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一瓣心香】生活中如何静心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史飞翔

早期禅宗有这样一桩公案:达摩祖师面壁,慧可立雪、断臂云:“弟子心未安,乞师安心。”祖云:“将心来,与汝安。”可云:“觅心了不可得。”祖云:“为汝安心竟!”达摩祖师“安心”意在告诉我们,烦恼本空,罪业本无自性,识心寂灭,没有妄想动念处,就是正觉,就是佛道。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静不乱的真心,佛性即有可能当下开显。

 何谓“静心”?静心就是将心安静下来。老子曰:“清静为天下正”,“致虚极、守静笃”,崇尚清静无为、致虚守静。诸葛孔明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心,静气,静观,静坐,静思,静夜悟道,静中观心,静显本体。静者,思通千载,心游万仞也。心静则无欲,无欲则平和,平和则顺达。

人生最难得就是静心。一旦进入静境,即可无求无欲,无怨无悔,跳出名缰利锁,任凭心性遨游自在。静不仅是一种心理的状态,更是一种精神的境界,是一种崇高,是一种理想,是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大彻大悟之后的一种清醒和智慧。

遗憾的是,今人对静心大多置若罔闻,不是不知理,而是无暇顾。现代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忙——忙、盲、茫,成了今天的众生相。但是凭心而论,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无不是向往宁静。所谓幸福,无非是灵魂的安宁。生活的本质就是平静。“心地平静,青山绿水”,平静即淡泊,淡泊即不妄,不妄就能幸福。

那么,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静心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做起:

一、要有形而上的思考

《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要静心,首先要从思想层面上解决那些困扰人生的根本问题。如: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生找到一个支点和方向。哲学家康德曾说:“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的确如此,一个人只有做到惊宇宙之神奇,思苍穹之奥妙,探人生之本真,感生世之哀乐,方能意识到自身的渺小,从而对世界保持一种敬畏之心。

二、要有哲学的眼光和头脑

黑格尔说过,一个国家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宇没有佛像。对于个人同样如此,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意义。哲学是智慧的学问,可以促使我们思考人生的真谛,要静心就要多少懂一点哲学。

三、要有宗教的情怀

宗教作为人类叩问世界的一种形式,对于人自身的存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宇宙的宗教感是科学研究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在我看来,宗教是目前人类所能触及到的最高智慧。人要认识世界,仅靠理性与逻辑是远远不够的。宗教的强大生命力源于它对世界和人生执著的探求,宗教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解释世界、解释人生。宗教的力量与价值来自它对人自身的关怀,一种终极的关怀,它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能够给人以科学的眼光、哲学的头脑以及一颗博大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之心。宗教的本质就是教人如何在缤纷陆离、变幻莫测的尘世,在惊涛骇浪、漂泊不定的人生中,寻找一个信念的支撑,建立起一个“精神的家园”。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是大海上的一次航行的话,那么宗教信仰就如同一座灯塔,指引着人冲破迷雾,绕过暗礁,安全地抵达人生的彼岸。

四、要接触文学艺术

就本质而言,文学艺术与宗教一样,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寄托,是人类的一种有意识的自我“欺骗”,是用以拯救自己灵魂的一种自救行为。文学艺术是超越现实的一种理想方式,可以转化人的心灵,唤起人的同情、悲悯与人道主义精神,使人建立起一种崇高感、使命感。生命中有了文学艺术的感染熏陶,生活就不至于那么枯燥乏味,人就不至于无所事事、不知所从。

