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清心自在】曾子的孝道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刘东伟

在孔子72名出色弟子中,有一对父子。父亲曾皙,儿子曾参,两人同拜孔子为师。

相传有一次,曾参在瓜田锄草,误断瓜根,其父大怒,举杖便打,曾参当场昏倒在地。曾参苏醒后,并未怨怪父亲,相反还担心父亲自责,便装出一副无事的样子给父亲看。意思是:您不要过意不去,我的身体好好的。其父低着头,不敢看儿子的眼睛。曾参知道父亲正在内疚,便说:这件事是我做的不对,您老教训的是。为表心迹,曾参回到房内,抚琴弹唱,以释父亲心头的不安。

《孝经》开篇记载: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女(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女(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其中的曾子便是曾参。这一段记载的是孔子与曾参讲授孝道的故事。曾参避席而听,是其尊师重道的虔诚,其不忘师徒之礼,诚心向学之意为后人所广赞。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句话或许便是孔子听闻曾参锄瓜受杖的事后所讲吧。一个人的身体来自于父母,只有将其完全保护好,才是孝道的基础。据说,当时孔子还以大舜孝瞽瞍的故事来开导他。帝王大舜也是个孝顺的人,每当其父瞽瞍欲杖责时,小打则忍受,大打则逃走。而曾参的方式,显然有些太不爱惜身体了,如果那一杖下去,曾参永远不能醒来,从此无法孝敬父母不说,还会让父亲在懊悔中煎熬一生。孔子认为曾参那样做是不合适的,是一种缺乏原则与理性的“愚孝”。

曾参受教后,对孔子膜拜不已,对父母的孝敬更为得体合礼。据《战国策·燕策》、《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大戴礼记·曾子至孝》等记载,曾参为照顾父母左右而推辞过齐国的卿和相国、楚国的令尹、晋国的上卿等职。除了著书《孝经》,曾参还将自己为人处世的思想收录在《大学》之中。这本书与《论语》(孔子众弟子收录)、《中庸》(曾参弟子、孔子嫡孙子思所著)、《孟子》(子思弟子孟子所著)同被宋代理学家朱熹定为儒家经典“四书”。

自古以来,流传的孝子故事甚多,其中以“二十四孝”最为著名。如上面所提的大舜孝感动天,还有郯子鹿乳奉亲、仲由百里负米、董永卖身葬父、王祥卧冰求鲤等等,无不感人涕零,这些故事通过民间的书画、竹编、瓷器、刺绣等形式,广为流传着。

孝道即是人道,此为我国重要的传统伦理思想。我想,正是数千年来,国人尊崇孝道,我华夏民族才成就了文明古国的称誉吧。而与此相比,人类也有缺乏伦理教化的部落。据《杂宝藏经》记载,古印度西部的波罗奈小国,有父母年迈后被子女活埋的风俗。他们的理论是:人总是要死的,父母既然上了年岁,不如终止生命,把粮食和财物给子女节省下来。古时一些蛮荒部落,也有将年迈父母遗弃荒野、听其自灭的传说,闻之令人浩叹!父母恩重如天地,自十月怀胎开始,为抚养子女,不知要受多少辛苦,可谓恩深似海,又怎可大逆悖理如此呢?

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是故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最后奉上《礼记·内则》里曾子的一段话,望天下父母都生有其乐,老有所养吧!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