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理解佛陀的教法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一行禅师著 方怡蓉译

敞开心胸,接纳法雨

听闻佛法开示或研读经典时,我们唯一要做的是维持开放的态度。通常听到或读到新观点时,我们只是拿它与自己的观念相比较,若相同就接受,并说它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都学不到东西。若以一颗开放的心阅读或听闻,法雨将会渗入我们的心田中。
  

      蒙蒙春雨渗透我性灵的土壤,

      经年深埋于土的种子在微笑。
  

阅读或听闻时切勿用力过度,要效法大地,在下雨时,它只是敞开心胸接纳雨水。让法雨进入、渗透深埋在你心识中的种子吧!老师无法将真理交给你,真理已在你心中,你只需自我开放,敞开身、心、灵,使老师的教导渗透你了知与觉悟的种子。允许那些语词进入你的心中,土壤与种子自然会完成接下来的工作。

辨识真正的佛法

佛陀教法的传承可分为三条支流——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及大乘佛教。原始佛教包含佛陀在世时的所有教示。佛陀大般涅槃后一百四十年,僧团分裂为二,一是大众部(Mahasanghika,字义是“多数”,意指希望改革者),一是上座部(Sthaviravada,字义是“长老派”,意指反对大众部所提倡之改革的人)。又过了一百年,上座部分裂为两个分支——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a,“宣称一切存在的学派”)与分别说部(Vibhajyavada<袅雦趉藥膓胣鶈黦蒚룤ꪕ铧뮭럥㤲5ArticleID  ChannelID  ClassID Title ÿTitleIntact ÿSubheading ÿAuthor ÿCopyFrom ÿInputer LinkUrl ÿEditor Keyword ÿHits CommentCount  UpdateTime ]CreateTime ]OnTopEliteStatus Content￿￿翿IncludePic  DefaultPicUrl ÿUploadFiles ￿￿翿InfoPoint  PaginationType DeletedSkinID TemplateID  Stars TitleFontColor TitleFontType  