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有很多佛门弟子为了寻求佛法的真谛,求得明师的指点,跋山涉水,拨草瞻风,历尽千辛万苦,朝拜名山道场,亲近高僧大德。很多佛子一生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这种云游行脚生活中度过的。
云游行脚的参访、修学方式,有其深远的渊源。如在《华严经》中,就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善财童子发起菩提心后,文殊师利菩萨告诉他:“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这样,善财童子就按照文殊菩萨指示,向南而行,次第经过110座城市,拜访了53位善知识,计有菩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子、童女、天女、婆罗门、国王、王妃、仙人、医师、地神、树神等,听受种种法门,终至普贤菩萨道场,证入无生法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佛若想有所成就,一定要不辞劳苦,广参博学,勤习好问,转益多师,有长处者即可求教,即使外道也可为师,从而为后世佛子树立了虚心受教、不断追求上进的学佛典范。
在佛陀时代,有不少出家僧人经常带着简单的行囊,过着艰苦的头陀行生活。他们云游各地,弘法度众,没有固定的住处,即使暂歇在荒郊野外的树下、冢间,次日也必定离开原处,以免生起留恋之念。这种居无定所的行脚方式,能够培养修行者的耐力,坚定其道念,成就其道业。
佛教传入中国,尤其是禅宗创立以后,禅僧也缺乏固定的场所,多寄住在律寺中,直到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之后,禅门才有了自己独立的道场,并形成了一定的丛林制度。但禅和子为了解除修行中的疑团,还是经常背负行囊,不远千里亲近有道高僧,尽管行脚过程充满艰辛,但他们以苦为甘,乐此不疲。如社会上流传的“走江湖”的来历,就起源于唐朝时天下禅僧纷纷行脚、来往于江西与湖南之间,分别参学于马祖道一与石头希迁两位大师的故事。
在中国禅宗史上最为人熟知的是赵州禅师的行脚。因有学僧问赵州禅师:“宇宙有成住坏空,要是有一天,风吹初禅天,水淹二禅天,火烧三禅天,世界毁坏时,我们的肉身还会不会存在呢?”赵州禅师回答:“随他去!”过后,赵州对自己的回答一直不满意,但也一直没有更好的悟解,就想出外寻师访道。尽管当时他已经80岁了,但为寻求答案,仍不顾年迈开始行脚参访,留下了“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的佳话。为此,后人有诗赞曰:“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虚云老和尚是近现代行脚僧的代表。他为报亲恩,曾发心从浙江普陀山三步一拜,朝礼到山西五台山,足足用了23个月;途中礼拜了中岳嵩山,后来又礼拜了北岳恒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陕西终南山、云南鸡足山、西藏拉萨布达拉宫、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等圣地,行脚参访了很多丛林道场,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正是靠着行脚参访,磨练了他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回的意志、为法忘躯的精神,为后来的弘法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云游行脚是僧人重要的参学方式,类似于儒家所提倡的“行万里路”。古时由于交通条件的不便,云游僧主要依靠双脚四处行走参访,背着简单的行李,带着日常生活用具,手持锡杖或方便铲(用来掩埋沿途动物尸体及平整道路),奔走于名刹山水之间,过着风餐露宿、随遇而安的生活。行脚生活比较辛苦,除乞食为生、随处安歇、日晒雨淋、热逼寒侵外,还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遭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折磨,由此磨练成常人难以企及的超然品格。如虚云老和尚1902年参访峨眉山后,前往云南途中,不慎跌落河水里,爬上岸抵达一小镇时已近晚上。当地的旅社谢绝出家人,镇上唯一的僧人同样冷漠。最后这位僧人允许虚云他们在寺外的平台上过夜。他们想生火取暖,付钱买稻草,但僧人给他们的是湿稻草。虚云无奈,只好穿着湿透的衣服,坐在寒冷的夜风中等待天明……
当到达一处既定目的地后,行脚僧就会入丛林客堂讨单,驻锡于云水堂,每日随众过堂用斋,上殿做功课,入禅堂打坐参禅,登藏经楼读经阅藏,向有道者征诘佛法奥义,做一番专心参究的功夫。待有所收获、达成愿望后,行脚僧就会向寮元告辞,开始向下一处参学地进发,继续开始自在无住的云游生活。
虔诚行脚参访的收获除了增广见识,强化意志、体魄,培养吃苦忍耐精神等之外,还是证悟佛法的有效途径之一。禅门中有不少高僧大德都是在行脚途中开悟见性,获得不可思议的感应。如曹洞宗开祖良价禅师,为探明《心经》中“无眼耳鼻舌身意”的义旨,先上五泄山拜灵默禅师为师,后行脚于几大丛林,次第参访请益于南泉普愿、沩山灵祐、云岩昙晟几位大德,最终大开圆解,开创了曹洞宗,法脉延续至今不绝。法眼宗开祖清凉文益禅师,与几位同参云游至地藏院,得到桂琛大师点拨,因一句“若论佛法,一切现成”而大彻大悟。虚云老和尚在朝礼五台山途中,2次得到文殊菩萨化身文吉帮助,得以圆满朝山心愿。
行脚参访的方式不仅限于出家人,在家居士也可以跻身其中,或组团、结伴,或独行均可。《名山游访记》的作者高鹤年居士就以云游行脚著称。高鹤年家境比较富裕,学佛后为究明心地,变卖家产为川资,开始四处参方。他前后用了35年的时光,走遍了中国的名山大川、名寺古刹,亲近过当时许多有影响的高僧,如印光、虚云、月霞等人,四大名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名山游访记》记录了他参访途中的所见所闻,描绘了所见高僧的风范,抒写了云游行脚的体验,尤其是记载了不少高僧大德的开示法语,颇有参学价值,被视为学佛者可资借鉴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