏,六七年后,以功业自矜,遂流连耽湎,肆行淫暴”;“纵酒肆欲,事极猖狂,昏邪残暴,近世未有”。可是,谁能料到,这样的一个暴戾嗜欲、杀人无数、随心所欲的独裁者竟是口念阿弥陀佛的佛教信徒!或许,这就是统治阶级将宗教作为统治工具的真实写照。文宣帝高洋即位后,延续了北魏的敬佛之风,大兴土木,修葺庙宇,对佛教产生莫大兴趣。他本人皈依佛门后,十分信奉佛教,拜僧稠禅师为国师,尊称僧稠为“大禅师”。还主动要求做僧稠的护法檀越,他对僧稠说:“道由人弘,诚不虚应。愿师安心道念,弟子敢为外护檀越,何如?”僧稠回告:“菩萨弘誓,护法为心。陛下应天顺俗,居宗设化。栋梁三宝导引四民。康济既临义无推寄”。告诫皇帝信奉佛教必须造化天下百姓。

  天保二年(551年),高洋下诏请僧稠禅师赴邺城宏道。僧稠本想推辞,无奈来使苦苦相劝,如果坚决拒绝,恐怕会激怒皇帝,对自己弘扬佛法不利,同时,也失去了规劝这样一位杀人成性的武夫能够收心向善的机会。这样,僧稠禅师在年过七十时应皇帝的邀请,进入邺城皇宫。抵达邺城时,文宣帝高洋摆出浩浩荡荡的皇帝仪仗,去城郊迎接,亲自把禅师扶入宫内。在皇宫,禅师大约住了四十天,经常向皇帝、后妃们宣传佛理佛法,有时阐说六道轮回,直说得文宣帝心惊肉跳、毛骨悚然。生怕自己由于杀人太多,将来坠入地狱。高洋请僧稠禅师为他传授禅道,希望自己能在禅定中解脱满腔的浮躁。后来,高洋修禅有成,又要求僧稠禅师授他菩萨戒律,这对一个荒淫残暴的青年皇帝来说,岂非易事!不杀生、不饮酒、不淫欲、不妄语、不偷盗。高洋能做到哪些呢?能做到其中的一部分已经不容易了。从此,皇宫内断酒禁肉,不食荤腥,又将笼养的名贵禽鸟全部放生。此外,皇帝干脆下诏:废除官家渔猎,严禁天下屠宰,号召天下百姓吃素持戒修功德。就这样,一个“纵酒肆欲,事极猖狂,昏邪残暴,近世未有”的皇帝一步步变成手转佛珠、口念佛号的佛教徒。僧稠在皇宫小住了一个多月,考虑到皇宫毕竟不是久留之地,自己弘扬佛法的空间主要还在平民大众。况且深山老林的自然气候和气场似乎对自己更为适合。于是,他辞别了文宣帝高洋,回转常山旧居。

  公元555年8月,高洋获悉相当一些被南朝梁武帝放逐到北方来的道士与北方的佛教信徒闹矛盾,纠纷不断,龃龉不少。他突然心血来潮,决定“以佛、道二教不同,欲去其一”。让佛教和道教互相残杀,以能达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目的。他下令佛、道两家修行高深的信徒会聚一起,并命题当场辩论。可怜这些佛家子弟和道家信徒唇枪舌剑、吐沫横飞,激烈辩论得天昏地黑。结果佛教胜出。岂料刚愎自用的高洋将佛教“不杀生”的戒律抛之脑后,随即下诏:“道士皆剃发为沙门”。不从者,杀!天下甘为信仰牺牲者有的是。有几个参加辩论的道士当即表示“头可断、士不可辱”。杀人不眨眼的高洋迅急将四个表示不从的道士斩首。高压之下,再没有不从者敢站出来。其实,当时的高洋一时兴起,准备将所有的道士杀个精光。僧稠获悉后,竭力劝阻,认为杀生本已罪过,赶尽杀绝也不是良策,这些都违背了佛教的教义。于是,不愿改投山门的道士留了一条活路,纷纷逃离齐国。齐境皆无道士,佛教空前发展,最盛时寺庙达四万所,僧尼二百万人,仅邺城就有四千所佛寺,八万僧尼,北齐彻底成了佛教的世界。
邺城是北齐的国都。当年,高洋的父亲高欢将国都从洛阳迁移邺城建立东魏时,洛阳一带的很多僧人一同随来,将洛阳的佛教事业几乎全部转移到邺城,因此,邺城很快成为佛教繁荣发展的福地,寺庙林立,晨钟暮鼓。高僧大德来来往往。在高欢迁都时,他将他们家族的发迹地晋阳(如今的山西太原)作为陪都。高洋即位后,将邺城为上都,晋阳为下都。皇帝夏居晋阳,秋返邺城。王侯将相也随之经常往来与晋阳与邺城之间。于是,在这往返要道上建筑了许多行宫和寺庙。高洋皇帝日常处理政务之余,身心时常处在不安之中。他的杀戮恶行与谦恭奉佛,种种荒唐矛盾的行为,愈加沉重地折磨着他的灵魂。他太需要僧尼们安详的诵经声,太向往钟鼓齐鸣的寺庙氛围,只有在那样的环境中,他的灵魂似乎才能够得到一丝宁静。他愈来愈牵挂他的“大禅师”僧稠,也难免有一些需要向“大禅师”咨询的事宜。他觉得应该让“大禅师”居住在距离上述交通要道附近的地方。过了一年,文宣帝高洋下诏于邺城西南八十里地的龙山南麓,创建寺庙——云门寺,请僧稠禅师住持;又请僧稠兼任宝山石窟大寺主。僧稠担任两大寺院的主管,佛门弟子将近千人。他悉心打理,寺庙里的各项工作被安排得有条不紊。根据文宣帝高洋的意见,僧稠竭力培养定、慧兼优的禅师,奔赴国内诸州建立禅学教授点,大力推广和发展禅学,从而使北齐境内出现了禅学发达兴旺的景象。