MaxCharPerPage ShowCommentLinkReceiveReceiveUser ￿￿翿Received￿￿翿AutoReceiveTime ReceiveType  Intro￿￿翿PresentExp 5Copymoney IsPayedBeneficiary ÈPayDate]VoteID InfoPurview  arrGroupID ÿChargeType  PitchTime  ReadTimes  DividePercent  BlogID MY_ReceivedDetail￿￿翿놔꿨肨胨醏铧蒚뫤몮볯ꂽ꿨醈髧꾘鷩貼裦뒯뷤蒚飦麝볯馿냥꾘꿨몮胣莿蟩膦飦趸諥馿룤꒯껨蒚뿥뒤볯놰룤躸뫤꒯胣趸룤隸꿨貼韦꒯매莿냥꾏믤꺿裦龊뫤覼볯醈ꇩꦏଲά佌䑁䐠呁⁁佌䅃⁌义䥆䕌✠屜屜尮灜灩履䵜卹䱑䘭潲瑮ധ 删偅䅌䕃਍†义佔吠䉁䕌怠瑱恳怮数慟瑲捩敬ൠ 䌠䅈䅒呃剅匠呅甠晴സ 䘠䕉䑌൓ †吠剅䥍䅎䕔⁄奂✠✬਍††偏䥔乏䱁奌䔠䍎佌䕓⁄奂✠❜ധ †䔠䍓偁䑅䈠⁙尧❜਍†䥌䕎൓ †吠剅䥍䅎䕔⁄奂✠牜湜ധ ⠠䅠瑲捩敬䑉Ⱡ怠桃湡敮䥬恄‬䍠慬獳䑉Ⱡ怠楔汴恥‬呠瑩敬湉慴瑣Ⱡ怠畓桢慥楤杮Ⱡ怠畁桴牯Ⱡ怠潃祰牆浯Ⱡ怠湉異整恲‬䱠湩啫汲Ⱡ怠摅瑩牯Ⱡ怠敋睹牯恤‬䡠瑩恳‬䍠浯敭瑮潃湵恴‬啠摰瑡呥浩恥‬䍠敲瑡呥浩恥‬你呮灯Ⱡ怠汅瑩恥‬占慴畴恳‬䍠湯整瑮Ⱡ怠湉汣摵健捩Ⱡ怠敄慦汵側捩牕恬‬啠汰慯䙤汩獥Ⱡ怠湉潦潐湩恴‬偠条湩瑡潩呮灹恥‬䑠汥瑥摥Ⱡ怠歓湩䑉Ⱡ怠敔灭慬整䑉Ⱡ怠瑓牡恳‬呠瑩敬潆瑮潃潬恲‬呠瑩敬潆瑮祔数Ⱡ怠慍䍸慨偲牥慐敧Ⱡ怠桓睯潃浭湥䱴湩恫‬剠捥楥敶Ⱡ怠敒散癩啥敳恲‬剠捥楥敶恤‬䅠瑵副捥楥敶楔敭Ⱡ怠敒散癩呥灹恥‬䥠瑮潲Ⱡ怠牐獥湥䕴灸Ⱡ怠潃祰潭敮恹‬䥠偳祡摥Ⱡ怠敂敮楦楣牡恹‬偠祡慄整Ⱡ怠潖整䑉Ⱡ怠湉潦畐癲敩恷‬慠牲片畯䥰恄‬䍠慨杲呥灹恥‬偠瑩档楔敭Ⱡ怠敒摡楔敭恳‬䑠癩摩健牥散瑮Ⱡ怠求杯䑉Ⱡ怠奍剟捥楥敶䑤瑥楡恬㬩਍鴀볯龹胢꾘곧肸ꛧ늬飩鞽뇦鶀볯蚽飦鎽韦醈룤鲽飦떿볯낈믤ꦤ裦龹룤鲽飦떿볯ꪇ럥꒮룤蚺룤鞾볯鲀裦꾘룤뮦곦뾘뷧覱胢膼裦躻鷦ꆲ鳦ꢊ뿨馿룤떿ꓥ芀룤肻매龼裦ꆲ鳦늬뿥芀韦뚄닦覜곦鮜매떿볯醈胦袹볤ꢊ뿨ꪸ뿥뒤볯醈详醈蟨놷鷦膯飦貼飩鞽뇦鲞뫤뎆룤鲽飦떿볯뒯裦膯뫤뾘뷧覱黦芀⼼㹐਍值肀胣趆곦난볯趆믤趏鷩鲽꿨躘볯鲀룤誰볯醈诨鲽飦떿볯醈뻥뾘뷧覱臩貼룤誰裥趸꿨뮡迨邏飦邹飩낅苩財胨芀믤뮡迨邏껥ꂗ触財볯貀郥뮡迨邏飦邹飩낅苩財胣鶀⼼㹐਍值肀胣鲀飩낅苩鶀뿧邈룤붛꿨ꮏ胢ꂗ雥鶀㼿닦覜雥鞓볯龹迥骁胢芯鷩鶀胣醈뻥낈뫤馿룤鲀꿥馝胢蒚諥ꮤ볯螁诨醈뿥ꢊ룤떿ꓥ骼胢醈飦ꪸꛧ늬飩鞽뇦鶀볯ꎂ매隸냥龹룤骼뗨릏裦뮡迨邏飦鲀매뾘藥ꎂꇨ薀胢蚺胣㲂倯ാ㰊㹐胣肀胢ꖻꇩꦏ迦麮韦肉ꇨ貼