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佛教最为重要的道德要求是济世利人。上世纪中华佛教界提出了“人间佛教”的思想,要求佛教信徒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和“报四重恩”而努力。所谓“人间佛教”,就是以现实人生为基点,以人的清净心为基础,通过大乘菩萨道的修持,达到完善人格进而建立人间净土的佛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庄严国土”,就是要热爱祖国,要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使其文明美丽、繁荣富强;“利乐有情”,就是要造福于社会,致力于为人民服务的各项事业;“报四重恩”,就是要报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和三宝恩。
“报四重恩”的要求,有利于营造我国在新世纪的感恩文化及其氛围。我国自古就有感恩的传统。《诗经》有“投桃报李”之说,民间更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故事流传。令人遗憾的是,感恩并没有作为传统延续下来,当今社会已普感缺失感恩文化。当务之急就是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感恩文化及其氛围,而中华佛教的“报四重恩”要求,刚好助一臂之力,以弥补当今感恩文化的缺失和遗憾。《报恩》杂志面世,功德无量。
大乘佛教以是否有利他人作为区别大善大恶的标准。大乘佛教将对己对他都有利规定为“善”,不利己而利他为“大善”;对己对他都不利为“恶”,利己而不利他为“大恶”。这实际上就是舍己为人的精神,已达到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境界,是一种很高的道德修养境界。这种精神和道德境界,有助于培养尊重人、关心人、热心公益、扶贫济困的良好风气,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使人人争做有利于社会的好事,争做有益于社会的人。
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在一些佛教信徒较多的社区、村镇,人与人和睦相处,多年来没有发生过刑事案件,没有邪教活动,打架斗殴、寻衅滋事、偷盗抢劫很少发生,社会治安状况良好。佛教居士家庭内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家庭和睦。一些僧人、居士热心公益,乐善好施,他们扶贫济困、舍己为人,义务植树造林,绿化村庄、寺院,出资修桥补路,方便群众,其事迹常常在群众中传颂,成为当地群众效法的道德风尚方面的楷模。以上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华佛教的精神和道德,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弘扬中华佛教,促进社会和谐。善哉!善哉!
2005年12月17日(农历十一月十七日)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