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塔文著

最后的四问和四答

发布日期:2014-08-30 作者: 通德法师(江苏)

 

大般涅槃经·遗教品第一记述了佛陀涅槃前阿难向他提了最后四个问题,而佛陀也慈悲地给予了四个答案,体现了佛陀最后的悲心切愿。

经云:

 

尔时阿难闻佛语已,身心战动,情识恾然,悲哽喑咽,深没忧海,举体迷闷,昏乱浊心,投如来前犹如死人。尔时,阿泥楼逗安慰阿难,轻其愁心,而语之言:“咄哉!何为愁苦?如来涅槃时至,今日虽有,明旦则无。汝依我语,咨启如来如是四问:‘佛涅槃后,六群比丘行污他家,恶性车匿,云何共住而得示教?如来在世以佛为师,世尊灭后以何为师?若佛在世依佛而住,如来既灭依何而住?如来灭后,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安何等语?’”

尔时,阿难如从梦中,闻阿泥楼逗安慰其心,令致四问,渐得醒悟,哀不自胜,具陈上问而以白佛。

 

经中说佛陀行将入灭,当他将这一消息告诉阿难时,阿难非常难过,扑倒在佛陀面前,好像自己也要死了一样,悲伤忧愁得不能自制。这时,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阿泥楼逗(即阿那律尊者),出言安慰阿难,既然一切都是空,那么佛陀的灭度也是虚空不实的,又为何要去伤心呢?然后阿那律尊者又告诉阿难说:你是守护佛法宝藏的人,不应该像凡人一样,使自己沉迷在忧郁的海洋中。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你不要忧愁。并且佛亲手托付你传法,而现在你却因为忧愁迷闷,不把所托之事放在心上。你应当代表我们去向佛问询四个问题:

1、佛入涅槃后,恶口车匿,如何让他共同住于佛道?

2、佛入涅槃后,谁应当作为我们的导师?

3、佛入涅槃后,我们应该如何修持佛道?

4、佛入涅槃后,佛经最初开始的地方应该用什么样的语句?将来会发生许多事情,有许多这样该问的问题,你应该向佛问清楚。

    阿难听到这些话,郁闷的心稍稍有些清醒,于是止住悲伤,在佛卧床的后边,向佛询问这些问题。

经云:

 

佛告阿难:“何为忧苦悲哀乃尔?诸佛化周,施为已讫,法归是处。善哉,善哉!阿难!汝致四问为最后问,能大利益一切世间。汝等谛听,善思念之。”

   

    意思是说,阿难!你代表大家提出这四个问题来问我,确实非常重要。不过,对于我的涅槃你为什么要这么悲伤难过呢?你要认识法性,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也就是说佛陀的应身虽然进入涅槃,可他的法身是永存世间的。你的这四个问题是最后的四问,于世间确有大利益,你要仔细听我的教导,经常思考这些问题。

对于第一个问题:佛陀入灭后,如何调制恶性比丘?佛陀做了如下回答。

经云:

 

 

 

“如汝所问,佛涅槃后,六群比丘、恶性车匿,行污他家,云何共住而得示教?阿难!车匿比丘其性鄙恶,我涅槃后,渐当调伏其心柔和,舍本恶性。阿难!我弟难陀具极重欲,其性鄙恶,如来以善方便,示教利喜,知其根性,以般若慧为说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是无明憎爱丛林。一切行苦弥满三界,遍流六道,大苦根本无明所起,以般若慧示以性净,谛观根本,即断诸有过患无明。根本灭故无明灭,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灭。得此观时,摄心定住,即入三昧。以三昧力得入初禅,渐渐次第入第四禅,继心正念。如是修习,然后自当得证上果,离三界苦。阿难!尔时难陀比丘深生信心,依我教法,勤心修习,不久即得阿罗汉果。阿难!我涅槃后,汝当依我教法正观,教示六群车匿比丘,深心依此清净正法,不久自当得证上果。阿难!当知皆因无明,增长三界生死大树、飘没爱河,众苦长夜黑闇,崖下绕生死柱。六识为枝、妄念为本,无明波浪心识策使,游戏六尘种苦恼芽,无能制者,自在如王。是故我言,无明郎主,念念伤害,众生不觉,轮转生死。阿难!一切众生为此无明起诸爱结,我见覆蔽,八万四千烦恼郎主役使其身,身心破裂,不得自在。阿难!无明若灭,三界都尽,以是因缘,名出世人。阿难!若能谛观十二因缘,究竟无我,深入本净,即能远离三界大火。阿难!如来是真语者,说诚实言,最后付嘱,汝当修行。”

 

对于佛陀入灭之后,佛教的教团如何调伏恶性比丘,佛陀认为应当依照他生前的教法,首先要调伏其心,令舍本恶性,回归到善路上来,不久自当得证道果然后佛陀以度他的弟弟难陀为例,述说了他为其述说十二因缘,破其无明,令其入禅定,得三昧,最后证得罗汉果位。然后,佛陀殷切地嘱咐阿难,如来从来不说谎话,所说的皆是诚实的话语,阿难等大众应当依此修行。

接着,佛陀回答了第二个问题。

经云:

 

“阿难!如汝所问,佛去世后,以何为师者?阿难!尸波罗蜜戒是汝大师,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

 

