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行由品》里说到,五祖在送六祖惠能离开黄梅的时候,经过长江时,五祖说:“我来摆渡,渡你过去。”
惠能回答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如何是师度?如何是自度?
自度,就是我们要培福,要结缘;要用心,要修慧。所谓福慧双修,行解并重。培福,就是助人为快乐之本,能够随喜随缘为人服务,就是培福;乃至修桥铺路,做种种的救灾恤贫,也是培福。
所谓“要学佛道,先结人缘”,广结人缘,就是培植无量福德的修行。不肯为人服务,所谓“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是悭吝,是自私,是懒惰。人生的意义在于愿意自我奉献,所以常听人讲:“我们要做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种喜舍的善心,就是培福。
佛陀过去世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不只是一次、两次,而是“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多少生、多少劫,种种的结缘,种种的布施,种种为人服务,才能得到的果报。我们常常称赞人:“某人很伟大!”一句“伟大”的背后,是要付出多少的辛苦、多少的牺牲,才能给人家如此称赞啊!我们要想自度,有了福慧,有了行解,如
在《佛遗教经》里,佛陀说:“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意思就是说,我就像好的医生,知道你有病了,给你提供对治药方;你如果不肯按方服药,你的病不会好,你就不能怪我这个医生。
佛陀又说:“(我)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我引导你走好路,你若不肯好好地走,你也不能怪我啊!所以,佛陀不是我们幸福、灾难的主宰者,佛陀只能说是我们的导师、指导者,行与不行,祸福得失,都在于我们自己。我们要能自度,不但是自己要能安住身心,倘若能见到自我的本性,认识自我的般若风光,那就是自度了。
所谓师度,只是找到一份因缘。在佛教里讲“三分师徒,七分道友”,就算遇到良师,我们自己不努力、不用功,也是空遇啊。现在的人,“师不师,徒不徒”,老师有时也不自尊自重,学生、徒弟也不知道尊师重道,如此的师道尊严,不禁令人慨叹万分。我们自己如果不争气,不能自度,纵使师父也度不了我们。古人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现在,就看我们自己能放下屠刀吗?
在浙江的一座寺院里,有个沙弥不小心踏死了一只青蛙。师父说:“你杀生害命,必须要从悬崖上跳下去,以自杀来谢罪。”
沙弥站在悬崖的边上,想到师父的话,不能不跳,但是一跳下去,就会粉身碎骨,感到左右为难,不禁嚎啕大哭起来。这时候,正好有一个屠夫经过,听到沙弥哭得如此伤心,就上前问道:“沙弥!你为什么哭啊?”
沙弥如此这般一说,屠夫听了,忽然一念善心生起,他说:“踏死一只青蛙,就要以自杀来谢罪;我天天杀猪,真是罪过无量无边!”于是就对沙弥说,“你不必自杀,应该自杀谢罪的是我,让我来代替你。”说罢,便从悬崖上纵身一跳。
正当这个时候,山谷里隐隐升起一道祥云,祥云上面有一朵金色莲花,缓缓地把屠夫托了起来……。
这故事的含意是说,只要你有悔过的心,一念善心生起,就能灭罪消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典故就是这样来的。所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去”在佛教里面不是重要问题,只要你有心自度,师父当然就可以做一个使你得度的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