  高洋为了讨好僧稠禅师,曾一度建议废除讲诵佛经,以能一心一意地宣扬禅法。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僧稠,却受到僧稠的坚决反对。僧稠心平气和地告诉高洋:“我们佛教信徒,首要的任务是弘扬、广大佛陀普度众生的伟大事业,讲颂佛学经典,是为了将佛门的般若智慧传授给大家,将博大精深的佛学知识传授大家,使愚迷的众生懂得正义和邪恶,明白做好人、做好事的道理,以至能彻底洞悉人生的哲理,这与禅学的宗旨是相通的,也可以这样说,颂经拜佛是从事禅业的初步阶段和必经之路,是禅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对于佛理佛法一窍不通,只知道坐禅,却又不知道为什么要坐禅,那么,那样的坐禅只会茫然而无结果。祖师佛陀及勒那摩提尊者一贯主张禅、智兼弘,那才有利于佛教事业的健康发展啊!”。文宣帝接受了僧稠的劝告,纠正了自己的极端观点,从而避免了盲目坐禅、排斥讲诵佛经的褊狭局面。

  僧稠禅师的禅定功夫以及真知卓见愈益受到了文宣帝高洋的敬佩和推崇。他觉得:对这样德高望重的“国师”,无论怎样奖励他都不为过。不久,他作出决定:把国家储备平均分为三份,一份作为国家经费,一份用作皇室自给养,另一份供给佛、法、僧三宝,也就是将这样庞大的一份资产交给僧稠使用。他吩咐官员把钱帛、被褥等各种物资运送到僧稠居住的“云门寺”,在云门寺中设置一所巨大的仓库,贮存这些钱物,以供僧稠禅师和僧侣们日常使用。但是,僧稠认为,修持佛法,重要是心中有佛、一心向佛。财利只会引发人们的贪欲,贪心膨胀了,怎能修成正果呢?他写了一封信,向文宣帝阐明自己的看法,派人将书信连同那些财物一起送还朝廷。文宣帝对僧稠的高风亮节大加赞赏,当即下令另置一库,专门收藏这些财物,一旦寺庙需用,就可以立即拨给。他自己对于僧稠禅师,则每月致书问候,山中寺庙内的大小事情都乐意顾问,又命宫中医官随时送医送药,关心和照料僧侣们的疾苦。他还经常率领朝中官员,到山中看望僧稠。