胨趐ꇩꦏ迦꾘매뾘藥ꎂꇨ鶀볯鲀껥ꂗ触財胢貼냥꾘룤龔뿥ꢊ뿥貼룤鞑胢뾘藥ꎂꇨ鶀髧뢛볯肉믤隸냥趉믧醈迥馿룤趐볯뒯ꇩꦏ迦꾘룤鲀매뾘藥ꎂꇨ鶀髧몺胣㲂倯ാ㰊㹐胣肀껨낈뿨貇볯誊裥鲞胣貺黦膀룤鲞胣鮛黦붃룤鲽飦떿髧鎁郧늷믧ꎧ蟩薸ꗦ芀⼼㹐਍值肀胣趸뷤꾘뿥貼냥꾘ꛧ뢛胣뮡迨邏뷤꾘뿨ꖝ뫤貼ꛧ뢛駩莿髧龊ꓥꂽ뫥ꖯ蟦貼ꓥ颹뷤閳迥ꂽ軥ꚺ볤龔볯ꂽ跥鞑뫤鞼铧뢛볯馿ꃦꂽ菨ꚺ뻥뾕뿨鞐볯ꂽ룤骮ꛨ뮦鯧ꚺ铧貼ꛥ莿触붃ꧧ龫駩込胣ꎂ매鮛黦늷믧뮦鯧貼諦蒦뿥趙볤蚺볯誻ꓥ麛냥醐ꓥ貼뷤躀매袏뗨蚺뿨ꪸ韩颢鷦꺗釥龼뿨놰ꇨ몤뷤颿鳦醏뿥뮎뫥鞼铧貼軧ꢜ룤醏뿥膦軥ꚺ볤龔볯놰鳦鞼铧뢛铧략鷦蚺胣ꚺ賥鞼铧꾘ꓥ颹뿥뮡臥蒚볯蚽飦ꂽꛨ뮦鯧ꚺ铧貼뿨뮦볤龔鯧芀뿨랠룤겐볯趸뷤뮡迨邏胨ꦗ苦낈뫤貼냥꾘軧趉鳥骼髧Ꞥ볤貼뿨肸迧Ꞥ飩鞽뇦貼믧龻飦붙뿨뫥龔ꛧ뢛髧龊ꓥ芀뿨龊у꾘믤袹ꃦ邭釥龼軥ꖝ냥较裦겻뿨뮎꿨鶈黦膀뫤鲞胣覸黦膀鯥鲞ꛧ뢛髧龊ꓥ肸ꃦ芀⼼㹐਍值肀胣낎鳥趏꟨醈믤ꪇ럥貼裦겻룤꾘鯥鲞飩鞽뇦貼迥꾘룤ꪸ雨난蟥ꮤ볯誻ꓥꂽ迥蚺迨邏뿥貼迥蚺뿥놰뻥뮎뫥鞼铧貼뷤肸껥膦藧馿룤릖돦뮎臥芀뷤ꚺ볤龔룤鞑鯧貼냥趸菨趙볤蒦뿥蚺胣㲂倯ാ㰊㹐胣肀裥꒭諦鲀裦肸胣ꢎ맥趙뿥讹돦鶀룤醧껨钼럥龫胣㲂倯〾〰〰㌰㄰〰〰〰〰〱〮〰〰〰㈰ㄴ〰鴰覜髧몙뷤蒚飦ꞅ볯貀룤꾘韦躘菧벁髧ꂼ믧趸룦芀䈼㹒⼼㹐〰〰〰〳〱〰〰〰㄰⸰〰〰〰〰㐲〱〰㨶㘴〺ıİİﰳӗ值肀胣邀跦趇뫥芸냦辗껥馕뫤ꆊ꟥频볤醽〲㌱맥ㆴ袜㌰韦꾮胣醿韦ƣ蟩蚺룥躟매못꟥趤蟥螸럥몌鿥ꆹ믥钧볯辻룥뾔뫥貐蓦鞮闦뮴諥몜触ꖷ꣧Ń鯧못껨超볧躟룥못껨超ꗥ릴볯몸껥馕듦ꢊ鳥肉믥뺮蟥낏뫤鎸韩蒚铦隭꟨骮볯놷迥鞮闦貕꟧麵胣㲂倯ാ㰊㹐胣肀뿨뒹鷦貼껥馕듦ꢊ鳥肉鳥낖믥膀铦膀触못룤貼賦ꞅ鳦뎅꟨骮볯몌軥ꖻ믥醭鷩꾧꿦뎹雦뎱〸藥뚔迥躟룥못рᘺ鞘ઇ顬ઇTT Dᇒ饀ઇ饄ઇ饈ઇ饊ઇ馞ઇ駲ઇ駲ઇ駸ઇ騄ઇ騉ઇ騉ઇ騎ઇ驒ઇ驔ઇ驕ઇ驨ઇ驻ઇ驼ઇ驽ઇ驾ઇ걐ઇ걑ઇ걑ઇ곞ઇ곟ઇ고ઇ곡ઇ곢ઇ곣ઇ곤ઇ곤ઇ곥ઇ곪ઇ곫ઇ곬ઇ곬ઇ곬ઇ곭ઇ곮ઇ곮ઇ곯ઇ공ઇ곶ઇ곶ઇ곷ઇ곸ઇ곸ઇ곹ઇ곻ઇ곽ઇ곾ઇ㔱〸〱㄰㜳胣馕韩膦韩醀룤붛뫤醰ꓥꚭ볥躣鯩馕軦ꢜ룤钡ꛧ몯룤麊뷤ꚭ껨Ꞻ胣馕韩膦韩醀룤붛뫤醰ꓥꚭ볥躣鯩馕軦ꢜ룤钡ꛧ몯룤麊뷤ꚭ껨Ꞻ뷤趐鳦馫軥鮈摡業慮浤湩궸鯥몺냦Ꞥ귥ꂼꏩ랛闦袎鳥莸ꇥ薦꿥뺸諥鮽귥늮뫥粧㘴㈰㄰ⴴ㤰〭‷㐱㔺㨸㠲〲㐱〭ⴹ㜰ㄠ㨵㌰㈺〹㌰值肀胣㒀鳦㊈ꖗ駦貼뫥莸ꇥ薦꿥蒚苩랯볯궸鯥몺냦Ꞥ귥ꂼꏩ랛闦袎鳥莸ꇥ薦꿥覎뷤膘볤꺮껥뺸諥蚺룤颢뷤ꚭ껨Ꞻ胣膮돦Ꞥ귥膀껥ꊳ룤貇귥ꊙ胣袅뫤鮽귥ꊙ菩蚈룥龔볯莸ꇥ뢸뷤ꖻ迥겔鿥鮛볤龼귥ꚺ〲馽뫤薎볤FONT face=宋体>,“区辨分别的学派”)。阿育王(King Ashoka)所支持的分别说部盛行于恒河河谷,而说一切有部则北行至克什米尔(Kashmir)。

