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红尘寄语】退一步路才宽坦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张阿莲
  那天在书店里看到一本有关于人生智慧的书,书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阿拉伯著名作家阿里,有一次和两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至一个山谷时,阿里的朋友马克失足滑落,阿里的另一个朋友雅吉拼命地拉住马克,才将他救起。马克就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雅吉救了马克一命。”三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处河边,他俩为一件小事吵了起来,雅吉一怒之下打了马克一个耳光,马克又在附近的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雅吉打了马克一耳光。”

   当他们旅游回来之后,阿里好奇地问马克:为什么要把雅吉救他的事刻在石头上,将雅吉打他的事写在沙上?马克回答:“我永远都感激雅吉救我,至于他打我的事,随着沙滩上的字迹的消失,我会忘得一干二净。”

   事实上,按照一般常理,任何人都不会把过去的记忆像流水一样地抛掉,就某些方面来讲,人们有时会怀念很深的小事件,甚至会终生不忘记。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个故事才体现出另一种人生的智慧:为人处世时要心胸豁达,不要计较太多,要在生活中学会以忘记旧恶为退,以宽容过错为进。

   世界上许多的悲剧、恐怖,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不能退让造成的。然而很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其实大部分都是“小事”,并没有大到“生死攸关”的地步,有时候甚至只是一些细枝末节的不同罢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与缺点,所以应当以自己心来忖他心,如果换成我是他,会如何如何。这样就会在与人相处时,能够尽量的看到对方的好的方面,而一些小小的不如意就会忍一忍让一让了。

   宋代高僧慈受禅师《退步》诗云:“万事无如退步人,摩头至踵自观身,只因吹灭心头火,不见从前肚里嗔。”这首诗的大意是奉劝世人在感觉受到别人的伤害或者在为人处事之中感觉到吃亏的时候,不要一下子就发火或者心生报复,而是要反观自身,想想这事因何而起,自己有没有过错,如果发怒之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而不生气又会有怎样的结果。这样子一来,孰是孰非就很清楚了,怒火也就很自然地慢慢消退,相互之间的矛盾也就不再那么尖锐了。一旦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现实,自然就可以寻找到化解矛盾的方法,一场可能发生的争吵或者灾难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汉高祖手下的大将军韩信,当初曾是一个很贫穷的人,他只能在熟人家里混饭吃。而他居住的地方有些恶少,经常欺负韩信。一次,他们对韩信说:“你如果不怕死的话,就用佩剑来杀我们;如果怕死的话,就从我们的裤裆下钻过去。” 面对恶少们的公然侮辱,韩信怒目而视,他真想立刻拔剑与他们决一胜负。可是以他当时的处境,别说是和别人打架,就是稍有不慎都可能落得个无家可归的窘境,所以最终他还是从恶少们的裤裆下钻过去了。

   后来,韩信投奔了刘邦,被封为大将军,统帅三军,南征北战,为汉高祖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楚王。但是如果当初,韩信被那些恶少们的羞辱而激怒,动用武力,快意恩仇,其结果则可能就是进牢房或者被杀死,也就没有后来的封侯拜将了。

   俗话说:退一分是福,让一步为高。这种态度不仅能让自己释怀,同时也是善待他人。越是有智慧的人,在待人处事上面就越能够放开度量,给人留些退路,扶人下台阶,与人为善,容人过失,这样才能受到尊重而为人所亲。

   一位成功人士说:“我只记得别人对我的好处,忘了别人对我的坏处。”因此,这位成功人士很受大家的欢迎,拥有很多至交。别人对我们的帮助,千万不可忘记;反之,别人倘若有愧对我们的地方,应该乐于忘记。

   《菜根谭》有语云:人情反履,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

   其大意是说世间的人情冷暖是变化无常的,人生的路也是崎岖不平,不如意的事情也时常伴随在身边。因此当你遇到困难或者前路行不通的时候,必须要明白退一步的为人之道;而即使你的事业和生活都处在顺境中,没有什么阻碍的时候,也一定不要得意忘形,而是随时都要持有让人三分的胸襟和美德。

   此中所说的退和让,是让人要有一份接纳的胸怀,要如同大海那样能够接受大大小小的支流,要不计前嫌,以博大的胸怀来包容一切。只有懂得退、让之道的人才具有非凡的气度和成熟的思想。