五、要学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做人的养分

儒、释、道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精髓。儒释道作为一种文化命脉和精神基因,早已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和血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宝库。儒家刚健有为,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万事看空,侧重出世,慈悲为怀,普渡众生;道家清静无为,返璞归真,以柔克刚,安时处顺。“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修行处世之道,而“入于儒,出袅雦趉藥膓胣鶈黦蒚룤ꪕ铧뮭럥㤲5ArticleID  ChannelID  ClassID Title ÿTitleIntact ÿSubheading ÿAuthor ÿCopyFrom ÿInputer LinkUrl ÿEditor Keyword ÿHits CommentCount  UpdateTime ]CreateTime ]OnTopEliteStatus Content￿￿翿IncludePic  DefaultPicUrl ÿUploadFiles ￿￿翿InfoPoint  PaginationType DeletedSkinID TemplateID  Stars TitleFontColor TitleFontType  MaxCharPerPage ShowCommentLinkReceiveReceiveUser于道,逃于佛”则是其精神生活艺术。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笔者有这样一个基本的认识:“以易生智,以道养命,以佛开悟,以儒修身”,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世用,以老子思想来谋身,以庄禅思想来修心。对此,南怀瑾先生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儒家是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这里,我想强调一下佛教。佛教虽说产自印度,属外来文化,但从它踏上东土的第一天起,无时不在寻求着“中国化”、“本土化”。禅宗的创立即是最好的证明。佛教的传入对儒家和道家影响很大,它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没有佛教,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不会保留得如此完整,如此绚烂多彩。然而,世人对佛教多有误解,认为佛教是迷信。岂不知,佛教本身是无神教,对宇宙人生有着独到的解释。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赞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爱因斯坦认为佛教的“知觉了知”是“一切真正科学的原动力”:“如果说有哪一个宗教可以应对于现代科学要求的话,那一定是佛教了。”孙中山先生也说:“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

六、要学会使生活艺术化

现代作家周作人在文章中这样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同样,林语堂先生一生都在倡导一种“人生的艺术”。他说,中国人最懂得生活的艺术,他们常常是白天工作、晚上看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朱光潜先生说:“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自己摆在后台,袖手旁观在那儿装腔作势。”有道是“上场应念下场白,看戏无非做戏人”,既然天下事无非是戏,世上人又何须认真?我们姑且“白天工作、晚上看戏”,静静享受那人生的盛宴。

七、要学会乐天知命

同样是人,有人既蠢且愚却官居王侯,有人才大如海却终生落魄;有人碌碌无为却飞黄腾达,有人孜孜以求却穷困潦倒。你可以不信命,但却无法否认命的客观存在。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作家贾平凹说:“如果上帝注定你是一只勺的话,无论你多么勤快,都是舀不过桶的。”的确是这样,任凭我们多么努力,人生总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无法企及、无法超越的。所以,在一些时候,特别是当我们求而不得的时候,我们就要学会乐天知命。“知命”是要我们对宇宙自然抱有一种敬畏之心;要面对现实,识时务;要学会“顺生”。“强汉不能与天争”,知道命,就不会怨命;知道限制,就不会逞能。

八、要学会练习死亡

中国人向来忌讳谈论死,这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的观点就能看出。但事实上,一个人在任何年龄、任何时候都有可能死去。对于个体人而言,生命充满着变数。生固然可贵,死也并非完全没有意义。如果没有死,生便失去了意义;生之所以珍贵,就在于死与它永远是形影相随。假如没有死的催促、提示,我们定会活得疲疲沓沓、没有胃口、没有兴趣。生与死是一对孪生姐妹,死是生的结束,生是死的开始。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将自己想象成是“一个行将离去的人”,并能以“一个行将离去的人”的心态来理解和对待人生,我们还会深陷于争名夺利、尔虞我诈而执迷不悟吗?“天下事无非是戏,世上人何须认真”。倘若我们把每一天都当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倾生命之全力活于当下一瞬,那样我们就能体会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自然之趣,就能拥有“闲爱孤云净爱僧”的悠闲从容,就能够在此生活得既智慧又洒脱。

九、要学会反省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一个人的认识体系通常是由三部分组成:对以往知识的传承,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以及对自我心灵的深刻反省。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反省。为此,我们要尽可能养成独处、散步、打坐等习惯,以作反观内省。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记日记、写博客等方式,来自觉反省自身的不足,以弥补缺陷,完善人生。

十、要有自己的人生智慧和人生哲学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一个人要想使此生过得有价值、有意义,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套自己的人生观,要形成自己对人生的根本看法,要有自己的人生智慧和人生哲学,其要点在于不违反生命的本真,符合儒释道传统哲学所提倡的真善美慧原则。

当然,静心的方法远不止这些,还可以列举出不少,其要点在于对机。但无论是哪种方法,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自己,靠自己的努力和悟性,靠持之以恒的用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功夫用到家,即可获得清静祥和的心境,享受自在快乐的人生。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