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能制造出来的都是物质财富,直到那天,我才知道,源于内心深处的快乐,原来也可以制造呢。
那天,应朋友之邀,我们到郊区的一家敬老院采风。在朋友的引领下,走进这个名叫“博爱”的敬老院,我好奇地四处张望着。
一位姓
他问:“你也来这里做义工?”近视镜后面的那双眼睛带着笑意地看着我,很明亮的笑容,灿如五月的阳光。
“义工?不,我是来体验生活的。”我不好意思地笑笑。
他咧嘴笑得更灿烂了,非常和善的模样。我打量着这个接待室,窗明几净的,收拾得很清爽。茶几上有一碟瓜子和一盘水果糖,还有几本讲述幸福涵义的书籍和一本《弟子规》的国学课本。平柜上摆有几盆装饰花,墙上挂着一副牡丹的国画,空气中隐隐散发着一股檀木的幽香。
得知
“家人很支持我。我平时和家人住在一起,天天都可以陪伴他们,我每周来这里义务工作一天。这里的老人都很好,他们自尊自爱,会自娱自乐,并不需要我们为他们做太多的事;和他们在一起,就跟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一样地充实快乐。”
正说着,几位身穿粉红中式长裙的女同志如一朵朵绽放的牡丹飘了进来。原来她们也都是来做义工的人,刚领着新来的孩子们一起上完书法课。旁边的屋子就是教孩子们学习《弟子规》和传统书画等“国粹”的教室。到这里做义工的大多是文化层次比较高的人,对幸福的涵义都有着脱俗的理解。
“博爱”敬老院内有一个“蝶变经典教育”国学班。校长告诉我,这里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义工,敬老院有专门照顾老人的义工,教育孩子的有专门的义务老师,大家走进这个大院就成了一家人,上有10多位慈祥的老父母,下有10多名天真可爱的小学生,还有好多来这里义务陪伴老人、教育孩子学习国学的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人……
很喜欢这里没有功利感的纯洁气氛,但我又惊诧于仅凭象征性地收一点老人的寄养费和孩子们的教育费,没有足够的资金如何长久地维持这个大家庭的各项开销?校长说:“来这里做事的大多是不要工资的义工,这样就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运营的成本。还有很多不愿透露姓名的好心人捐资赠物,呵护这个‘大家庭’的成长,生存不用担忧。我们有饭吃、有事做,来这里充实生活,感受善良和博爱带来的幸福,这已是非常好的生活了。”
我打住笔,静静地看着她们。读书时曾学到过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幸福的涵义,如今就在眼前这一张张阳光般的笑脸上找到了归属。
谈起当义工的感受,
“制造快乐!”我琢磨着这句看着熟悉、感觉却多少有点陌生的话。
“是否只有去做义工,才能体会到这样的快乐呢?”我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