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1861~1940),法名圣量,自称常惭愧僧,又号继庐行者,是清末民初的著名高僧。他先儒后佛,涉猎广泛,教宗兼通,在诸多修行法门中钟情于净土,一生念佛不辍,以其深厚的学养,高尚的师德,在佛门中享有盛誉,平生度人无数。他的修学理念非常契合现代人的根基,化人手法善巧而智慧。因其不喜张扬,行事低调,直到52岁时,由于高鹤年居士将其数篇文稿刊发在《佛学丛报》上,大师的学修道行才开始为世人所知。
丁福保居士(1874~1952),字仲祐,号畴隐居士,又号济阳破衲,是近、现代著名的佛学大家。他对佛教最大的贡献是他所编纂、撰写、出版的一系列佛学丛书,较著名的有:《一切经音义提要》、《翻译名义集新编》、《佛经精华录笺注》、《六祖坛经笺注》、《心经笺注》、《六道轮回录》、《佛学指南》、《佛学起信论》及《佛学大辞典》等,其中以《佛学大辞典》为最。丁福保居士用了10年的时间潜心研究、呕心沥血,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完成这部360多万字的辞典,为佛门四众及佛学爱好者提供了一部精深实用的佛学工具书。
印光大师与丁福保居士也是因佛结缘,从印书开始相识。据丁福保回忆,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通了信函之后,双方还不十分了解。当时丁福保经营出版业,印光大师发心印行《安士全书》,就找到丁福保,把估价、排印的事情委托给他。丁福保当即核算成本,得出印一部《安士全书》需要1元银币。大师回信告诉他,可以先印5000部。丁福保为此很吃惊!因为从外貌看,大师“破衣草履,衣单萧条”,根本不像有钱之人。慎重起见,丁福保转告印局,先印1000部——若大师最后付不起印刷费,这笔费用就由丁福保自己来出,以此作为供养。谁知过了5、6天,大师告诉丁福保,要增印5000部。丁福保不太确定,只转告印局再增印1000部。但是之后,大师不断地要求增加印数,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数量就达到了近5万部。为此,丁福保不禁有些埋怨怪罪的心理,就前往太平寺拜访大师。见面刚交谈了几句,就有一位供职于海军的福建信徒来拜访大师,至诚顶礼。大师就和这位信徒谈起了《安士全书》,言语间非常推崇,“谓其有功于世道人心,倘肯附印,功德无量”。信徒听后,连声说愿意助印,当场取出支票,捐助1000元。丁福保若非亲眼所见,怎么也不会相信印光大师的感召力是如此之强、之大!也才确信大师印书5万部绝非不可能。
当印书的事情告一段落时,大师准备回普陀山。临行前,大师向丁福保借2元银币做路费。丁福保供养了5元银币,表示不用还。可大师不同意,只接受了2元,并说回寺后两三天内一定设法归还。起程当日,丁福保有急事要见大师,就赶到轮船上,找遍全船房间均不见人,最后在轮船的锅炉间附近才找到。那个地方非常狭隘、燥热,条件艰苦,常人难以忍受,大师因其价格便宜,“倨处其间,夷然自得”。过了几天,丁福保接到大师信函,以及汇寄的2元银币借款。大师的处事作风,给丁福保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一个月能募集5万元印经书,为自己却连2元也舍不得花费,而且连个侍者也不带,这在当时除了弘一律师外,几乎没有人可以相比!看看有些所谓的大德长老,“每一出门,前呼后拥;每一抵埠,迎者夹道。其相去真不可以道里计矣!噫!”丁居士禁不住感慨万端。
从此以后,丁福保与印光大师开始了密切交往。凡遇到学佛修行中的难题,丁福保都满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大师虚心求教,均得到令他满意、信服的回答,双方道情法谊不断加深。大师的回信,是丁福保珍贵的佛学法财,后被次第收录在《印光法师文钞》(以下简称《文钞》)中,成为佛门人士的修学指南。其间值得一提的是,丁福保居士的珍藏,后为大师私淑弟子罗鸿涛居士所发现,称这些文稿多为《文钞》正、续两编所未收录者,乃发起征集、编辑《文钞》第三编活动,终使大师部分散失的文稿得以面世。
作为净土宗祖师、大势至菩萨的化身,印光大师开示信众最多的是念佛法门,要信徒以念诵佛号为日课,不可荒废懈怠。具体仪轨程序,如在《文钞三编卷一·复丁福保居士书四》中所说:“所云念佛仪轨,须分同众、独修两种。若同众修,当依《日诵》中念佛起止仪,庶可通途无碍,彼此攸宜。至于独修,虽可随人自立,然其念诵次第,不可错乱。所云放下身心,闭目凝神,念净法界护身咒,及默想《赞佛偈》,礼佛及三菩萨毕。若诵经,则诵《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毕,然后朗念《赞佛偈》毕,即接‘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接引导师阿弥陀佛’。即唯念‘南无阿弥陀佛’,宜围绕念,或数百声,或一千声。末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三菩萨,然后念《发愿文》。文毕,念《三自归》。是为一期起止。若欲多诵经、多持咒者,当另立一诵经时。若一时并行,当先诵经,次诵咒,次赞佛、念佛,次发愿三归。此决定不易之次序也。”此程序简明扼要,很有实用性,适合修净业者参考采用。
丁福保学佛后,注经、著述不少,期间每遇到疑难难以破解,即向大师求教。如有次对“摩诃般若”与“华严海空”术语内涵不理解,便写信求助。大师答复道:“‘摩诃般若’,即指第四时所说《般若经》而言。分而言之,则有八部,而八部实皆六百卷《般若》之各会也;总而言之,止《大般若经》而已。‘华严海空’者,《华严》一经,通越众典,理冠群经,具无量法门,显一真法界。犹如大海普纳众流,犹如太空具含万象,故云海空。又《华严》所说,乃即生成佛之法。纵已成佛,不过亲证其本具之心性而已,了无一法之可得。故《楞严》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心经》云,‘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乃得究竟涅槃。《金刚经》谓,‘灭度一切众生已,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所谓空有不立,一道清净,故谓之为海空也。”(《文钞三编卷一·复丁福保居士书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