从佛陀在世到入灭后四百年间,其教法只凭口传;在此之后,分别说部的分支之一,亦即斯里兰卡赤铜鍱部(Tamrashatiya,“身着红棕色僧袍者”)的比丘开始考虑将佛经写在贝叶上,而这项工作又过了一百年才展开。据说此时只有一位比丘记得所有的圣典,而他不免有些自负,其他比丘得好言相劝,请他诵出经典,他们才能加以书写记录。听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感到些许不安,因为我们知道一个自负的比丘或许并非传承佛陀教法的最佳媒介。

即使在佛世时,也有像阿梨吒(Arittha)比丘之类的人曲解、误传佛法。另外,历经几世纪以来,记诵经典的比丘中,显然有人忘记或更动了某些字句,或甚至不了解佛典的究竟深意。结果是,佛陀的教法中有些早在有文字记载之前就被扭曲了。例如,在圆满证悟前,佛陀尝试过种种不同的方法压抑自己的心,但徒劳无功。他曾在某部经中叙述如下:

  我心想,我何不咬紧牙关,舌抵上颚,以心抑止心呢?接着,如同斗士抓着气小力弱对手的头或肩膀,为求支配、控制对方,必须不断地将他压制在地,一刻也不能松手。我亦如是咬紧牙关,舌抵上颚,以心抑止心。此时,我满身大汗,虽然气力充沛,维持正念,不失正念,但我身、心交战,并因此奋战而精疲力竭。除了与苦行相关的痛苦之外,这种修行还引起其他的苦受,我无法调伏自己的心。

  佛陀显然在告诉我们别以这种方式修行,但这段经文后来被插入其他经典中,所表达的意义却完全相反:

  正如斗士抓着气小力弱对手的头或肩膀,支配、控制对方,不断地将他压制在地,一刻也不松手。禅修以停止贪、嗔等不善念头的比丘亦复如是,当这些念头不断生起时,必须咬紧牙关,舌抵上颚,尽全力以己心制服、战胜己心。
  

我们往往需要研读一些经典并相互对照,以了解何者为真正的佛法,就如串起珍贵的珠宝制成项链,倘若我们能以佛法整体观点看待每部经,就不会执着于任何一种教法。比较研究并深入观察经典的意义,我们就能推断何者是有助修行的可靠教法,或何者是可能有误传之虞的教法。

