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法海潮音】人间佛教的生活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佛光禅师

第一篇  四恩总报

一、四恩总报的意义

经云:“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在这因缘和合的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它存在的因缘条件。以人类生存的条件来说,父母生养我们,是亲情因缘;师长教育我们,是学问因缘;农工商贾供应我们的生活物品,是社会因缘;生存的环境没有污染,是环保因缘;到公司上班、学校上课,有人接送,是行路因缘;回到家里,打开电视或收音机,就可以欣赏到美妙的歌舞或音乐,这是视听因缘……有了以上诸多巧妙因缘的组合,生活才有快乐幸福可言。人类生存如此,一切事物的存在,其因缘也是如此。世间的万事万物,既然需要靠种种因缘条件才能成就生长,这种种因缘条件,正是生存的泉源,也是恩德的所在。人从出生到年老,正是受这许多恩德的赐予,才能成就一切。

生存在世间的我们,所承受的恩德,主要有四种: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三宝恩,合称为四恩总报。

二、四恩总报的内容

1.父母恩

在天地间,能生养、教育我们色身的人,无过于父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慈父悲母长养恩,一切男女皆安乐;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在《六方礼经》中,佛陀指出父母教养子女的五种恩德:⑴教育子女,不让为恶。⑵指其善处,使有高尚品格。⑶慈爱入骨,教其广博学问。⑷善为婚嫁,务使满意。⑸随时供给所需,协助事业成就。

父母在儿女心目中,具有同等的地位,但是母亲十月怀胎,三年乳哺,因此对于子女的恩惠似乎更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载有母亲的十种恩德:⑴大地——母亲十月怀胎期间,因子女在母胎中依托孕育,常怀忧虑恐惧的心情,即使遇到欢乐的事或锦衣玉食也无心享受,其间所受的苦恼,非言语所能形容。⑵能生——当生产时,有如千刀割体般痛苦,甚至因难产而致死亡。⑶能正——孩子生下后,五根的清涤,母亲要细心照顾婴孩。⑷养育——母亲照顾子女无微不至,时时刻刻注意四季变换及冷热风侵。⑸智者——能以各种方便,促使子女学习各项知识技能。⑹庄严——给予子女衣着穿戴,庄严子女色身。⑺安稳——母亲处处保护子女,甚至当子女有了危难时,往往奋不顾身,前往救护,纵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⑻教授——以善巧方便教导子女学习。⑼教诫——子女有了过错,以善巧的语言或方法,使子女远离恶行。⑽与业——能以家庭事业授与子女。

父母恩重,山高水深,因此在佛经中劝孝的文章很多。例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报母恩,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五分律》卷二十说:“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在《梵网经》中,更提到孝顺是至道之法,并且以孝为戒之一。

怎样才算是孝顺父母呢?莲池大师将孝分为三种层次:⑴甘旨奉养,使父母免于饥饿,是小孝。⑵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悦,是中孝。⑶引导父母趋向正信,远离烦恼恶道,了生脱死,使宗亲得度,永断三途之苦,是上上大孝。前二者是世间的孝道,其利益仅止于一世,况且即使家庭和敬孝悌,子孙承欢膝下,也会有生离死别之苦;家业庞大,功业彪炳,足以让父母享有富贵,万一无常来临,天灾人祸也会使崇高的地位毁于一旦。最高的孝道是引导父母正信,不但给予父母精神上的济度,增长菩提智慧,而且使他们永断恶道,甚至了生脱死,其福德广大难量,是属于出世间的孝道。所以,《毘尼母经》卷二说:如果父母贫苦,应先授三皈、五戒、十善等法,然后供养财物。《龙舒增广净土文》卷六记载,长芦赜禅师作孝友文百二十篇,后二十篇是以劝父母修持净土法门为主旨。凡此出世间的孝道,才能彻底让父母离苦得乐,因此称为“上上大孝”。

广义的父母恩,应包括师长的恩惠在内。因为在世间上,父母虽能生育我身,但是如果没有世间师长指引,就不能知礼达义,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如果没有出世师长,就不能了解佛法真理,所以,我们将出世师长又称为“法身父母”。

师长之所以为学生所尊敬,是因为师长能以五事教育弟子:⑴顺法调御,以爱教导。⑵诲其未闻,增广知识。⑶随其所问,令善解义。⑷示其善友,乐于交游。⑸尽其所知,诲授不吝。师长引导我们具足德行,使我们在茫茫大海中有了罗盘指示方向,不致迷失沉堕,所以应该常思感恩图报。

在《阿含经》、《六方礼经》等经典中都曾经提及事奉师长的方法,兹综合列举如下:⑴师长来时起立欢迎,善为承顺其意。⑵对师长礼赞供养,恭敬受教。⑶对师长尊重仰戴,不违其意。⑷对于师长的教敕,敬顺无违。⑸从师明理,善持不忘。

2.众生恩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