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宗教之高低与迷信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傅佩荣

一、宗教之高级与低级

宗教中有的比较高级,有的比较低级。历史上有很多宗教被称为邪教,这其中牵涉了一些复杂的问题。那么,如何判断一个宗教?

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Arnold Toynbee18891975)曾经研究历史上的宗教,指出宗教之高级与低级,有三个判断标准,就是:人性不完美、对罪恶之反抗、对痛苦之正确态度,这三个标准都是针对高级宗教而言,其反面即是所谓的低级宗教。

以下即分别加以介绍。

人性不完美

高级宗教承认人性不完美、人生有缺陷。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需要信仰宗教。人性的不完美可以从身、心、灵三方面来看。

首先,在身体方面,没有人能够永远健康,或多或少都会有病痛,最后难免死亡。其次,在心理方面,人的内心容易恐惧、彷徨,或是觉得无奈、痛苦、烦恼。有时候尽管处在熟悉的环境,或者和熟悉的朋友在一起,仍然会觉得孤单,这是心理上很明显的缺陷。

最后,人在灵的方面也是不完美的,所以往往会觉得不知生命的意义何在。灵是一个人为自己生命赋予意义的能力,如果他在灵的方面不努力,就有可能身体健康、心理正常,却不快乐。反之,在灵修方面下功夫,人才可能找到生命的意义。

人有身、心、灵三个部分,身体可以看得到,内心却看不到,所以一个人可能心里非常痛苦,脸上却装出微笑。同样的,一个人也可以表面上哭得很难过,其实心里很开心。

灵又比身、心更深一层,完全无形、无相,却可以使两个在身、心方面相似的人,表现得千差万别。这就是灵所造成的效应。

孔子在《论语》中谈到人的时候,首先说到人有血气(身),其次是人有心,这个心经常会有偏差。此外,人还有的部分。事实上,孔子所谓的,就是对灵的具体描述。

自古以来,所有第一流的哲学家都会谈到灵,因为不谈灵就无法抵达圆满而完美的境地。人生有很多问题不是身心配合就能解决的,特别是关于生命的意义,因为这已属于灵的范畴。

人在身、心、灵三方面都有缺陷,所以高级宗教相信人性是不完美的。

反之,低级宗教则乐于指出人性是完美的,人的一切潜能都要发挥出来。因此会鼓励我们满足本能的欲望,尽量争取现实的机会。低级宗教固然能认同人的实际情况,却忽略了人在根本上是不完美的。

对罪恶的反抗

高级宗教都会向罪恶宣战。罪恶代表社会中的不义(不公正),因为有各种不同阶级、不同利益的团体在互相角力,自古以来任何一个社会都难免有不义之处,某些人得意、发财,相对的就一定会有失意及失败的人;同理,有强势团体,就一定有弱势团体。宗教必须起而反抗这些不义所造成的罪恶,这也是宗教不能与社会妥协或结合的原因。

社会一定存在着问题。以政治来说,我们不可能要求一个政治人物和宗教徒一样清高。由儒家的观点来看,在群体生活中,必定有各种复杂的情况,因此必须有人处理公众的事务,而政治人物就是为了服务大众的。当然,服务过程中,迁就于社会本身的结构和其内在的困难,这些政治人物很难保持完美。

对于宗教徒,尤其是传教团体,必须要求完美,因为他们代表的是超越界。如果连宗教都被世俗污染,人们还能相信谁?宗教和政治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范畴,不能以相同的标准来要求。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七十七章》)。宗教既然代表超越界,那么它就必须代替神明主持公道,让富足的人拨出一部分钱财来帮助贫乏的人。换言之,宗教在精神上是劫富济贫的。

对痛苦的态度

高级宗教对痛苦可以有两种态度:第一种是像基督宗教一样,如同耶稣背十字架一般承受痛苦(十字架代表重担,背十字架就是承受痛苦),将它当作救赎的一个重要过程和条件;第二种则是像佛教一样,靠智慧解脱痛苦。解脱痛苦并不是逃避痛苦,而是要面对它,找到原因,从苦到集到灭,最后发现人生解脱的路,也就是道。(集就是指把痛苦的原因找出来,再把它消除。苦、集、灭、道是佛教的四圣谛,此乃佛教解脱痛苦的方法)总之,基督宗教面对痛苦的方法是由正面承担,佛教则是以智慧化解。