  可是,禅定功夫了得的僧稠对于文宣帝的“宠爱”并不动心,名利本是身外之物,这些虚幻的东西不能阻挡他弘扬佛法的进程。他依然一如故我地修禅弘道、管理寺务。甚至对于文宣帝亲自入山觐见,他都不以为然。皇帝来看他,他竟照常在自己的禅房里打坐,不加迎送。弟子们担忧地劝说:皇帝降驾,您不予迎送,有违礼仪,万一引起皇帝或他手下人的不悦,就会招惹麻烦呢!僧稠冷静地告诉弟子:我这样做,似乎不近情理,其实只是为了皇帝好。你们知道十八罗汉中有一位眉毛特别长的罗汉吗?他叫宾头卢尊者,曾经做过一国的大臣。这个国家的大王有时去看望宾头卢,宾头卢不起身迎接,招惹一些小人在大王面前诽谤他,并挑唆大王降罪宾头卢。大王生气地说:“明天清晨再去一次,如果他仍旧拒不起身,我就当场杀了他”。到了第二天,大王刚到,就见宾头卢一反常态,早早迎候着大王。大王奇怪地发问:“今天为何起迎我?”宾头卢回答:“只是为了你好。”大王又问:“那么,昨天为何不起身迎候我呢?”宾头卢回答:“也是为了你大王啊!”为什么这样说呢?宾头卢接着说:“大王您昨天善意而来,今天却恶意而来,如果我仍不起来迎候,您一定会夺我的命,如果您夺了我的命,您就势必坠入地狱。可是,我现在起身迎候了大王您,您恐怕将王位不保啊!我宁可您失去王位,也不能让您下地狱啊!”大王惊恐不已地问:“几日丢失王位?”宾头卢说:“七天”。待到第七天,大王果然被慰禅王国来人活捉,七年锁脚囚禁。宾头卢是罗汉的造化,他起身七步迎接国王,害得国王七日内失国。我僧稠的德行当然不能和宾头卢相提并论,但也不愿意破坏出家人尊贵的形象啊!我只是希望皇帝因恭敬佛法僧三宝而获得福报罢了。

  僧稠如此解释,能得到当朝大臣们的理解吗?显然不能。一些原来对佛教持不同政见的奸臣抓住机会,在高洋皇帝面前大肆挑唆,竭力诬陷僧稠禅师居功自傲,不将皇上放在眼里,犯了欺君大罪。又加油添醋地举报僧稠禅师图谋不轨,说他多年以前已经募集了大量土石木材,建造了非常精致豪华的寺舍殿堂,又蓄意招用了几千名僧徒,名义上练武,实质上有聚众作乱的嫌疑。文宣帝高洋终究忍耐不住,他听信谗言,勃然大怒,决定立即御驾亲征,想要杀掉僧稠。不久,高洋统领几万精锐人马,直奔云门寺。刚到山口,只见僧稠禅师带领僧徒前来迎候,文宣帝大吃一惊,问道:“法师为何突然来到这里?”僧稠说:“陛下要杀贫僧,我怕在寺庙里流血会沾污僧院,所以率众僧来到山口,任凭杀戮。”文宣帝惊诧万分,禅师竟有如此神通,早早洞悉我的心意。这样的奇人,岂能得罪?于是,皇帝立即下车施礼拜见,请求僧稠禅师允许自己改过。禅师沉默不答。

  文宣帝赶紧命人安排饭菜。吃过饭后,高洋向禅师请求道:“ 听说大禅师年轻时在金刚神那里祈求得到了大力气,今天想开开眼界,能否请法师小试牛刀,可以吗?”禅师说:“当年我所求得的力气,只是人力而已。今天愿为陛下显显神力,乐意看吗?”文宣帝道:“请让我们饱饱眼福。”其时,僧稠正在建造寺庙,几千根木材,堆放在山口,犹如木头山。只见禅师口诵咒语,刹那间,根根木材腾空而起,互相撞击,撞击之声尤如雷霆轰鸣,撞碎了的木块像雨点一样纷纷飘落。文宣帝大为惊惶,随从的官员四散奔逃,以为僧稠禅师将用妖术杀死他们。文宣帝频频叩头,请求禅师即刻停止表演。

  从此以后,文宣帝高洋对僧稠禅师愈发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开始敬畏禅师,觉得禅师的确具有非凡的神通。他敕令天下:任凭禅师按照自己的心愿建造寺院,任何人不得阻扰。在这一段时期,僧稠禅师主持修建了一些寺庙,其中包括河南焦作当阳峪的圆融寺。同时,年过七旬的禅师拗不过许多高僧大德的邀请,决定将平生对禅学的心得体会撰写成书,这部名字叫《止观法》的两卷本,是禅师留给后代的唯一著作,受到了当时社会的高度重视,并且风行一时。习禅之人,家藏一本。禅师一生少有著作,这本《止观法》耗去了他太多心血,客观上影响了禅师的健康。果然,禅师在督造石刻经幢,那是他人生的一大心愿,没等峻工就病倒了。临终前,他感叹道:“生死本是命中注定,如来佛陀尚且不免一死,何况我等一个平凡的僧人!遗憾的只是,多多建造寺庙的宏大事业尚未完成啊!死后倘若转生,但愿成为大力长者,以能继续发扬光大禅学和武术事业。”说完,一代高僧——僧稠禅师合上了双眼,平静地圆寂了。终年八十一岁。此年为北齐乾明元年(公元560年)四月十三日。

  国师驾鹤西去,举国哀伤。丧事办得十分隆重。翌年,弟子昙询等奏请皇帝准予建塔,数万信众参加了火化建塔仪式。传说,僧稠禅师的骨灰一分为二,分别安放在登封少林寺和安阳云门寺。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