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学佛不能广学多闻吗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孙赟(山东)

近几年,末学在网上认识了不少学佛的同修。其中有些同修坚定地认为,学佛要一门深入,不能广学多闻。因为他们曾听高僧大德讲经时强调,学佛最忌夹杂,如果学的多了,容易搞繁乱了,结果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的。

应该说,高僧大德的提醒没有错,是一种悉心周到的考虑,却被初学者误会了。因为在当今时代,大家的时间多用在谋生或发展上,身心终日忙碌不堪;加上信息知识大爆炸,大量的资讯使人疲于应付,尤其是浩如烟海的佛学,对初学者来说,往往茫无头绪,无所适从。故而,大德们讲经说法时,就要求学佛者集中有限的时间与精力,专注于某一点,即在一个法门用功修学,依此达到精通而彻悟的境界,就是一种比较稳妥的学佛之法。这如同打井,只认准一处深挖不已,自然会成功见水;若多处挖坑,均浅尝辄止,挖再多坑也不会成井的。

“法门无量誓愿学”是佛门弟子的四弘誓愿之一。得少为足是治学、格物的大忌,也是修学佛法的障碍。佛教八万四千法门皆是我佛如来从大智慧觉海流出的醍醐,都是无上珍贵的妙味,值得学佛者痛饮饱尝,不得厚此薄彼,亦不得错会高僧大德之说法。因四教五教,本是一佛教”,“圆会经义,诸祖皆为如来功臣;板泥一语,宏法即是坏法魔党(印光祖师语),同参道友不可不慎啊!学佛是学智,不能学愚。佛陀的尊号中有一个“世间解”,即说明佛的大智慧已经彻底了解了世间的一切道理;做为佛陀的弟子,我们也应该以此为修学的目标,勇于担当与超越,才堪成就佛法,才堪做佛陀的好学生。佛陀在世时,要求比丘弟子必须精通“五明”,即五种世间学问技艺,所谓声明(音韵学)、工巧明(技术工艺)、医方明(医学医术)、因明(逻辑学)和内明(佛学),以便更好地救度众生,拔苦与乐,为大家服务奉献,并未局限于佛学。《华严经》中著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就是广学多闻的典范,说明在各个治生产业中都不乏善知识的存在,都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所以当我们有时间、精力的时候,不仅要广泛学习佛法各大宗派法门,而且要尽量多地了解一些利益众生的世间学问,从而更好地“同事”“利行”,做好弘扬佛法、救度有情的工作。

在净土宗修行中,有些高僧大德强调只要依靠一句佛号,一部《阿弥陀经》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学其他的。这样就使一些容易偏执的信众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净土宗排斥其他宗派经典教义。其实仍然是误解。那只是一种方便说法,是针对特别忙碌而缺少时间,或不知净土宗修行要领的信众讲的,不带有普遍性,不能作为通用法则。因为净土宗的历代祖师多不是单纯钻研净土法门的,他们大多通宗通教,广学多闻,像六祖永明延寿、八祖莲池祩宏、九祖蕅益智旭,即分别是禅宗、华严宗、法华宗门下的巨匠;十三祖印光大师,更是宗说兼通的集大成者,相传为“西方三圣”之一大势至菩萨的化身,其《文钞》已成为净宗行人,乃至末法时期佛门四众弟子的学佛修行指南。祖师自身尚且如此,怎么会教导净业学人得少为足、偏执一隅呢?有些大德之所以不提倡广学多闻、博览群籍,主要是担心修学者“入海算沙”,迷失了方向。净土法门提倡“一门深入”,即将一句佛号持念至“一心不乱”的境地,不仅会稳妥往生,了办一生大事,而且会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彻悟本来面目。可见,净土宗所主张的专持弥陀名号及《阿弥陀经》,属于修行方面的专精深入,而在学习方面并不排斥别派经典及教义。诸如戒律,为一切佛门宗派行者所遵守,净土行人也不例外,基本的戒律学习是不可或缺的。即如印光大师所言:良以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每个学佛同修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时间确实很紧,只能深入修学一个宗派;有的根机比较暗钝,对于接引上根利智的法门,如禅宗等不能解了,只好通过念佛、持戒等比较简易的方法,通过不断的行持,而达到暗合道妙的目标。所以,对于有特定原因而不能广学多闻的同修,选择一门深入的方法来修学,是无可厚非的。然不能因此就固执地认为所有的同修都不能兼学兼修,不能广学多闻,那与削足适履有什么区别!避免绝对化,避免自是非他,以一颗广博宽大的心来拥抱佛法的无量法门,是非常重要的学佛态度。“佛光普照十方界,法雨均滋五性根”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为达到这个目标,希望每个同修从当下开始努力,被宏誓铠,勇猛精进!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