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学者谈佛】近代中国唯识学的发展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游学庆
   在中国近代佛教文化复兴和发展过程中,唯识学的发展是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

   中国佛教,在南北朝、隋唐时期,主要有下列十三宗:成实宗、三论宗、涅槃宗、律宗、地论宗、净土宗、禅宗、俱舍宗、摄论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真言宗。以上十三宗,除涅槃归入天台、地论归入华严、摄论归入法相之外,其余十宗,均经过极光大的时代,互起角力,支配数百年间之思想界。其中,法相宗以大意明唯识,故又名唯识宗。唯识宗开祖为慈恩,故又名慈恩宗。唯识宗以为,宇宙万有,都是由识所变,所谓三界唯心,心外无法,一切现象,都是心影。佛说大乘经中,《华严经》、《解深密经》等,均阐明万法唯识之义。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我国玄奘到印度那烂陀寺,向主持那烂陀寺的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玄奘回国之后,创立了中国的唯识宗。玄奘的弟子为窥基,继承窥基法统的是他的弟子慧沼。慧沼最有名的弟子是智周,继窥基、慧沼之后,智周被称为唯识宗三祖。智周之后,中国的唯识宗逐渐衰微,自此之后,中国的唯识宗传入日本。

   唯识学在中国的再次勃发一直要等到近代。近代中国,唯识学的发展成为佛教文化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其主要表现在于:欧阳竟无的支那内学院对唯识思想的研究和传播,梁漱溟和熊十力对唯识思想的研究,章太炎对唯识学的研究,太虚对唯识学的研究和弘传,韩清净和范古农对唯识学的传授等。其中,尤其是欧阳竟无和他创办的支那内学院,“与其说是当时中国居士佛学的代表和核心,倒不如说是唯识学思想运动的灵魂人物与核心组织”。

   曾问学于杨文会的太虚还和杨文会的直接继承人欧阳竟无之间,围绕法相唯识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辩。欧阳竟无在文章《唯识抉择谈》中,认为“法相、唯识为两种学”。太虚针对此一问题,撰写了《佛法总抉择谈》、《论法相必宗唯识》、《再论法相必宗唯识》等文章,提出法相、唯识是一种学,认为“法相必宗唯识,唯识即摄法相”。后来,由太虚及其弟子唐大圆、史一如为一方,以欧阳竟无及其弟子吕澂等为一方,双方就此一问题展开了长期辩论,形成了近代唯识学研究的两大思潮,进一步推动了近代唯识学研究的深化。

   在近代,唯识学再次得到复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从日本找回久已失传的法相唯识注疏,唯识思想在近代受到一些人的推崇,唯识学精致的名相分析对整理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有帮助,与唯识思想密切相关的因明为近代学者所重视这样几个方面。但是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唯识学复兴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一些在历史上已经失传的中国唯识学经典在日本被发现,并传回中国国内,得到广泛流通,引起了人们对这些经典学习和研究的热情。

   在搜求和刻印、流通唯识学的典籍方面,贡献最大的当推杨文会。南条文雄在日本为杨文会搜购得我国唐朝散逸的佛经注疏近300种,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唯识学典籍。如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二十卷、《二十唯识论述记》三卷、《成唯识论枢要》四卷、《瑜伽论略篡》十六册,慧沼的《成唯识论了义灯》十三卷、《能显中边慧日论》,智周的《成唯识论演秘》十四卷,闻澄的《唯识略解》十卷,道义的《成唯识论义蕴》二卷等。杨文会把这些唯识学的典籍刻印流通,无疑扩大了唯识学的影响,引发起人们对唯识学的学习和研究热情。

   第二、师承的影响。近代中国佛教文化复兴之父杨文会“教宗贤首,行在弥陀”,于佛教各宗乃至内外学,均能兼容并包、调和融通,但是在大乘各宗中,在教义上杨文会更推重的是唯识学。欧阳竟无指出:“(杨文会)与桂伯华书曰:‘研究因明、唯识,期必彻底为学者楷模,俾不颟顸儱侗,走入外道而不自觉。’明末诸老仗《宗镜录》研唯识,以故《相宗八要》诸多错谬。居士得《唯识述记》而刊之,然后圭臬不遗,奘、基之研讨有路;刻《门论》、《百论》等,然后中观之学有籍,而三论之宗复明。尝示修禅,曰‘离心意识参’,曰‘守当前一念’,曰‘中峰《广录》善,然后禅有彻悟之机而宗门可入’。与日人论十念往生,而必发菩提心,然后净土之宗践实。唯居士之规模弘广,故门下多材。谭嗣同善华严,桂伯华善密宗,黎端甫善《三论》,而唯识法相之学有章太炎、孙少侯、梅撷芸、李证刚、蒯若木、欧阳渐等,亦云夥矣。然其临寂遗嘱:一切法事乃付托于唯识学之欧阳渐,是亦可以见居士之心欤?”正如欧阳竟无所说,杨文会虽然规模弘广,门下多材,但是针对佛教末流的弊端,杨文会认为只有精研名相义理才能免于“颟顸儱侗,走入外道而不自觉”。杨文会临终之时,把金陵刻经处托付给长于唯识学的欧阳竟无,显示出了杨文会对于唯识学的偏重和对于欧阳竟无的希望。欧阳竟无不负杨文会所托,于1918年刻成《瑜伽师地论》后50卷,并作了一篇长叙,阐发法相唯识学一本十支的奥义,发前人所未发。所以,以杨文会为先导,以金陵刻经处和支那内学院为依托,造就了近代中国唯识学的复兴,使唯识学在近代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虽然中国近代唯识学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尤其是在欧阳竟无之后,唯识学的发展未能够形成规模,但是唯识学仍然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章太炎、熊十力等著名学者在自己的学术著作中进一步探讨了唯识学,把唯识学和西方哲学对参,甚至在后来的作家废名身上也有回应,废名专门写作了《阿赖耶识论》来探讨唯识学的一些问题。而且,最为重要的是,由于近代中国唯识学的复兴,给现代和当代的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了传统学术资源和佛学资源,使人们再次认识到唯识学的精深博大,吸引了相当一批现当代的学者和佛教人士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这一佛教文化中的瑰宝,新语境下唯识学的研究和发展,为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动力。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