低级宗教除了告诉我们人生很完美、很幸福之外,亦不反抗罪恶,有时候甚至和罪恶同流合污。此外,低级宗教还会想尽办法避苦求乐。这就是高、低宗教的分别。

二、迷信的特色

了解迷信的几个判断标准,对于自己或别人,都可以提供一个参考。迷信大致而言具备四点特色:出于恐惧、崇拜个人、增强欲望、迎合世俗价值。以下即将这四点稍作介绍:

出于恐惧

恐惧心理会削弱一个人的正面力量。一个人如果心存恐惧,就很难发挥爱心了。爱心是积极的,真正的信仰必满溢着爱,是生命能量的发挥,而非患得患失。它会让人拥有积极的力量,展现创造力,使生命日新又新。

2003年夏初所发生的SARS病症为例,大家由于未知而恐惧,以致在公众场所听到有人咳嗽就白眼相加,并因猜忌而走避,最后使整个社会死气沉沉,这就是一种缺乏爱的表现。

所谓迷信,正是出于恐惧心理,譬如:我因为害怕生病,所以相信某位气功师父,他可以帮我打通任督二脉,如果真的成功了,我可能奉他为神明。这就是一种出于恐惧的信仰——担心自己失去健康。

此外,也有些恐惧是担心得不到自己所要的。举例来说,很多人到处求神拜佛,希望能够升官发财,这种迷信就是出于恐惧得不到自己所要的。

崇拜个人

崇拜个人是一件冒险的事,因为个人可能会改变。一个人只要活着就可能堕落,即使是宗教界的领袖也不例外。既然有这种可能性,我们就不应该崇拜特定的人,因为人获得的崇拜越多,加在他身上的压力也越大。

有些人由于机缘凑巧,会选择崇拜某位师父,认为他最完美,此生只愿意追随他。然而,佛教有一句话说得好:依法不依人,人有生老病死,教义则是永恒的。传教者的角色是桥梁,怎能自己变成神明?

增强欲望

迷信会使一个人的欲望越来越强,因为它可以让你在世界上的各种需求获得满足。真正的信仰应该是帮助人消解欲望的,至少会使自我中心的欲望转化提升为非自我中心的欲望。所以,真正宗教徒的表现会比较超然,不被世俗的有形物质所困住。

迎合世俗价值

世俗的人总是嫌贫爱富,而真正的信仰不会受到这种价值观的干扰。

我小时候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其中一幕我到现在还印象深刻:

在印度某个乡下有一座庙,当时尚未发明电灯,信徒晚上到庙里从事宗教仪式时必须携带蜡烛。蜡烛在当时是相当贵重的东西,所以一个人所带的蜡烛大小往往与他的财富成正比。有一个穷寡妇带了一支很细的蜡烛,细得几乎看不见。在所有人都点上蜡烛祷告时,恶魔化成了一阵狂风吹过来,蜡烛一支支地熄灭,只剩下寡妇那支蜡烛还发出一点点光明。而在一片漆黑之中,那一点点光明也就变得非常明亮了。

这与耶稣所讲的一个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犹太人要进教堂做礼拜时,耶稣带着门徒站在会堂门口。当时做礼拜必须捐钱才能进去,许多富人投了不少钱,有一个寡妇悄悄捐了两毛钱,深怕被发现。耶稣看到了这种情形,就告诉门徒,这个寡妇所捐的两毛钱,在天父的眼中,比那些富人捐的钱还要多。因为别人都是将有余的部分拿出来捐,而寡妇却是捐出自己所有的钱。她表现了对神毫无保留的信心。

这两个例子都在说明,宗教超越世俗价值,甚至与它背道而驰。人活在世界上,宗教是最后的依靠,当你一贫如洗、受尽委屈、被所有人唾弃的时候,只有宗教能够提供慰藉。如果连宗教都被有钱、有权的人所把持,那么人间根本毫无希望可言。

 

(摘自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所著《哲学与人生》第十二章《宗教与永恒》中部分内容,主标题为编者所加)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