   人们总是对自己的痛苦念念不忘,目的是为了防止同样的事再度发生,但是,如果一直将过去的伤痛累加起来回味,那就永远走不出阴影,久而久之,人就会始终在眼泪淹没日子,心理也会日益狭隘起来。但一旦放下那些不愉快的往事,和过去干杯,切一方轻松蛋糕,煮几壶真诚香醇茶水,打开心灵这扇大门,宽容一切,得饶人处且饶人,人的生活就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所以说退让是一缕东风,一旦我们真诚原谅,即无需用折磨自己来惩罚别人。倘若能够坦然应对生命小舟中的每一个险滩,你就会融化别人冷漠的冰雪,迎来生机盎然的春天。

   退让不是懦弱,不是胆怯,也不是无能,而是一种坦然和释怀,放下一切,本无明镜台,何处惹尘埃。放下,放下,再放下,把所有杂念俗事置之度外,“开口便笑,笑人间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退让是人在世上的难得糊涂。对无关原则的小问题大可睁一眼闭一眼,不去斤斤计较细节、私仇,如此才能生活得太平安稳,如此才能大踏步跨过情感的沟沟坎坎,无所畏惧。

   退让是对别人不苛求。常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事业、家庭和朋友,这些关系才会长久。如果工作中没有退让,事业就不会成长、壮大;如果朋友间没有退让,友谊就不会存在;如果亲人间没有退让,亲情就会冰冻三尺;夫妻间更是如此,如果总是为小事计较不已,两个之间就会从亲密变得陌生,爱情也会渐渐被消磨殆尽,又如何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退让是一种生存智慧。诸葛亮七擒孟获,又使其自制族人,这是大臣对族人头领的宽容。祈黄羊举贤不避仇人,这是君子对能人的宽容。反之,曹孟德受不了杨修识破隐秘的尴尬,不能宽容别人的小聪明,吟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才人无枝可栖也属正常。

   民间有:“吃亏是福”的谚语,其实这里面蕴涵的真正内涵是人要懂得退让之道,要宽容。用坦荡洒脱的态度对待他人,就等于给自己送了一份价值不菲的礼物。真正的退让是宽容,是真诚、自然的,没有丝毫强迫的意味,因此,没有比懂得退让的人更强大和更自豪的了。也因此退让成为人性中的一种美德,超然于狭隘、自私、顽固之让,以一种昂然的姿态让思想龌龊的人望尘莫及。

   当然退让也要有度。大者,在民族利益面前不能软弱退让,中国近代史上受外来侵略者肆意欺辱的纪录正是我们民族忍让精神的消极的结果;在关系到捍卫法律尊严的原则问题上不能退让,比如遭受强暴却忍气吞声,让犯罪者逃之夭夭,这实际上是纵容了犯罪;小者,在牵涉到个人尊严、人格、权益的事情上不该忍让。当别人出于恶意损害了你的个人权益时,你就不能一味的忍让,而是要学会利用现代法律、政策以及其他有效办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捍卫自己的尊严。

   在生活中学会退让,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反省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在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中,它是一种可取的人生态度。因为人有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在与家人、朋友、同事、甚至路人在不同的场合都会有交往和接触,总免不了与人意见相左、磕磕碰碰的时候,但这些矛盾,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大家都应当主动退让一步,宽以待人。而少计较一些得失,也有利于减少矛盾,维护人际间的和谐,于人于已,都是有益身心的事情。可以说正是这种退让的精神,使我们的国家、民族和家庭关系保持稳定,人际关系也得以和谐发展。

   从抽象的层面来说,退让是理解,是包容,是惜福,是慈悲;从思想的层面来说,退让是超脱,是淡泊,是坦然,是悠远;从实践方面来说,退让是心平气和,是一笑泯恩仇,是得饶人处且饶人;从自然的层面来说,退让是鲜花,是和风,是微笑,是拥抱……

   生活里多一点退让,生命就会多一份空间和爱心,心灵就会多一份温暖和阳光,而我们前行的路程才会多些宽坦大道。也只有能够在生活中退让自如的人,才能站在云端,俯视尘世,看破三千繁华,静享清明世界。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