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法海潮音】《心经》的来源与思想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僧禅法师

《心经》是佛教中一部重要而常用的经典,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该经是将玄奘大师翻译的600卷《大般若经》浓缩为260字的最短经文。因为《大般若经》是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总成,因而《心经》就成为最短的大乘般若经典。《心经》虽然只有短短的260字,却包含了《大般若经》的精义,是《大般若经》的心髓,蕴涵了佛教的核心要义。

《大般若经》共有十六会,其中第二、四、九会等般若思想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一世纪,其余各会都是之后结集的经典。《心经》的文字主要出自《大般若经》第二会中的421卷与429卷,其中,阐述空性和赞扬咒语的两部分文字大同小异,最后诵持的咒语则与《陀罗尼集经》卷三“般若波罗蜜多大心经·般若大心陀罗尼”相近。

《心经》的流通时间,在历史上缺乏明确的记载。从流通的版本来看,《心经》最早单独流通时间应在公元五世纪初。《心经》有两种流通的版本,短的称“略本”,长的称“广本”。比较流通的略本有两个:一个是后秦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402412年);一个是唐代玄奘所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649年),流通最广,为通行本。根据罗什译本翻译时间推断,《心经》单独流通的年代,应不会晚于公元五世纪。

    《心经》中多次提到“空”,如“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这里的“空”指“空性”而言,表示事物的性质、属性是空性的。“空”是大乘佛教的核心观念,也是《心经》般若思想的核心要义。“空”是佛教基本教义,用来表述“非有”、“非存在”的一个基本概念。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说,佛教的“空”是指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因为各种条件的聚合而形成的,当条件改变时,现象也跟着改变,本身并没有一个真正存在的实体。

《心经》反映的是般若类经典“诸法性空”的基本思想。此经通过对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因缘,以及佛教的苦、集、灭、道四谛和各种教法的否定,来论证人空和法空,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人们的身体和精神活动,皆空无自性,虚幻无实,不应执著,无须追求。同时,通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论断,又肯定一切存在的自然性。由此形成如下认知:一方面可用“空”这个消除一切现象和差别的概念,来论证世俗认识及其面对的一切对象皆虚幻不实;另一方面,又可把“空”安置为世界万有的统一性基础,认为它就是超越时间、空间的“法性”、“真如”或“涅槃”,引导人们去追求。因此,“一切皆空”可理解为万法是“空”这种本体的表现;“空即一切”可理解为“空”是万法形成的依据。而空性超言绝象,无形无相,是成佛的依据。

《心经》中说“空”的内容可以分为五部分:为小乘菩萨说人空,为大乘菩萨说法空,破缘觉妄想十二因缘之见,破声闻妄想四谛生灭之见,破菩萨妄想三乘十地之见。其中说五蕴空、十二处空、十八界空,是讲人、法二空;说“无无明……亦无老死尽”的十二因缘空是破缘觉乘;说苦集灭道四谛空就是讲声闻乘空;(以上二乘是小乘)说“无智亦无得”就是讲菩萨乘空。(此为大乘)这样就得出了“一切皆空”的结论。

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说,是否以认识“一切皆空”为最后的目的呢?其实并非如此。“一切皆空”只是在修行中所应达到的一个较浅层次的认识,有了这种认识,虽可以摆脱对于物质或精神事物的爱憎取舍所带来的苦恼,使人达到一种自在的精神状态,但其本身仍是一种执著。把“空”看作一种特有的形态、境界,还应再进一步,即认识世界万有本无“有无之相”,没有任何差别,消除心中的“有无”观念,这样才可以处有不有,无心于有有之场;居空不空,不在空空之境。这种超脱有无之外,物我冥通的精神境界,就是涅槃。这时的认识才是真实层面的认识,它可以用“无所得”三个字表示。

“无所得”是佛教究竟的认识境界。首先,如果达到人、法两空,可以在精神上摆脱人生烦恼,获得轻松自在,无所牵挂,无诸烦忧。第二,“空”“无相”本是自然的、实际的,是世界万有的本性,因此,它也被称作“实相”、“真如”、“法性”。人们的认识如果与它相应、相符,就是究竟的般若智慧。人们以直观体悟的方法达到的这种“空无所得”的般若智慧,是与真如实相及“空”相应的。第三,如果进入“空无所得”的认识境界,达到涅槃,那么,此时的认识属于“第一义谛”或“真谛”,是深妙的真理,因此,对上述的一切认识自然也是“空无所得”的。

《心经》的这种五蕴皆空、色空相即、诸法空相、了无所得的般若空观,对后来禅宗破除五蕴执著、圆融真空妙有、体证澄明自性、彻见本来面目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般若真空与涅槃妙有,构成了禅宗的两大思想源头。

总之,这部260字的《心经》,文辞优美,义理深远,略则可以收摄一部600卷的《大般若经》,广则可以收摄如来所说一代时教。其文义虽浩瀚如海,实际无非是要破除一切众生的执见而已。《心经》可以说是破除执著的要典,是《大般若经》的精华。不论是佛弟子作为读诵、书写的日课,还是一般人当作护佑平安的经咒,如果能够虔诚持诵,就会给自己带来殊胜的法益。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