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团游览乐山大佛时,由于对闻名遐迩的麻浩崖墓感兴趣,抽空离群去看,不期遇见多年未见的佛学前辈。他是北京某高校的老师,先前几次面缘,他对我已有了印象,所以热情上前打招呼。他也是离开朋友独自过来观瞻古迹,同一的心念,注定这次珍贵的佛缘。
参观完麻浩崖墓,老师和我结伴返回。来时漫漫的山路,给了我请教的机会,也给了我与师同行的喜悦。都知道老师讲话风趣幽默,智慧过人,却少有人知道他吃长素,还过午不食,守戒精严。于是,我问道:“老师,佛教提倡素食,您实践这么多年,感觉到底好不好?”
“若是不好,佛不会提倡的。吃素至少能对身体好啊。”老师笑答,“相信佛创立戒律是来救人的,绝对不是来害人的。”
闻听此言,心中有闪亮,有惊喜,我不断点头应诺。又想,释迦牟尼不是主张中道吗?失去荤菜的美味也就罢了,何必再受过午不食之苦呢?便问:“听说您过午不食,真的吗?素食不光佛教提倡,素食主义者也提倡,科学研究也证明对健康有利。这固然好,也不能不吃晚饭啊?这样营养会不够的。”
“出家人不打妄语,我这‘不出家人’更不打妄语。我6年来都是过午不食。我每天还爬山锻炼2个小时,不觉得缺营养,精神也很好。吃素的人和一般人的营养需求水平可能不一样吧,个体有差异。”老师幽默地回答。因为会务组来电话催促,我们的脚步一直很快。此时,我已经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而年届天命的老师却平静如初,他轻松的笑容和轻快的脚步,已经证实此言不虚。
俗话说:“晚上少吃口,要活九十九。”饮食健康也提倡“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可见晚上少进食对健康有利。于是又问老师:“那么您这是基于健康,还是基于信仰呢?”
“两者都有。”老师回答道,“其实,我晚上不吃饭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节约时间。我时间耽误不起啊!自己不做饭、也不吃饭,还可以减少应酬,不浪费时间。一般应酬都安排在晚上,大家都知道我晚上不吃饭,要么不请我,要么请了,我拒绝,也不会得罪人。”原来老师持戒的背后,更隐藏着精进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无语感动。
我感慨地说:“您真是研究与体证‘不二’,有当年印顺大师的风范,只是一个在‘僧’,一个在‘俗’。应该好好向您学习啊!”
老师一边摆手谦虚,一边说:“我现在研究健康佛教,实践健康佛教,宣扬健康佛教。佛教讲的人生之‘生、老、病、死’四苦之中,只有‘病苦’是我们自己容易掌控的。所以,我们首先应该通过佛教实践来解脱病苦,使自己身心健康。”
强烈认同!我毫无山地徒步的疲累,一边点头,一边赞赏,冰释的疑惑化为欢喜,沁入心脾。
之后,我开始吃素了。即使在玉盘珍馐的餐桌上,我只挑拣自己喜爱的素食,并不觉得是在忍受节欲之苦,反有一种信念和信心带来的充实的快乐。
同时,我也留心关注佛教有关健康的知识,思考佛法与健康的问题。我想,佛教的某一禁忌或者某一倡导,绝不是某种束缚人的教条,必定有其深刻的因缘,我们当以智慧去理解,用实践去体悟,不可简单地否定。就拿“过午不食戒”来说吧,从科学层面讲,适当饥饿的状态更有利于人体健康;从宗教信仰的层面讲,不过多地进食会减少欲望,让人心性柔和、头脑清醒,有利于慈悲心、智慧心的培养;从社会大众的层面讲,我们只取自己所需的食物,可以让更多的生命得到相应的食物;从环境的角度讲,是资源的节省,可以减少环境的消耗,提高其修复功能……我们再看其他宗教,比如回教有斋戒,基督教有禁食,道教有辟谷,都无例外地在饮食上主张节制。香港有本叫《半饱》的书,更是把节制的饮食方式,推到了人生哲学的高度。
当今社会,就总体而言,可谓物质极大丰富。然而,有因营养过度而导致所谓富贵病、慢性病的人大量存在,也有因饥饿而死的不幸人群。一方面,资源过度开发,天灾不断,人类招致自然界报复性惩罚;另一方面,消费主义又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造成严重的不平等现象。可见,个人的健康是问题,社会的健康是问题,我们整个生态体系的健康更是问题。我相信,佛法的智慧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社会和健康的地球!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