尸罗是梵语,即戒的意思。指在家人与出家人、小乘与大乘的一切戒行。又译为,清凉。是说能远离热恼得到清凉。又译为,防止。是说能预防过患、止息恶行、增益善道。波罗蜜,亦梵语,意即“到彼岸”,即持戒可以获得解脱,到达涅槃的彼岸。尸罗波罗蜜,可以称为持戒波罗蜜,也可以称为持戒度。修持持戒妙行度脱自己与他人,所以叫作持戒度。《华严经》中说:“戒是无上菩袅雦趉藥膓胣鶈黦蒚룤ꪕ铧뮭럥㤲5ArticleID  ChannelID  ClassID Title ÿTitleIntact ÿSubheading ÿAuthor ÿCopyFrom ÿInputer LinkUrl ÿEditor Keyword ÿHits CommentCount  UpdateTime ]CreateTime ]OnTopEliteStatus Content￿￿翿IncludePic  DefaultPicUrl ÿUploadFiles ￿￿翿InfoPoint  PaginationType DeletedSkinID TemplateID  Stars TitleFontColor TitleFontType  MaxCharPerPage ShowCommentLinkReceiveReceiveUser ￿￿翿Received￿￿翿AutoReceiveTime ReceiveType  Intro￿￿翿PresentExp 5Copymoney IsPayedBeneficiary ÈPayDate]VoteID InfoPurview  arrGroupID ÿChargeType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 《楞严经》说: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因此佛陀教导阿难等大众,应当“以戒为师”,才能获得真正的佛法利益。离开了“戒”,就像是社会没有了法律的制约一样糟糕。所以“戒”的意义就在于“警策三业,远离缘非,明其因也”。

对于第三个问题,佛陀是这样回答阿难的。

经云

 

“阿难!如汝所问,佛涅槃后,依何住者?阿难!依四念处严心而住:观身性相同于虚空,名身念处;观受不在内外、不住中间,名受念处;观心但有名字,名字性离,名心念处;观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处。阿难!一切行者,应当依此四念处住。”

住:安住、安顿、依止的意思。四念处即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处,。其并不纯粹在于修定,而是以智慧的四种方法观察四念处,以四种正念来破除四种颠倒,故称为四念处安住。四念分别为:身念处:观身不净(与执著身心是干净的——净相对);受念处:观受是苦(与执著世间有快乐——乐相对);心念处:观心无常(与执著世间有一个永恒的我——常相对);法念处:观法无我(与执著有一个我——我相对)。众生之所以有种种忧愁,有各种贪瞋痴,就是因为执著常、乐、我、净的缘故。即众生先执著有我,进一步执著我是恒常的、有乐的、干净的。佛法认为这是四种不正确的知见。四念处就是在身、受、心、法这四个处所,以不净、苦、无常、无我四法的正念,而生起智慧的观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达到破除我们执著的“净、乐、常、我”四个颠倒。然后才能不会有贪爱与忧愁,才能得清净心。

对于第四个问题,佛陀的回答如下。

经云:

 

“阿难!如汝所问,如来灭后,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安何等语者?阿难!如来灭后,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方、某处,与诸四众,而说是经。’

 

“如是我闻”,如是:指佛经经文内容如此;我闻:我闻之于佛,后大多指阿难自佛处闻得。之所以要把“如是我闻”做为佛经的开卷语,是因为,“如是”是信顺之辞,信则如是,不信则不如是;“如是”意为信赖所闻之法。“我闻”则指能持之人。此即以“如是”为信成就,“我闻”为闻成就。故“如是我闻”乃欲令人信受此经说之语。《大智度论》卷一认为,佛教以信为第一,信佛法则能入佛教,理解佛法,得受佛法之功德利益;而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故为先使信受经言,乃于经首置如是语。至于其意义,《大智度论》卷二认为佛教徒应依止经典中的法,法并非仅指佛所说者,除佛陀所说者外,也有由佛弟子、仙人、诸天及化人等所说的法。为令信顺此等为正法,并使佛灭度后,法永远不失,永远正确地传于后世,故佛陀对阿难言,须于经典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

佛陀临入灭时,说出最后遗言:一切因缘和合法,必定败坏,大家应自精勤,不要放逸!所有事物都在不断地迁流,一切皆空。所有事物无常,不停地变化,无止境地迁流,这样不断地迁流,完全无、非我所有,大家应自精勤,不要放逸。

然而阿难和大众弟子们虽然受到佛陀的教导,但还是舍不得佛陀的离去,于是立在佛陀身旁默默流泪,黯然神伤。佛陀便又以慈祥的言语安慰他们说:“不用悲伤,我这一生所说的教法已经很多了,即使我离去,你们也有可以依止的了,只要你们‘以戒为师,以四念处为住’,并且如实践行,那就等于我的法身永远在人间了!

公元前五四三年的五月,月圆夜半,佛陀从容安详地进入了涅槃,示寿八十岁,说法四十五年。当时佛陀的圣骸供十方众生瞻仰了六天后,于第七日被火化。拘尸那拉国国王和佛陀众弟子们,用最隆重的礼节,为佛陀举行了荼毗仪式。之后,火化的火焰被清香的净水熄灭,火化处被守护七日。这七天内十方众生都前来火化处朝拜。最后由香姓婆罗门出面,将佛陀的舍利子平分八国,由其各国国王请去建塔供奉。这种舍利塔一直到现在,还留在人间。而佛陀一生慈悲救世的精神,永远为人们仰慕与崇拜。

 

 

 

 

 

 

地址:中国宁波市鄞州区百丈路183号 邮编:315040 电话:0574-87755337 / 87756555 传真:0574-87710602

版权所有 © 2016 七塔禅寺 QITA TEMPLE. 浙ICP备2020040969号-1 技术提供:和众互联