  当佛经在斯里兰卡以巴利语书写记录时,佛教中共有十八或二十个部派,每个部派都有自己的佛法校定本。这些部派并未分裂佛法,而只是同一件衣服上的纱线,其中赤铜鍱部与说一切有部圣典的两个校定本留存至今。这两种圣典几乎同时被记录保存下来,前者以巴利语书写,后者则以梵文与普拉克里特语记录成文。在斯里兰卡以巴利语记录的经典称为“南传”或“上座部之教”(Theravada);说一切有部的文献称为“北传”,只以断简残篇存世,幸运的是,北传经典有汉译与藏译,这些译本有很多至今仍存。我们必须谨记,佛陀本身并不说巴利语、梵语或普拉克里特语,他使用的语言是一种称为“摩揭陀语”(Magadhi)或“半摩揭陀语”(Ardhamagadhi)的方言,可是并无以佛陀自己的语言所记录的佛经。

  借由比对两种现存的经典校定本,可看出哪些教法在佛教部派分裂之前就已出现。当两个传承的经典相同时,我们可推断在分裂前其内容必定早已存在;而当版本有所不同时,则可推测其中之一或甚至两者都可能是不正确的。某些经典,北传保存得较为完善;而其他一些经典,则是南传保存得较为良好。这是有两种传承可互相比较的好处。

  佛法的第三条支流“大乘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一或二世纪。佛世后数百年间,修行佛法成为比丘、比丘尼的专属领域,而在家众仅限于以食、衣、住、医药等四事供养僧团。到了公元前一世纪,许多比丘、比丘尼似乎只为自己而修行,于是对这种现象的反动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大乘佛教徒提出的理想则是菩萨的理想,而菩萨就是为众人之利益而修行、教化者。

  这三条支流彼此互补。原始佛教不可能记下佛陀所有的教导,因此有必要由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来补足久被遗忘或忽略的教法。如同所有传统,佛教也需要定期自我更新,才能存续与成长,佛陀总是能找到表达他觉悟内容的新方法。从佛世以来,佛教徒们也一直开发新的法门,向众生传播、分享肇始于鹿野苑的佛法。

教法如同指月之指

  请记得:一部经典或一场佛法开示,并不等同对“法”的洞见,或是“法”本身,它只是运用语言文字与概念来呈现洞见的一种媒介。当你使用地图前往巴黎时,一旦到达目的地,地图就可弃而不用,开始好好地享受身在巴黎的乐趣。若将所有时间都花在手中的地图,若陷入佛陀表达的语言文字与概念,你会错过实相。佛陀曾多次表示:“我的教法如同指月之指,别执指为月。”

  在大乘佛教传统中有此一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还同魔说。”经典是修行不可或缺的指南,但我们必须谨慎阅读,运用自己的智慧并借助于老师和僧团,以了解经典真正的含意,并将之付诸修行。阅读经典或任何宗教典籍后,我们应该会觉得更轻松,而不是更沉重。佛教的教导原本就是为了唤醒我们真正的自我,而非仅为了充实知识的宝藏。

  佛陀有时会拒绝回答人们所提出的问题。哲学家婆嗟种(Vatsigotra)曾请教佛陀:“有‘我’吗?”而佛陀一语不发。婆嗟种继续追问:“那么你的意思是没有‘我’吗?”但佛陀依旧默然。最后,婆嗟种离开了。佛陀的侍者阿难觉得困惑:“世尊!您常教导‘无我’,为何刚才不如此回答婆嗟种的问题呢?”佛陀告诉阿难,他不回答是因为婆嗟种所追求的是一套理论,而非去除障碍的方法。另外,有次佛陀听见一群弟子正在讨论他是否说过某些内容,他就告诉他们:“四十五年来,我未曾说过一个字。”他不希望弟子陷入语言文字或概念中,即便是他自己所说的话或概念也是如此。

  当考古学家发现一尊破损的雕像时,会邀集擅长修复的雕塑家共同研究那个时期的艺术,然后再进行修补,我们也必须如此做。倘若我们想要对佛陀的教导有全面性的了解,那么在某部分遗失或有所增补时,就必须加以辨识,并补救受损之处。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